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歷史題,一道高中歷史題

時間 2021-09-08 11:41:15

1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選c

a.張騫通西域只抵達了康居也就是中亞一帶。雖然中國的絲綢可以到達羅馬帝國,但是是通過中轉過去的,因此錯誤。

b玄奘西行只到達了印度,對印度以西沒有涉及。

d鄭和下西洋雖到達非洲,但資料繪製於洪武年間,而鄭和最早是在永樂年間出發。因此不對

c元朝時,阿拉伯人進入中國,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曾控制了西非和北非的很大區域,因此正確。

2樓:度盡眾生

c《大明混一圖》(universal map of greatming),現今所存最早的中國人繪製的世界地圖。彩繪絹本。作者與年代不詳。

依據圖上兩個關鍵地名“廣元縣”和“龍洲”,推定此圖繪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原件現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張騫和玄奘都沒到非洲這麼遠,而且所做的事情與地圖無關。

鄭和是朱棣稱帝后派出去的,洪武年間皇帝是他老爸,他還在北方打仗呢。

3樓:匿名使用者

c.元朝大量阿拉伯人遷入中國

參見:http://wenku.baidu.com/view/ba0a1422192e45361066f52b.html

4樓:匿名使用者

c.元朝大量阿拉伯人遷入中國

a張騫出使的是西域,與非洲無關

b玄奘未到達非洲

d鄭和下西洋的皇帝不是朱元璋。所以洪武年的作品時間不對故選c

5樓:匿名使用者

只能是c啊 張騫只到了西亞地區 鄭和下西洋洪武年間還沒發生呢b也不可能 玄奘法師只到了印度地區

6樓:後註冊的起名難

c吧,張騫和玄奘沒到那麼遠,洪武年間鄭和還沒下西洋,只能是元朝了

7樓:死亡之指

選c洪武年間說明是朱元璋那時候,鄭和下西洋是朱棣年間的事,確實到達了非洲東部。

8樓:匿名使用者

元朝大量阿拉伯人遷入中國

一道高中歷史題

9樓:匿名使用者

從題意並不能看出關於封建等級制度的內容。只能看出皇權的尊貴和高高在上。所以選b。

做題應該結合題意,不應主觀臆斷。

10樓:傷無止境

我想說我這個星期才考過這道題。。 這道題的重點是封建等級森嚴是指分封制的特點,而這題無體現分封制。 都是假象阿 苦比的孩子。

11樓:猴麵包樹

這跟等級沒什麼關係吧,它主要講的是皇帝,當然跟皇權有關了

12樓:匿名使用者

和皇帝隔了個臺階,不可逾越嘛!

13樓:學會獻醜

做歷史題要緊緊扣住材料,陛下稱謂的由來 可以說兩個選項都體現出來了 只是 b.**皇權不能逾越 反應的更為直接 臣子站在臺下 不可躍上去 直接說明不能逾越 而 a.封建等級制度森嚴 則反應的比較深遠 說明了深層次的問題 在做這樣的歷史題時,要選它的直接影響

14樓:匿名使用者

等級制度森嚴是直接特徵,但根本問題就是**皇權不能逾越,皇權高度集中。

15樓:匿名使用者

很簡單啊陛下:顧名思義,臺階的下面,任何人不得超越。問題不能直接反應等級制度森嚴

16樓:允天祿

“陛下”的稱謂說明自己雖然在與對方說話但自己事實上是沒有這個資格的,也就是說是在強調“陛下”是至高無上的。

17樓:

a所謂等級森嚴是指階級的層層劃分比較多,比如國王,伯爵,男爵,子爵,騎士。。。。這種叫做等級制度

b是指**集權,王權比較穩固,階級差異比較明顯

18樓:上清雪夜

答案a答非所問,問題並不能直接反映出來

19樓:yi一一一一一

因為題中強調了“臣民常常不能與皇帝直接對話”而“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衛轉達”

關於第一句只是陳述一下“陛下”不能反映問題

一道歷史題

20樓:溪劉

韓非是法家,去法制園地

孫武是兵家,去軍事天地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但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孟子提倡兼愛非攻,所以孔子去教育觀察,孟子去自然與環境

21樓:寶琬

可以試著對號入座:

韓非——法制園地

孫武——軍事天地

孟子——自然與環境

孔子——教育觀察

22樓:匿名使用者

韓非法制園地 孫武軍事天地 孔子教育觀察 孟子自然與環境

23樓:

