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可愛的zzz聖
發展了孔子的思想 ,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孔子是聖人 而之後的孟子也是儒家的因此被稱為亞聖
亞聖(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英文名稱:mencius)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
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
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小的時候他的母親為了給他乙個好的學習環境給他找了3個地方。後人稱職為孟母三遷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
「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
亞聖---孟軻
私淑於孔子
孟軻(約西元前372~約前289)中國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鄒(今山東省鄒縣)人。他曾受業於子思的門人。
孟軻發展了孔子的「禮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張「仁政」,並以此到齊、梁、魯、鄒、宋、滕等國遊說諸侯。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軻所說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軻認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就是說,以「仁政」統一天下,是誰也阻止不了的。他認為實行「仁政」,首先要爭取「民心」,統治者應以「仁愛之心」去對待民眾。他還提出要重視民眾,他說: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但他同時卻又十分強調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變,他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堅信人性本善
孟軻的性善論是他「仁政」學說的基礎,也是他教育理論的根據。他認為人性是與生俱來的,人生來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為善的傾向。這些「善端」是天賦的,為心中固有的。
因此,又叫「良知」。
後天教育至關重要
孟軻認為人的本性雖然具有仁、義、禮、智的「善端」,但還必須通過教育,加強道德修養,盡量去擴充和發展這些「善端」。他主張只要人們不斷地探索內心的「善端」,就會通過對人性的了解而達到對天命的認識。
孟軻最強調的是內心的道德修養;但他同時也不否認後天環境對人性的影響。他認為後天的環境可以改變先天的心性,後天的惡習,可以使人喪失善性。孟軻認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的作用更有效果。
他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為了爭取民心,他提出要注意培養「明人倫」的君子或大丈夫。他說:「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此為真正的大丈夫
孟軻提出的君子是指能夠實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夠「居仁由義」的人,並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樓:少跟俺來這套
尊稱為「亞聖」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的**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和《寡人之於國也》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哲學思想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
「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範疇為基石的。
孟子的思想是複雜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義的成分居多:《孟子》書中所反映出來的關於認識論的見解,包含著許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在《孟子》中有雲: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許多知能必須經歷困難,經過挫折、失敗,不斷取得教訓,受到鍛鍊,然後才能得之。客觀世界有其自己的規律,是人所不能違反的。
孟子明確地看到,一切事物發展和變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程序。他在書中講了乙個故事作為比喻: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
「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捨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公孫丑》)上)
「民貴君輕,社稷次之」用現在話的意思就是:民(人拳)高於君(正拳),(豬拳)社稷(郭嘉)就是個屁。你只管噗呲噗呲的像屁一樣的呲之出去就行了。
這是不是很符合西房反動勢力的言論啊?
所以孟子就是鍋外繁華勢力的急先鋒(2000多年前他就開始幹翻襠反正腐的勾當了),是已知潛伏最久的特五,是漢撿、是公尺帝的走苟、是買鍋嘴。
所以歷代官方都不敢公推孟子,只有魯莽無知的蒙元敢公然推孟子,還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最後不到百年就被收割了。等到了明朱元璋直接就又把孟子甩出儒家聖地孔廟了。
3樓:學習者
孟子被尊稱為亞聖,意思是僅次於孔子的意思。
孟子的老師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子思著中庸。而子思的老師是曾子,曾子著大學,孝經等。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從傳承來看,孟子是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4樓:大道明心
亞聖。僅次於孔子之意。
5樓:有嗨咩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已編入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寡人之於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後世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其**及再傳**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共同編寫完成
孟子的思想主張是什麼?
6樓:醉意撩人殤
孟子的思想主張: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
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7樓:喜腦弓子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8樓:sky起來吧來吧
1、民本思想:
「民為貴,社
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
2、仁政思想: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3、哲學思想:
孟子明確地看到,一切事物發展和變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程序。孟子的思想是複雜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義的成分居多:《孟子》書中所反映出來的關於認識論的見解,包含著許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
9樓:喵喵喵
孟子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曾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沒有得到實行。
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另外比較著名的思想是:性善論。後世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其**及再傳**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倡導「以仁為本」。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寡人之於國也》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擴充套件資料
孟子繼孔子以六藝授徒,但其尤注重引申《詩》、《書》之義為己用,孟子雲: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孟子·萬章上
譯文:我們在鑑賞詩歌的時候常常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也就是把自己當作詩人,然後「將心比心」去領會、推測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從而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以意逆志」的詩歌鑑賞方法。
「以意逆志」,讀詩必須附帶自己的思考而領會其意,在某種程度上,以詩說理本就是借古言為己用。
孟子讀《書》之態度亦如此。故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盡心下
譯文:要是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我對《武成》篇只不過取其中兩、三竹簡罷了。仁者在天下無敵,以最講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把木槌都漂流起來呢?
根據自己的需要引用《詩》、《書》,這既是繼承了孔子以述為作的傳統,也可以看出孟子的懷疑主義精神。
孟子雖以繼承孔子之業為己任,但在對待傳統之態度上,亦存在一定差別。孔子對周公之制是明確擁護的,而孟子言及制度,多是借傳統之名,發揮自己的一套政治理論。
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當孟子之時,郡縣制已誕生,各國以武力相兼併,恢復到周初之制絕無可能,惟能取其精神而已。
孟子雖口頭擁護週之制度,但其在政治、經濟上的觀點則與傳統大不相同。根據傳統的觀點,一切政治、經濟上的制度,皆是為統治階級所設。依孟子之觀點,則一切皆為民設,這一切皆為民設的觀點,是孟子政治及社會思想的根本。
莊子繼承並發展了什麼思想,莊子傳承並發展了什麼思想
戴起雲翟癸 莊子繼承和發展和老子的思想,屬於百家爭鳴中的道家一派。 枝淑蘭代戌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所以道家思想又被稱為老莊思想。 商玉枝弭甲 孟子對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從時代特徵出發,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詮釋,在基本遵循孔子論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學說的精神品格,從而發展孔子所創立...
儒家思想發展演變的歷程,儒家思想發展歷程
春秋戰國時期是儒家思想的產生與初步發展期。西漢,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正統。宋明時期是儒家思想的新發展階段,形成了新儒教。明末清初是對儒家思想的批判與繼承時期。發展歷程。1 春秋時期 孔子創立儒家思想 思想體系的核心是 仁 主張以愛人之心調節與和諧人際關係。維護周朝的 禮 主張貴賤有序。主張以德治民,反對...
儒學的發展歷程,總結儒家思想發展歷程
飛兲 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及其評價 春秋 孔子創立 戰國 孟子發展 西漢 董仲舒吸收法 道兩家,天人感應 君權神授 維護大一統 兩宋 朱熹吸收佛道兩家 形成理學 明朝 嚴格八股取士 儒學地位空前強化,儒學發展到 心學 階段 明末清初 李贄 黃宗羲 顧炎武 王夫之 晚清 康有為把西方資產階級思想與儒家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