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龍城傾心
先說索氏體和回火索氏體:這兩個比較好區分,本質是索氏體是由過冷奧氏體等溫轉變而來,實質屬於片狀珠光體,一般稱之為細珠光體,我們說的屈氏體稱為極細珠光體;回火索氏體是由馬氏體高溫回火轉變而來,實質屬於粒狀珠光體,即為等軸鐵素體基體上瀰散的細顆粒狀滲碳體。
然後是馬氏體和回火馬氏體,這兩個區別不大,要比較只能比較同一零件的這兩種組織差別。馬氏體經低溫回火後轉變為回火馬氏體,一般工具鋼或軸承鋼以及表面淬火鋼採用低溫回火,回火後硬度強度稍有下降,韌性有一定增加,組織更穩定,由於回火後有一定碳化物偏聚,回火馬氏體相對馬氏體更好腐蝕,所以同樣腐蝕下在金相上顯得顏色更深
2樓:匿名使用者
淬火馬氏體是碳在α-f中的過飽和固溶體,顯微組織呈針葉狀;而回火馬氏體是與淬火馬氏體硬度相近,而脆性略低的黑色針葉狀組織。索氏體是鐵素體和較細的粒狀滲碳體組成的組織;索氏體也叫二次索氏體或回火索氏體。
3樓:厚敏利
淬火馬氏體是由淬火冷卻直接形成的,回火馬氏體是回火後殘餘奧氏體繼續轉變的,索氏體相同,但是至於金相的話只能對照圖形按書本來判斷了。
請教熱處理常識:怎樣區分淬火馬氏體和回火馬氏體?怎樣區分索氏體和回火索氏體?
4樓:習奕聲賴鸞
先說索氏體和回火索氏體:這兩個比較好區分,本質是索氏體是由過冷奧氏體等溫轉變而來,實質屬於片狀珠光體,一般稱之為細珠光體,我們說的屈氏體稱為極細珠光體;回火索氏體是由馬氏體高溫回火轉變而來,實質屬於粒狀珠光體,即為等軸鐵素體基體上瀰散的細顆粒狀滲碳體。
然後是馬氏體和回火馬氏體,這兩個區別不大,要比較只能比較同一零件的這兩種組織差別。馬氏體經低溫回火後轉變為回火馬氏體,一般工具鋼或軸承鋼以及表面淬火鋼採用低溫回火,回火後硬度強度稍有下降,韌性有一定增加,組織更穩定,由於回火後有一定碳化物偏聚,回火馬氏體相對馬氏體更好腐蝕,所以同樣腐蝕下在金相上顯得顏色更深
請教回火馬氏體與回火索氏體的區別?? 請金相及形成機理上說明!!!!
5樓:cmz明志
回火馬氏體:馬抄氏體分解得到極細的過渡型碳化物與過飽和(wc較低)的α相的混合組織,它是由馬氏體在150°c-250℃的回火溫度形成的,這種組織極易腐蝕,光學顯微鏡下呈暗黑色針狀組織,保持淬火馬氏體位向,與下貝氏體相似,只有在高倍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極細小的碳化物點
回火索氏體:以鐵素體為基體,基體上分布著均勻碳化物顆粒。由馬氏體在500℃-600℃高溫回火形成特徵是有等軸鐵素體或細粒狀碳化物形成的復相組織,馬氏體片的痕跡已消失,滲碳體的外形已較清晰,但在光鏡下也很難分辨,在電鏡下可以看到的滲碳體顆粒較大。
40cr調質後高頻表面淬火再低溫回火,哪心部的組織是回火索氏體嗎?還是其他什麼組織?
6樓:
40cr鋼調
質處理後又經表淬+低溫回火,心部組織當然還是索氏體組織,而不會是其他組織。
調質處理是淬火後高溫回火,回火溫度在500度以上,得到回火索氏體組織;高頻表面淬火低溫回火,得到回火馬氏體組織。
高頻表面淬火只是對表層有限的深度範圍內(一般<5mm)加熱,而且是低溫(低於250度)回火,可以肯定對內部基體組織不產生影響。因此說,表淬後心部組織仍為調質態的回火索氏體。
7樓:匿名使用者
同意tz_cai621的答案。當工件截面尺寸較小時完全正確。我僅補充一點。
40cr鋼的淬透性不是很好,如果工件截面尺寸較大,調質淬火時會淬不透,未淬透部分將得到片狀託氏體或片狀索氏體乃至片狀珠光體,在隨後的高溫回火時仍保持片狀,而不是回火索氏體。
淬硬鋼與預硬鋼塑料模的熱處理工藝
淬硬鋼塑料模的熱處理 1.淬火 形狀比較複雜的模具,在粗加工以後即進行熱處理,然後進行精加工,才能保證熱處理時變形最小,對於精密模具,變形應小於0.05 2.塑料模型腔表面要求十分嚴格,因此在淬火加熱過程中要確保型腔表面不氧化 不脫碳 不侵蝕 不過熱等。應在保護氣氛爐中或在嚴格脫氧後的鹽浴爐中加熱,...
T10怎樣熱處理,T10材料的熱處理硬度是多少
拋開材料錯誤原因,t10油淬只能淬硬有效厚度小於8mm的工件,你的工件有效厚度多少?你的淬火工藝引數沒什麼問題,是淬火介質選的有問題.t10這類碳素工具鋼,一般是雙液淬火 如 先在10 鹽水裡淬火,然後再轉到油中冷卻 才能保證既安全 不報廢開裂又能淬硬到技術規範要求。也就常說的既避開c曲線,又能有足...
請教下關於奧氏體不鏽鋼熱處理狀態1 2 Hard,Full Hard各對應的是怎樣的工藝
1 4 hard,3 4 hard 1 2 hard,full hard 前面肯定還有代號,你沒有把它寫出來,前面的代號不同,意義不同,請把前面的代號對著下面的意義自己查詢。前面的代號一般有 h12 形變硬化的 1 4硬的 h14 形變硬化的 1 2硬的 h16 形變硬化的 3 4硬的 h18 形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