孫武去軍事天地 韓非去法制園地 孔子去教育觀察 孟子去自然環境

24樓:匿名使用者

韓非法制園地,孟子自然與環境,孫武軍事天地,孔子教育觀察

一道歷史題

25樓:辛西婭

肯定是進步的,所謂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漢朝在漢武帝劉徹時期達到鼎盛,每一個朝代都會想拋物線一樣,到大一個頂點就會走下坡路了,西漢後期,土地兼併嚴重,流民越來越多,社會動盪不安。外戚專權,王莽改制,最後劉秀建立東漢政權。

漢光武帝十分重視維護**集權的統治,他採取措施削弱功臣的權力,擴大監察機構尚書檯的權力;同時取消郡國都尉的設定,以抑制地方軍權。實行精兵簡政,減輕田賦,組織屯田,興修水利等措施,並且下令解放奴婢。這些做法使東漢前期出現了政權穩定、經濟發展的局面。

一是由於朝政的腐敗,主要表現為皇帝的昏憒,只知貪圖享樂,不念百姓死活。朝政的腐敗導致了184年的黃巾大起義。二是由於制度的弊端,東漢時期,特別是從和帝起,外戚、宦官勢力膨脹,各自結成利益集團,互相爭鬥,攫取權力與財富,致使政治日益黑暗。

三是東漢後期的七八朝皇帝,即位時都是娃娃。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臨朝,外戚掌權,作威作福。皇帝長大後,反過來要擺脫外戚控制,於是求助於宦官,通過宦官勢力來消滅外戚勢力;下一屆小皇帝登基,外戚又得勢,反過來又要消滅宦官勢力。

這樣迴圈往復,把整個東漢王朝攪得天無寧日。四是東漢和西漢政權一樣,官僚、地主兼併土地的社會問題不僅得不到緩解,反而越演越烈。這些官僚大地主逐漸演變為與**政權離心離德的地方割據勢力,最終宦官、外戚兩大勢力在靈帝死後的火拚中同歸於盡,東漢王朝實際也滅亡了。

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混戰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人民渴望統一,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鼎立時期,三國都為完成統一大業而努力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推動社會進步,從這段歷史看,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

26樓:88眼淚成詩

進步,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只要是生產關係適應當時生產力的都是進步的

只要是符合人民利益的都是歷史的主流

27樓:舞蝶浪尋

進步,因為東漢末年的腐敗給人民帶來災難而到三國鼎立時人民基本能夠安居樂業

28樓:匿名使用者

一定是進步的,歷史車輪一直是走向進步的,只有極少數的極端才會阻礙發展,像wenge,雖說三國也是戰亂,但它也在戰亂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軍事,文化,這也為晉的到來做出了這應有的恭獻、

29樓:7王燕鬆

說進步,是因為生產關係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發展要求.說倒退,是因為當時統一是主流,而三國鼎立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

一道高中歷史題

春秋戰國 井田制崩潰,出現 百家爭鳴 戰國時期的秦國 焚書坑儒 西漢時期 董仲舒的 春秋大一統 和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北宋時期 儒家代表是 二程 程顥 程頤兄弟,思想是 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 天理是萬物的本原,主宰萬物,就是說先有理後有物。南宋時期 儒家代表是朱熹 理氣論 先有理後有氣。中國古代歷史...

一道高中歷史題,求解釋,一道高中歷史選擇題 麻煩詳細解釋

首先說一下,答案是選a。接下來我解釋一下原因 先確定這道題的中心,考的是屬於什麼方面。在新課標的標準推出後,高中歷史一直強調學生掌握科學歷史觀,這道題其實就是科學歷史觀的考察方向,這是從選項中確定的,科學歷史觀可以簡單理解為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也就是唯物辨證的階級歷史觀,考察問題 思考事件的根本態度是...

求教一道高中歷史題,急

a項,材料中只體現了宗法制的等級森嚴 對於輩分 男女性別和身分的區別很是敏感 沒有體現分封制。b項,材料中只說了嫁娶的問題,沒有說嫡長子繼承的事情,與題幹不符 派客空間 注意問題 對上述材料理解最準確的是 a和b說法都是對的,但是跟材料沒有直接聯絡 這一題我們可以用排除法進行作答,我們首先可以排除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