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被動句都有哪些?詳細一點的

時間 2021-08-30 10:55:23

1樓:匿名使用者

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係是被動關係,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一般來說 文言文的被動句的掌握你就看關鍵的字 或者翻譯出來 就很明顯了

2樓:留下一片林

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每種又有幾種不同形式,記住形式,便於識記和理解。倒裝句又可分為主謂倒裝句、動賓倒裝句、賓語後置句和狀語後置句。

你需要總結記憶並做一些相關的練習進行鞏固。下面是老師以被動句式為例教給你怎樣去總結。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型別:一是在標誌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誌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誌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史記.屈原列傳》)這裡"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鑑》)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

"(《答司馬諫議書》)這裡的"見"不表被動,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

用"為","為......所.....。"表被動。

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鑑》)用"被"表被動。

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

無標誌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鑑》)這裡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3樓:列隊成魔

我前一陣剛用過,很好,不是手打,是貼的

1.用介詞「於」引進行為主動者。如:

(1)憂心悄悄,慍於群小。(《詩經·邶風·柏舟》)

(2)故有備則製人,無備則制於人。

(《鹽鐵論·險固》)

2.動詞前加「見」。如:

(3)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論語·陽貨》)

(4)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荀子·非十二子》)

「見」往往與「於」字配合,由「於」引進主動者。如:

(5)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6)使文王所以見惡於紂者,以其不得人心焉?(《韓非子·難二》)

3.動詞前加「為」引進主動者,或直接加「為」,不出現主動者。如:

(7)多多益善,何以為我禽?(《史記·淮陰侯列傳》)

(8)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為」字還常與「所」字配合使用,形成「為……所」式。

(9)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項羽本記》)

(10)如姬父為人所殺。(《魏公子列傳》)

「為」在個別情況下還可以跟「於」或者「見」配合使用,構成「為……於」或者「為……見」式:

(11)胥之父兄為戮於楚。(《吳世家》)

(12)烈士為天下見善(讚美)矣,未足以活身。(《莊子·至樂》)

4.動詞前加助動詞「被」表示被動。這類句式大約萌芽於戰國末期。如:

(13)今兄弟被攻,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隨仇者,貞也。(《韓非子·五蠹》)

(14)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戰國策·齊策》)

後來,「被」字句式中有了施事者出現,構成「被+施事者+動詞」式(這時的「被」應看著介詞)。如:

(15)五月十日,臣被尚書召問。(蔡邕《被收時表》)

(16)舉體如被刀刺,叫呼而終。(《顏氏家訓·歸心》)

由於受「為……所」句式的類化,還產生了「被……所」式。如:

(17)晉文公被秦所納,既而背秦。秦伯伐之。戰於韓,被秦所獲。(《禮記·坊記》)

(18)達非司馬懿對手,必被所擒。(《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

總的說來,文言文中被動句式的主要標誌可以概括為四字(於、見、為、被)三式(見……於、為……所、被……所)。這些有標誌的被動句往往很容易識別,但文言文中還有許多沒有標誌的被動句(即零形態文言被動句式),如不能識別,勢必對文言翻譯造成負面的影響。為此一併說明如下:

無標誌文言被動句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不出現主動者的被動句,翻譯時大多數可加「被」,亦可不加「被」。如:

(19)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記·范睢蔡澤列傳》)[譯文:人本來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不容易。]

(20)風至苕折。(《荀子·勸學》)[譯文:風吹來,葦桿(被)折斷了。]有少數句子則必須加「被」。如:

(21)國勝君亡,非禍而何?(《左傳·哀公元年》)[譯文:國家被人家戰勝了,國君逃亡了,不是禍是什麼呢?]

(22)會延年家收(《漢收·李陵傳》)[譯文:碰上延年家被查抄拘捕。]

第二類是出現主動者的被動句。這種被動句實際上可以看作省略了乙個表被動的介詞「於」的被動句。如:

(23)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

(24)懲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列子·湯問》)

(25)足蒸暑土氣,背炙炎天光。(白居易《觀刈麥》)

以上三例,「逼兵勢」可看著「逼於兵勢」,「懲」可看著「懲於」,「蒸」可看著「蒸於」,「炙」可看著「炙於」。

此外,還有一種以「動詞+者」表被動的句式。如:

(26)今大國之攻小國也,攻者農夫不得耕,婦人不得織,以守為事;攻人者亦農夫不得耕,婦人不得織,以攻為事。(《墨子·耕柱》)

