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fw楚格
1:是乙個虔誠的佛教徒,西遊記中的唐僧顯然是藝術化過了,與歷史有區別。歷史上的唐僧去印度傳佛法的時候差點死在圖中,沙漠裡。
2:吃苦,玄奘西行可是乙個人,沒有後方強大的經濟支援,能到已經很不錯了,而且當時的地理,人文,自然環境都有很大的差距,適應性很強。
3:北方統一後民族融合成為歷史發展的趨勢,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互相影響。這種融合表現在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少數民族的飲食逐漸由畜產品變成農產品,同時漢人也開始吃胡餅,乳餅類。
北魏孝文帝時期)
4:大河流域,往往是古代悠久文明的發源地,在古老的非洲,流淌著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在這裡,發源了乙個悠久的文明--古埃及。古埃及著名的法老胡夫令人建造了金字塔(這裡是著名的胡夫金字塔,當然不是所有的金字塔都是胡夫命令建造的,不要誤解了),埃及人死之後就會用布裹屍,形成木乃伊,這裡通用的文字是象形文本(太陽曆實在不了解,不敢胡說~)
5:經過數月海上的漂流,我們終於看到了陸地暹羅 (泰國),遊覽了玉佛寺,四面佛,鄭王廟。最奇特的當然是這裡的水上市場了。
在淡馬錫(印尼,新加坡,古代好像是乙個地方?!)我們去了淡馬錫,看到了爬蟲、大象和海獅等。在伊朗(今波斯)我們收穫了香料和寶石,在大食(沙特),我們遇到了一群虔誠的穆斯林。
2樓:戀戀蘭陵
修改一下一樓的答案,其實《西遊記》中師徒四人的性格全是從玄藏身上演變過來的,只是在**中被誇張放大了而已。玄奘既有唐僧的善良又有悟空的勇敢,既有豬八戒所有的一些貪念也有沙僧的誠實憨厚。
3樓:匿名使用者
秦始皇三公九卿制度。
漢武帝設立中朝 抑制外朝(御史大夫 太尉 丞相)唐太宗三省六部。
宋太祖誅殺胡惟庸,永遠不設宰相。
共通點加強皇權,削弱相權。
胡惟庸傲慢自大。
朱元璋嫉妒,心胸狹隘。
開展以聯合國為主的多邊外交。
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外交關係。
總的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我國外交地位國際地位(不太記得了)
鐵幕演說。杜魯門主義。
馬歇爾計畫。
歐盟結成。社會主義力量強大(……
美國經濟危機霸主地位削弱。
經濟全球化。
我就是文科的,高二。
4樓:viola訥訥
哇哈,這書上不都有,你這懶孩子!
1秦始皇:三公九卿制;漢武帝:建立中朝限制相權;唐太宗:實行三省六部制,相權一分為三;宋太祖:設中書門下、參知政事分散相權。
共同點:不斷加強皇權,削弱相權!
2鑑於歷史上的宰相「專權亂政」、妨礙皇帝行使權力的教訓!(這可是書上的原話啊,快去看書啦,還想不想高考啦~~)
3表現:應該是不結盟,積極作用:等我看看啊!
4這個問題看不懂,汗。
5西歐各國有經濟聯合走向政治聯合,力量不斷增強;美國憑藉著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試圖建立「單級世界」:日本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想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中國的綜合國力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俄羅斯走出了低谷:
不結盟運動的興起。(這好像是多極化的表現啊!唉,不清楚了,大概是因為這麼多的力量出現且不斷加強打破了兩極格局和美國稱霸世界的意圖吧!
你去看看書本吧,這都是政治史,必修1的!
5樓:匿名使用者
1.秦始皇信任,漢武帝信任,唐太宗每乙個階段換乙個合適的人,宋太祖信任。 2.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為了下一代的統治更加牢固。
6樓:麻煩叫我亂亂
我全會,你要分多點我就給你答了,真的。
7樓:匿名使用者
1.秦始皇帝的時候,相權不是什麼很大的問題,因為最大的權力鬥爭是**跟地方的,也就是君主與諸侯的爭奪。因此,君相之爭,還沒有形成。。
漢武帝的時候嘛,相權倒是挺大的,貌似那傢伙就是換宰相。。。
唐太宗,沿襲隋朝三省六部制,把相權分散給三省六部的長官。。。
宋太祖,也是分權,不過是用參知政事、樞密使等,把相權的一部分權力下放。
共同點啊,當然都是強化君權。。
8樓:t關山月
1,生產力發展在東周時期主要是鐵器代替了青銅器,明顯的表現是在戰國時期,那就是生產力的提高催生了新的階級的產生——那就是地主階級。戰國就是地主階級爭取政權的鬥爭時期,他的主線就是乙個上公升階級實現它政治目標的鬥爭過程,那就是建立乙個統一的集權制政權。
2,項劉起義成功後爆發了著名的楚漢之爭,說明了項劉已蛻變為軍閥集團的首領,已不再是起義領袖了。
3佛像不可能是西漢的,中國佛教的第一座寺院是東漢敕建的洛陽白馬寺,西漢雖有外來的佛教徒傳教,但沒有形成固定的修行場所,也就不會有佛像了。
4那就是漢武帝採用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舉措,這也是一次影響中國以後政治文化形成的奠基之舉。
5因為漢高祖時期的政治形勢複雜不必武帝時期,漢初,劉漢政權面臨著內憂外患的複雜局面,一要恢復生產,二要平定異姓諸侯王,三是面臨著鼎盛時期的匈奴政權,當時的匈奴首領是著名的冒頓單于。在這種內外交困的境地下,漢軍的戰鬥了是較弱的,最後已白登山之圍為始,開始了對匈奴的安撫政策。武帝時國力大增,開創了我國封建時代的第乙個盛世,無論民心軍心都是空前的。
9樓:匿名使用者
④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起用文學儒者參政;確立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令全國各郡設立學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儒學在民間開始處於獨尊地位);確立察舉制為最主要的選官制度,擴大了**的隊伍。
10樓:匿名使用者
2他們有由農民起義軍領袖變成了封建社會統治者。
11樓:匿名使用者
1.海洋的主體部分是大洋,海是洋的邊緣部分。大洋遠離大陸,平均水深多在2000公尺以上。
2.地球表面劃分為4個大洋,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分別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12樓:戰神國度
1 大洋,大洋,2000
2 4,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13樓:星夜無滎
1.夏桀;盤庚;
2.輔助周王室;
3.城濮之戰;
4.商鞅;5.文景之治。
一道歷史題?
