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莊子荀子都有哪些名句體現他們的思想

時間 2021-09-10 20:04:25

1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的思想**於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他認為實行“仁政”,就必須“制民恆產”,讓每家農戶有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有起碼的生產資料;“勿奪農時”,保證農民有勞動的時間;“省刑罰,薄稅斂”,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階級剝削壓迫的苦難,企圖採用這些措施來緩和階級矛盾,以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不過它對發展生產還是有好處的。同“仁政”學說相聯絡,孟子還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他認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取得和保持統治地位,因此他主張國君要實行“仁政”,與民“同樂”。對於殘害百姓的國君,國人可以殺。商紂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紂,他認為殺得對,說:

“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雖然有同情人民、譴責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還是維護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這種觀點長期以來成為替剝削制度作辯護的理論根據。

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做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該吃吃,該喝喝,啥事別往心裡擱,穿別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讓別人找鞋去吧!

2樓:匿名使用者

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揚了老子和道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哲學思想體系和獨特的學風文風。他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 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講天道自然無為。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在人類生存方式上主張返樸歸真。

他把提倡仁義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罰,對當時統治者的“仁義”和“法治”進行抨擊,他對世俗社會的禮、法、權、勢進行了尖銳的批判,提出了“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精闢見解。在人類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並且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自得,是絕對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質享受與虛偽的名譽。莊子這些思想和主張,對後世影響深遠,是人類思想史上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中心思想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為的規範(1)鍥而不捨(《荀子·勸學》):雕刻一件東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恆心,有毅力。

荀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同時有主張"人定勝天",

級別:學長

2023年7月31日 荀子,戰國後期趙國人,一生輾轉游說於齊、楚、秦、趙等國宣傳自己的學說主張,最終未被重用,晚年隱居蘭陵,著書數萬言,是為《荀子》。荀子的思想兼取百家而多有突破,在中國思想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信思想即是其一。中國上古人非常講究“信”,至春秋時出現了系統的信思想,孔孟等人多有涉及。

荀子的貢獻在於他突破了前人把信視為倫理道德規範的圈籠,把信與他的天論、自然觀結合起來,闡釋了“信”的深刻的哲學內涵,進而把“信”提升到了哲學範疇的高度。

(1) 治國之信

荀子的信思想與其王霸思想緊密相連。“……故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是皆僻陋之國也,威動天下,強殆中國,無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謂信立而霸也。

”(《荀子·王霸》)荀子認為齊、越等春秋霸國雖地處偏僻,卻強盛起來,是講信的緣故,可見荀子把信放在何等重要的地位。荀子將“信”德推而廣之,突破朋友、交際等道德倫理的侷限,將“信”應用於選賢治國,使之成為君臣上下皆應遵循的道德規範。

首先,作為一國之君必須講信。《荀子·王霸》篇雲:“故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

”他希望通過上行下效的辦法推行信德,他說:“故上好禮義,尚賢使能,無貪利之心,則下亦將繫辭讓、致忠信而謹於臣子矣。”(《荀子·君道》)也就是說必定是仁德賢明,明天理達人情,以身率正,知人善任之君才能統率天下,達到天下大治。

其次,荀子把仁、義、禮、信作為為臣之道,他說:“若夫忠信端愨而不害傷,則無接而不然,是仁人之質也。忠信以為質,端愨以為統,禮義以為文,倫類以為理,喘而言,臑而動,而一可以為法則。

”(《荀子·臣道》)

(2) 軍事之信

儒家最高理想是治國、平天下,治國必須強兵,強兵才能保國安民。孔子曾說為政之要領是“足食足兵”。(《論語·顏淵》)荀子的強兵之道在於以仁義為本,其**陳囂曾說:

“先生議兵,常以仁義為本。”《荀子》反覆申明這一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荀子非常強調“信”在其中的作用,他說:

“政令信者強,政令不信者弱。”(《荀子·議兵》)假若朝令夕改,兵士不知所以,勢必喪失一國之威信,致使軍心渙散,遇到強敵,一擊即潰,所以說政令信者強,正如荀子所說“耆艾而信,可以為師。”(同上)

其次,荀子把信作為治兵的“六術”之一:“故制號政令欲嚴以威;慶賞刑罰欲必以信;處舍收藏欲周以固;徙舉進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窺敵觀變欲潛以深,欲伍以參;遇敵決戰必道吾所明,無道吾所疑:夫是之謂六術。

”(《荀子·議兵》)其中賞罰必須施之以信,才能服眾。

(3) 修養之信

在荀子看來,君子具有許多優秀品質,而信亦為要素之一:“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

是以不誘於欲,不恐於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夫是之謂誠君子。”(《荀子·非十二子》)這與孔子的君子之道是一脈相承的。如此“信人”怎能不暢行天下而無阻?

