1樓:三國之長空
一、散文改寫:
在那長亭外面,和我們腳下的這條小路的旁邊。
遍地都是那青翠的小草,草地一直漫向遠方,直到彷彿與際相連。
晚風吹來,柳枝在風上輕輕飄盪。
不知哪來飄來斷斷續續的笛聲,在那笛聲中啊,夕陽漸漸落到了山的那一邊。
從今後,我們就要各自奔赴那天涯海角。
再好的朋友,也總是要有分別的一天。
幹了這一杯吧,讓我們珍惜這最後在一起的歡樂時刻。
因為從今夜起,我們再見只能在彼此的夢中了。
二、擴充套件知識:
1、原文欣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2、作者簡介: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2023年受聘為浙江兩級師範學校(後改為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圖畫教師。2023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圖畫教師,並譜曲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
3、原創手打,向經典致敬。
將《長亭送別》改寫為散文
2樓:匿名使用者
四邊靜:霎時間杯盤狼藉,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知他今宵宿在**?有夢也難尋覓。
酒入愁腸,只剩空杯幾隻,凌亂地橫在桌上。一如那離情別緒,繞得人七上八下,這是一種多麼殘忍的淒涼!「霎時間」寫出時間極短而變化之快,之前是把盞祝福、舉杯祈禱,而馬上就飲盡杯中酒,即將離別了。
誰還有心去收拾杯盤呢?張生無意,鶯鶯無心,甚至紅娘,不也被那離情別緒扯住了嗎?
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就這樣無可奈何地,他和她必須說珍重再見,他們必須相背而馳。東與西的距離有多遠?
天涯。所以,從此,車兒聽不到馬蹄聲,馬兒看不到車轍印,「東」、「西」這兩個表方位的名詞在這裡是如此具有殺傷力,一直到敲碎人心,誰都愛莫能助。
千千萬萬的不捨,千千萬萬的依戀,一別不知何年何月再相聚,所以他們萬般珍惜,所以他們「兩意徘徊」。而張開眼睫,他們在彼此的眼中只看到折射過來的孤單的落日散盡了餘暉,只看到孤零零的山脈懶懶地流著蒼冷的翠色。這些落日、青山,是否也為他們的分離而心痛?
是否也為他歸期的渺茫而黯然傷魂?這一切,只讓人痛上加痛。
而那似問非問的「知他今宵宿在**」又讓人更加愁緒蔓延,忍不住去想,卻又不忍心知道。因為距離只會越來越遠,她怕知道,怕接受,她一廂情願地想他就在她身邊 。於是她沒有再問,沒有算,沒有猜測,她賭氣地認為「有夢也難尋覓」,事實上,她是多希望把思念也載入夢裡,讓他感應到。
這一句與晏幾道的「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亦有異曲同工之妙。至於「今宵剩把銀缸照,猶恐相逢是夢中」的感受,鶯鶯也一定是有的。
讓人憂,讓人嘆,讓人傷感,讓人斷腸,事實上,四邊靜較之於端正好也並不遜色,況且它並非單純的景物渲染,借代、比喻、設問的積極修辭讓它增色不少。
這是夢境,有傷感離別的夢境;
這是離別,有夢境般飄忽的離別。
長亭送別歌的含義,長亭送別意象都有什麼
雖然李叔同詞曲兼擅,但傳記作者陳星先生卻考證出此曲並非詞人的自度曲,而是借用了一首美國通俗歌曲的曲調,歌詞也參考了一首日本歌曲 也有論者以為詞意濃縮了 西廂記 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然而兩首歌曲在美國和日本可能早已湮滅於歷史的大海,但這首借雞生蛋的歌曲卻在中國獲得了長久以至永遠的生命。長亭外,古道邊,...
“送別”是什麼意思,《送別》 長亭外 是什麼意思
sky不用太多 送遠行的人啟程,跟他告別。送別 曲調取自約翰 龐德 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 夢見家和母親 夢見家和母親 是首 藝人歌曲 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 夢見家和母親 的旋律填寫...
長亭送別的白話譯文(西廂記的),求《西廂記》中《長亭送別》部分的翻譯
運長清芷蘭 賞析 長亭送別 是 西廂記 的第四本第三折,是劇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精彩片斷之一。由鶯鶯主唱,是塑造鶯鶯形象的重場戲之一。這折戲沒有曲折複雜的戲劇情節,它以赴長亭途中 長亭別宴 長亭話別以及別後思情為序,展現了一捲情景交融的暮秋別離圖,主要通過19支曲子,集中刻畫了鶯鶯送別時深細而複雜的心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