14樓:神威天將軍
乙個世紀又乙個世紀,一條銀色飄帶,把中國、印度、希臘、古羅馬和波斯文化聯結起來。把古老中國發明的絲綢、火藥、造紙、印刷術傳到西方。又把古代西方的黃瓜、胡蘿蔔、芍藥、石榴、核桃等,沿這條古道傳入我國。
這條主要運送絲綢的路,人們把它稱之為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也是對古代中國與外部及西方往來通道的通稱。它隨著歷史長河流淌而變化萬千。它不是今天公路貫通的概念,實際上,也不是只有一條固定的道路。
從廣義上講,是指古代中國絲綢輸入西方的通道,也是中西方古代文化交流、物資**互動的一條時間跨度久遠、寬而大的線路。
15樓:全線飄綠
在新航路未開闢之前,它是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和文化交流重要線路,它的開闢,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絲綢之路是中國與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最早視窗之一,是中國古代西域少數民族接受先進文化、了解外部世界的通道,同時也是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偉大的壯舉之一。
16樓:氣若火花
因為絲綢之路開啟了東西方交通,成為在當時的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17樓:羅梓文
因為是中外的文化大交流。
一道歷史題?
18樓:歇斯底里病
1.被分封的諸侯要巡守自己的領土。2.如果不按天子的要求進貢等,一則貶其爵,二則削其地,三則六師移之。
19樓:網友
物件,權利義務,懲罰制度。
一道歷史題...
20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選c
a.張騫通西域只抵達了康居也就是中亞一帶。雖然中國的絲綢可以到達羅馬帝國,但是是通過中轉過去的,因此錯誤。
b玄奘西行只到達了印度,對印度以西沒有涉及。
d鄭和下西洋雖到達非洲,但資料繪製於洪武年間,而鄭和最早是在永樂年間出發。因此不對。
c元朝時,阿拉伯人進入中國,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曾控制了西非和北非的很大區域,因此正確。
21樓:度盡眾生
c《大明混一圖》(universal map of greatming),現今所存最早的中國人繪製的世界地圖。彩繪絹本。作者與年代不詳。
依據圖上兩個關鍵地名「廣元縣」和「龍洲」,推定此圖繪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原件現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張騫和玄奘都沒到非洲這麼遠,而且所做的事情與地圖無關。
鄭和是朱棣稱帝後派出去的,洪武年間皇帝是他老爸,他還在北方打仗呢。
22樓:匿名使用者
c.元朝大量阿拉伯人遷入中國。
參見:
23樓:匿名使用者
c.元朝大量阿拉伯人遷入中國。
a張騫出使的是西域,與非洲無關。
b玄奘未到達非洲。
d鄭和下西洋的皇帝不是朱元璋。所以洪武年的作品時間不對故選c
24樓:匿名使用者
只能是c啊 張騫只到了西亞地區 鄭和下西洋洪武年間還沒發生呢b也不可能 玄奘法師只到了印度地區。
25樓:後註冊的起名難
c吧,張騫和玄奘沒到那麼遠,洪武年間鄭和還沒下西洋,只能是元朝了。
26樓:死亡之指
選c洪武年間說明是朱元璋那時候,鄭和下西洋是朱棣年間的事,確實到達了非洲東部。
27樓:匿名使用者
元朝大量阿拉伯人遷入中國。
一道歷史題,一道高中歷史題
應該選c a.張騫通西域只抵達了康居也就是中亞一帶。雖然中國的絲綢可以到達羅馬帝國,但是是通過中轉過去的,因此錯誤。b玄奘西行只到達了印度,對印度以西沒有涉及。d鄭和下西洋雖到達非洲,但資料繪製於洪武年間,而鄭和最早是在永樂年間出發。因此不對 c元朝時,阿拉伯人進入中國,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曾控制了西...
關於歷史的一道歷史題,一道關於歷史的題
1.遵義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2.遵義會議 在王明的 左傾 路線的影響下,中國共產黨及中國革命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文革結束,但當時中共 主要領導人提出 兩個凡是 的錯誤方針,維護和堅持 左 的錯誤,使黨和國家的工作出現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1978年真理標準問...
一道歷史題什馬意思,一道歷史題。
首先看題幹時間就能去回答第一問!1895中日黃海海戰,中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第二問 簽訂的是 馬關條約 割讓台灣島 遼東半島 澎湖列島!第三問 這個你就做一下參考,答法很多!說明了清 的軟弱無力,對列強的一再妥協等!這樣回答你明白麼?三軍敗績 指甲午中日戰爭 萬壽無疆 對慈禧而言 求和 簽訂 馬關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