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中,諸葛亮敘寫自己二十一年來的歷程是什麼

時間 2021-09-05 14:53:21

1樓:王晟傲

諸葛亮自劉備於公元207年「三顧茅廬」後,即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以完成統一大業。經過長期奮戰,使寄寓荊州的劉備,一躍而為與魏、吳對峙的蜀漢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劉備即帝位。公元222年吳蜀彝陵之戰後,劉備敗逃白帝城,次年病死。

劉備「白帝託孤」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業。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對諸葛亮無比信賴。諸葛亮回答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劉備吩咐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禪繼位,即後主。

劉禪黯弱昏庸,親信宦者,遠避賢能,胸無大志,苟且偷安,是個「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主張出兵擊魏,侃侃陳詞,力排眾疑,申明大義以拯其愚,吐露忠愛以藥其頑,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軍事家的頭腦,且嚴守人臣下屬的身份。表文繼敘二十一年遭際之後,續述白帝託孤後的心情、工作,進而表明北定中原的決心。

前面的論世、進言、抒情,到此結穴,出師表文的特點由此完全挑明。追言託孤之事,交代這次出師的歷史根源,「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說明這次出師的思想基礎。「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指出這次出師的物質準備。在充分敘說條件的基礎上,提出「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警拔爽截,鏗鏗振響,熠熠生光。《出師表》至此才徑言出師,切入本題。

前面的進言,是為了保證有出師的條件,中間敘事,是說明自身具有出師條件,至此兩線歸一,提出宜乎出師,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2樓:鮮衣怒馬執戟郎

諸葛亮初出山輔佐劉備時,劉備正寄身於劉表,囤兵於新野。後劉表病故,其子劉琮率荊州全境投降,劉備率眾南逃,其間在當陽與曹軍交戰不利。

劉備退至夏口,得以喘息。諸葛亮渡江至柴桑,與孫權談判,促成了孫、劉聯合,赤壁之戰,孫劉聯軍擊敗曹操。

赤壁之戰後,諸葛亮協助劉備奪取南郡、長沙、桂陽等地。

劉備率龐統西進,攻奪西川,諸葛亮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

劉備進攻西川不利,諸葛亮亮率張飛、趙雲溯江而上,分定諸縣,配合劉備奪取成都,得到西川。

曹操進攻漢中張魯,直接威脅西川北部安全。劉備率法正、黃忠、趙雲等與曹操爭奪漢中。諸葛亮坐鎮成都,負責後備兵員、糧秣的籌措與**,「足食足兵」。

與馬超等人一同擁戴劉備稱帝

荊州失守,關羽兵敗被殺。劉備率軍東征孫權以報荊州之仇。諸葛亮鎮守成都,負責後方工作並籌措兵員、糧草。

劉備夷陵兵敗,退守白帝城,召諸葛亮至白帝城,託以後事。

輔佐劉禪登基。

率兵南征,平定蜀國南方少數民族暴動,為北伐打下基礎。

諸葛亮寫《出師表》的目的是什麼

3樓:我是龍的傳人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公元223年,劉備駕崩,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

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後,於227年決定北上伐魏,擬奪取魏的長安,臨行之前上書後主,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這就是《出師表》。

《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臨行伐魏前寫給後主劉禪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了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遠佞,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達了諸葛亮對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以及效忠劉氏父子的忠心。

《出師表》傳世有二,《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兩次北伐呈與後主劉禪奏章。《前出師表》作於建興五年(227年),收錄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諸葛亮北伐的決心。他在表中告誡後主要「親賢臣、遠小人」,多聽取別人的意見,為興復漢室而努力。

《另有《後出師表》。因建興六年諸葛亮率軍出散關前,給劉禪又上一表,即《後出師表》。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的注文中。

簡介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東漢末期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

青年時耕讀於南陽郡,地方上稱其臥龍、伏龍。後受劉備三顧茅廬邀請出仕,促成孫劉聯盟和建立蜀漢政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劉備死後,諸葛亮受封爵位武鄉侯,任蜀國丞相,輔佐劉禪,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的實際領導者。

先後五次率軍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時病逝於五丈原,追諡為忠武侯。後世常尊稱諸葛亮為武侯、諸葛武侯。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裡忠臣與智者之代表。

4樓:旗五阿哥

一、  1.追溯21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說明以上進言純屬忠諫,叫後主聽起來覺得舒徐入耳。

2.以自身不負先帝殊遇捨命驅馳,作為後主不忘人之業的榜樣,進一步啟發後主奮發圖強。

3.21年的不平凡歷程,說明創業艱難,激勵其不可半途而廢,更不能前功盡棄。

4.寫出先帝的榜樣,說明先帝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叫後主效仿先帝知人善任。

5.表明自己21年如一日,竭忠盡智,今後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餘力不遺,使後主託之討賊興復之任,且可免除因率師北伐,小人進讒而不予信任,壞了大局。

二、《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臨行伐魏前寫給後主劉禪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了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臣,遠小人,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達了諸葛亮對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出師表(兩漢: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譯文:先帝開創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為三國,益州地區民力匱乏,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期啊。

不過宮廷裡侍從護衛的**不懈怠,戰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奮不顧身,大概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作戰的原因),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實在應該擴大聖明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不恰當的話,以致於堵塞人們忠心地進行規勸的言路。

皇宮中和朝廷裡的大臣,本都是乙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應當交給主管的官,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輔佐陛下。我認為(所有的)宮中的事情,無論事情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這樣以後再去實施,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可以獲得很多的好處。

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軍事,從前任用時,先帝稱讚說他有才幹,因此大家評議舉薦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隊中的事情,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們的位置。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之所以興隆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嘆息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誠實、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務農親耕,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徵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緒激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那時以來已經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愁嘆息,只怕先帝託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剷除奸邪兇惡的敵人,恢復漢朝的基業,回到舊日的國都。

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且盡忠陛下的職責本分。至於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託付給我,如果沒有成功,就懲治我的罪過,(從而)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振興聖德的建議,就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自行謀劃,徵求、詢問治國的好道理,採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我感激不盡。

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也不知說了些什麼。

後出師表中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啊 ???? (詳細一點)

山海軒 諸葛亮一向有膽略,有抱負,有堅韌不拔 百折不撓的毅力。未出茅廬,他就自比管仲 樂毅,劉備請他出山,正是勢單力孤,處境最困難的時候,他卻在這時為劉備畫出了據荊州 取益州,以成帝業的巨集偉藍圖。就在上 後出師表 的同一年,他上 前出師表 先主崩殂,益州疲弊,正值危急存亡之秋,但他仍相信,只要後主...

出師表中諸葛亮為什麼要敘述自己的身世和追隨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許國的經過

出師表 中諸葛亮敘述自己的身世和追隨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許國的經過的目的是 1 表明自己追念先帝之恩,願意效忠陛下的決心。2 通過自己勤勞國事,鞠躬盡瘁的一片忠忱,以創業之艱感動後主,並激勵其發憤圖強。出師表 是諸葛亮出師臨行伐魏前寫給後主劉禪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了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

從《出師表》中,你對諸葛亮有怎樣的了解

tz感覺 公元223年,蜀漢昭烈帝劉備連連遭遇了一系列重大挫折,東部咽喉重鎮荊州在曹魏和東吳的夾擊下被奪取,隨即情同手足的心腹大將關羽 張飛接連身亡,他親自帶軍出征卻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而歸,最後終於在白帝城病故。4vxnk rtr lmm uq 劉備病危之時,召丞相諸葛亮 尚書令李嚴託孤,命二人輔佐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