上例中的「攻者」就應看著「被攻打的國家」。

文言文中謂語是什麼,句式有什麼特點,最好詳細一點

4樓:踏雪尋梅

一、文言文中:主語是語言動作的發起人、謂語表示主語動作狀態的詞,賓語是主語動作的承受者。如:【主謂賓式句子】:予(主語)獨愛(謂語)蓮(賓語)之出淤泥而不染。

可以作謂語的詞:動詞,形容詞,或者其他實詞.。動詞和形容詞是充當謂語的主要詞。例如:

1,我愛學校.(動); 2,中國好;(形);

名詞可作謂語, 例如:1,今天星期二,(名}; 2,我28歲,(名)

數量詞可作謂語: 例如: 白菜100斤,

是(判斷詞)常用在代詞或名詞的前邊,後邊的代詞或名詞構成"合成謂語", 例如:這是白菜,(是白菜),與名詞合成謂語 新來的工人就是他(就是他),與代詞合成謂語。

二、古代漢語中常見的幾種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斷句式、被動句式、倒裝句式、省略句式、疑問句式、否定句式等。

一、判斷句式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1、「......者,......也。

」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

「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2、「......,......也。

」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資治通鑑》)

3、「......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

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4、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

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戰國策.齊策》)

無標誌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二、被動句式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型別:一是在標誌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誌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誌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1、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史記.屈原列傳》)這裡「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2、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鑑》)

3、用「見」、「於」,「見......於......。」表被動。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4、「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裡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

用「為」,「為......所.....。」表被動。

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鑑》)

5、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誌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資治通鑑》)這裡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三、倒裝句式(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等形式。)

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王—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生變化的,這就是古漢語中的所謂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後顛倒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倒裝形式:

1、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後置)

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實際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

「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型別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

「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乙個範圍副詞「唯」,構成「唯......是......

」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3、定語後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並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後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及:「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等。

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後置只限於表示修飾關係的句子,表領屬關係的定語則不後置。

4、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

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於」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荀子《勸學》)兩個「於藍」在翻譯時,都要放在動詞前做狀語。

第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如:「具告以事。

」(《史記.項羽本記》)即「以事具告。」這種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動詞賓語,實際就是「以事具告(之)。」

還有一種情況要注意,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韓愈《師說》)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譯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狀語,又可譯為「生在我的前面」,作補語,一般來說仍作補語,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則一定要作狀語。

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有,不過,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1、省略主語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文言文中的第三稱代詞「之」、「其」不能作主語,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年矣,而鄉鄰之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徒,飢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時乙個複句或一段話中多處省略主語,這些主語並不一貫,即所指不是同一物件,在閱讀和翻譯時要注意。

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的主語要補充出來。

2、省略謂語為主是句子裡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如: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後一分句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代漢語時,被省略的為主要補充出來。

3、省略賓語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如:

「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句話就省略了動詞謂語「拜」的賓語「之」又如:「豎子不足與謀!

」(《鴻門宴》)這句話中省略了介詞「與」的賓語「之」。在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或介詞賓語要補充出來。

4、省略介詞在文言文中,介詞「於」和「以」常被省略。如:「後數日驛至,果**隴西。

」(《張衡傳》)句中省略了介詞「於」。又如:「賜之彘肩。

」(《鴻門宴》)句中省略了介詞「以」。澤為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介詞也要補充出來。

五、疑問句式

文言疑問句,一般都有疑問詞,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何、曷、故、安、焉、孰等),疑問語氣詞(乎、諸、哉、歟、耶等)以及疑問副詞(豈、獨、其等)。有時也不用疑問詞。

另外,還有些表示反問的習慣用法。

六、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詞有否定副詞(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詞(莫)以及否定性動詞(無)。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的分類及例句,文言文中的倒裝句有幾種型別?

醉看飛花雨 倒裝句 一 主謂倒裝 甚矣,汝之不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二 賓語前置 1 動詞賓語前置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置於動詞前。古之人不餘欺也 世溷濁而莫餘知兮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之前良問曰 大王來何操?沛公安在?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用 之 或 是 把賓語提前,以加...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都有哪些?

1.原因,情由。文子 自然 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史記 太史公自序 春秋 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唐 韓愈 李花 詩之一 問之不肯道所以,獨繞百帀至日斜。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 卷一 紅娘 曰 非先生所知也。生曰 願聞所以。...

文言文中「因」的用法,高考文言文中「因」字有哪些用法

曉龍老師 一 作動詞 因襲,遵循。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白話譯文 繼承秦國的事業,按照原來的既定方針,向南攻取了漢中。出處 漢代 賈誼 過秦論 二 作動詞 接續。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出處 春秋 孔子 子路 曾晳 冉有 公西華侍坐 三 作動詞 依照。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白話譯文 依照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