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 雜篇 盜蹠的原文

時間 2021-08-16 20:25:29

1樓:臨淵羡魚

原文(節選)如下:

無足曰:夫富之於人,無所不利,窮美究勢,至人之所不得逮,賢人之所不能及,俠人之勇力而以為威強,秉人之知謀以為明察,因人之德以為賢良,非享國而嚴若君父。且夫聲色滋味權勢之於人,心不待學而樂之,體不待象而安之。

夫欲惡避就,固不待師,此人之性也。天下雖非我,孰能辭之!

知和曰:知者之為,故動以百姓,不違其度,是以足而不爭,無以為故不求。不足故求之,爭四處而不自以為貪;有餘故辭之,棄天下而不自以為廉。廉貪之實,非以迫外也,反監之度。猶

勢為天子而不以貴驕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財戲人。計其患,慮其反,以為害於性,故辭而不受也,非以要名譽也。堯、舜為帝而雍,非仁天下也,不以美害生也;善卷、許由得帝而不受,非虛辭讓也,不以事害己也。

此皆就其利、辭其害,而天下稱賢焉,則可以有之,彼非以興名譽也。

無足曰:必持其名,苦體絕甘猶,約養以持生,則亦猶久病長厄而不死者也。

知和曰:平為福,有餘為害者,物莫不然,而財其甚者也。今富人,耳營於鐘鼓管籥之聲,口嗛於芻豢醪醴之味,以感其意,遺忘其業,可謂亂矣。

此六者,天下之至害也,皆遺忘而不知察,及其患至,求盡性竭財,單以反一日之無故而不可得也。故觀之名則不見,求之利則不得,繚意絕體而爭此,不亦惑乎!

譯文:無足說:「富貴對於人們來說,沒有什麼不利的,享盡天下的美好並擁有天下最大的權勢,這是道德極高尚的人所不能得到的,也是賢達的人所不能趕上的;挾持他人的勇力用以顯示自己的威強,把握他人的智謀用以表露自己的明察,憑藉他人的德行用以贏得賢良的聲譽,雖然沒有享受過國家權力所帶來的好處卻也像君父一樣威嚴。

至於說到樂聲、美色、滋味、權勢對於每乙個人,心裡不等到學會就自然喜歡,身體不需要模仿早已習慣。欲念、厭惡、迴避、俯就,本來就不需要師傳,這是人的稟性。天下人即使都認為我的看法不對,誰又能擺脫這一切呢?

」知和說:「睿智的人的做法,總是依從百姓的心思而行動,不去違反民眾的意願,所以,知足就不會爭鬥,無所作為因而也就無有所求。不能知足所以貪求不已,爭奪四方財物卻不自認為是貪婪;心知有餘所以處處辭讓,捨棄天下卻不自認為清廉。

廉潔與貪婪的實情,並不是因為迫於外力,應該轉回頭來察看一下各自的稟賦。

身處天子之位卻不用顯貴傲視他人,富裕到擁有天下卻不用財富戲弄他人。想一想它的後患,再考慮考慮事情的反面,認為有害於自然的本性,所以拒絕而不接受,並不是要用它來求取名聲與榮耀。

堯與舜做帝王天下和睦團結,並非行仁政於天下,而是不想因為追求美好而損害生命;善卷與許由能夠得到帝王之位卻辭讓不受,也不是虛情假意的謝絕禪讓,而是不想因為治理天下危害自己的生命。這些人都能趨就其利,辭避其害,因而人們稱譽他們是賢明的人,可見賢明的稱譽也是可以獲取的,不過他們的本心並非建樹個人的名譽。」

無足說:「必定要保持自己的名聲,即使勞苦身形、謝絕美食、儉省給養以維持生命,那麼這一定是個長期疾病困乏而沒有死去的人。」

知和說:「均平就是幸福,有餘便是禍害,物類莫不是這樣,而財物更為突出。如今富有的人,耳朵謀求鐘鼓、簫笛的樂聲,嘴巴滿足於肉食、佳釀的美味,因而觸發了他的欲念,遺忘了他的事業,真可說是迷亂極了。

以上的情況,是天下最大的禍害,全都遺忘不求審察,等到禍患來臨,想要傾家蕩產保全性命,只求返歸貧窮求得一日的安寧也不可能。所以,從名聲的角度來觀察卻看不見,從利益的角度來探求卻得不到,使心意和身體受到如此困擾地竭力爭奪名利,豈不迷亂嗎!」

莊子秋水裡的問題,《莊子秋水》原文翻譯

一 用寓言形式設喻闡述深刻哲理 這篇文章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通篇都是設喻而這些比喻又是通過奔放新奇的想象和濃厚的浪漫主義情調抒寫出來的。莊子把一切自然事物 神話傳說都具體化 人格化。河伯這一神話傳說中的神便被莊子任意驅使為其觀點服務 先讓河伯因受環境和習見習聞的限制而自傲,然後讓河伯從小...

《莊子》中的文章,《莊子》中的一篇文章

逍遙遊 原文 北冥有魚 其名為鯤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 怒而飛 其翼若垂天之雲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 者 志怪者也 諧之言曰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11 去以六月息者也 12 野馬也 13 塵埃也 14...

文言文翻譯《莊子山木》急需,莊子的《山木》原文和譯文

莊子行走於山中,看見一棵大樹枝葉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樹旁卻不去動手砍伐。問他們是什麼原因,說 沒有什麼用處。莊子說 這棵樹就是因為不成材而能夠終享天年啊!莊子走出山來,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興,叫童僕殺鵝款待他。童僕問主人 一只能叫,乙隻不能叫,請問殺哪乙隻呢?主人說 殺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