因而他說:“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義而情愛人,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貴。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端愨誠信,拘守而詳,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任。

”(《荀子·修身》)正如孔子所言“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貉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論語·衛靈公》)

(4) 信與人性論

人性問題是荀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荀子的一系列重要哲學概念與政治主張都與他對人性的理解和闡釋有直接聯絡。荀子將性定義為人之自然天性,是人生來所具有的屬性。與孟子的“性善論”相反,荀子提出“性惡論”。

他的“性惡”並非人性本惡,而是後天習染所致,是順人之**之過。同時,荀子又認為人有從善的願望和向善的可能性,方法便是通過持之以恆地學習,不斷積累知識和品德。另一方式便是通過禮義教化,行法治,重刑罰。

荀子認為接受了禮義法正之教化,凡人皆可以成聖賢。“今使塗之人伏木為學,專心一致,思索孰察,加日縣久,積善而不息,則通於神明,參與天地矣。故聖人者,人之所積而致矣。

”(《荀子·性惡》)

那麼,荀子為什麼要提出“性惡說”呢?第一,性惡說是對現實中絕大部分人而言的。經過觀察,荀子發現人生不能無慾,而大部分人的慾望則是不知滿足的、不知節制的,因此對這些人而言,欲雖不惡,卻極易流於惡。

在荀子眼裡,凡人也可以為禹,所以不然者,正是此種貪惰之性使然。基於這一番體認,荀子便逕言“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偽”即“人為”之意,也就是說以禮義師法,化導人群中絕大部分“不肯為君子的人”也是可以改惡向善的。

第二,荀子主張性惡,是有惕勵而積極的用心。由於戰國時代的混亂,所有維持秩序的支柱力量,均已蕩然無存,因此人慾橫流,異端並起。於是荀子亟思隆禮以矯之。

又因為孟子主張人性本善,遂使一般人安於其說,自滿自得,因此世風愈下。荀子因此力斥孟子的性善之非是,而代以性惡,王先謙所謂“感激而出此”者,最能看透荀子此層苦心。

再者,荀子雖然主張性惡,卻未完全抹煞人類的尊嚴,認為人性必固著於惡,而無遷化的可能;更不認為人均應安於性惡,而不必有為善之心,反而卻積極地勉勵人積善成德,化性起偽。就這一方面而言,荀子性惡說,又要比孟子性善說來的更切合人生實踐,更有實際效益了。可見,荀子性惡說具有更深刻的現實意義,荀子具有更積極入世的心態。

因此,荀子為何多次提到“信”也就不難理解了。

有學者認為荀子降低了信的地位,如認為誠信是從屬於“忠”、“孝”、“禮”、“義”等基本道德義務的次要道德義務。其實不然,由孔子、孟子到荀子,信的地位不僅沒有降低,反而提高了,內涵逐漸擴充套件,並逐漸由倫理道德範疇提升到哲學範疇。這主要體現在荀子的天論思想中。

荀子的天論思想包含兩層意思,即:明於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認為天道或天命與人事之間,是沒有任何的必然聯絡的。

所以他特別強調“天人之分”,能明於此義者,荀子稱之為“至人”。明於天人之分,即天人的職分不同,人應當盡力做好人事,減少自然災害,增加駕馭自然的能力,這樣便成為至人、聖人了。荀子強調近人事而知天命,他所說天命乃指自然規律,人事包括人在自然和社會兩方面的活動。

這兩方面的活動都做好,便可“制天命而用之”,做到人定勝天,也就是說人即能認識自然規律,又能利用自然規律,但是在此過程中,人不能違背自然規律,要適其道而行之,不能盲目行事,更不可圖一時之利,否則,徒勞無益。

依據荀子所說,“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視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唯聖人為不求知天。

”(《荀子·天論》)在這裡,荀子雖然沿用了古代的“天”、“神”的概念,但並未將其作為超自然的神祕力量看待,他完全繼承了道家天道自然和孔子“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論語·陽貨》)的自然之天的思想,並且進一步將其理論化。至於“神”,則是神機,即是難以測曉的神妙作用。

因此荀子說:“公生明,偏生暗,端愨生通,詐偽生塞,誠信生神,夸誕生惑。”在荀子看來,人講誠信可以通神明,可以起到神妙的作用,即神機。

以上所見,荀子把“信”擴充套件、延伸到哲學範疇的高度,對先秦儒家信思想做出重要貢獻。

(9)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 勸學》)

孟子把孔子主張的“仁”發展成“仁政”,提倡省刑薄賦,以使“黎民不飢不寒”,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在君臣關係上,他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路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如果統治者十分殘暴,則可以把他看作“**”,起來推翻他。孟子主張統治者“法先王”。認為“不嗜殺人者”才可以統一天下。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莊子 孫子分別屬於什麼年代

嚶嚶怪傢伙昂 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魯國陬邑人,祖籍宋國慄邑,中國古代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大成至聖先師 孟子,鄒國人。戰國時期哲學家 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是孔子之後 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 孔孟 荀子 戰國末期趙國人,兩漢...

荀子的名句,荀子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而輟廣,君子不為小人匈匈也輟行。荀子。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荀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多知而無親,博學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君子...

莊子中有哪些句子體現了生命這個主題

課文你來說 渾沌之死 寓言出自 莊子 應帝王 莊子用這個故事來表明其 清淨無為 順物自然 的社會政治理想。故事本身啟示人們,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尊重客觀規律,不能只從主觀想象和主觀意願出發。混沌之死從莊子的哲學體系來理解,其寓意正體現了莊子思想的 主要是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是對當時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