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尚同思想和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較

時間 2021-09-20 09:15:06

1樓:林咏倫

墨家是代表平民階層的,他們的主張是兼愛,尚賢,非攻。他們尚同,是指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穩定和諧。體現了平民階層渴望和平的願望,比較務實。

儒家是代表奴隸主階級的,他們主張恢復周朝禮制,並嚮往遠古的堯舜禹時代的社會秩序,他們的大同思想是堯舜禹時代的社會秩序的再現,是一種的理想。

墨家的尚同思想是什麼?「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天子之所是,亦必是之;天子之所非,亦必非之」。墨家的尚同思想就是要統一人民思想的精神壓迫。

與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可謂相差十萬八千里。

並且,墨家也不主張平等,「無君臣上下長幼之節、父子兄弟之禮,是以天下亂焉」。非儒下篇一開始,墨家也沒有反對儒家在葬禮上體現的尊尊、卑卑原則。只不過是墨家的尊卑的次序與儒家不同而已。

墨家認為手足之親應該比妻兒之親地位更高。

墨家認為通過選賢來分配政治上的不平等,可是墨家從來沒說過這個賢是由人民來選的,選天下之賢者以為天子。可是由誰來選?沒有主語。

因此不能說墨家有民主思想。相反,孟子思想中的民主因素反而要比墨家多的多。孟子認為天子的合法性要經過民意的檢驗,並且天子不能將天下予人,而是天與之,民與之。

此外,墨家政治思想最大的弱點,在於沒有規定對於那些不合格天子有什麼措施,墨家天真的認為,只要通過舉賢,就能選擇出賢能的君主,這種選出來的君主不會犯錯,不會行不義之道,在權力集中之後,天子也不會受到腐化。因此,全天下人民只要效法天子就夠了。實不知,凱撒、希特拉這樣的**者,其實也是通過民主選出來的,波譜爾說,民主的本質就是人民有發動不流血的暴力革命的權利。

換句話說,有推翻天子的權利,那才是真正的民主。可見,墨家的思想與宣揚「誅一**紂,未聞臣弒君也」、「君有大過則諫,率諫之不聽則易其位」(對於貴戚之卿)的孟子相比,民主思想離得更遠。墨家的天子就是乙個紅太陽,是絕對正確,永遠不會犯錯的。

另外,墨家的思想根基是一種功利主義,兼愛的倫理原則也是建立在功利主義基礎之上的,因此,認為為了長遠的利益犧牲眼前的利益,為了社會的利益犧牲個人的利益,對於墨家來說,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墨家的倫理思想是一種極端的目的主義倫理學,認為為了正當的目的可以不用考慮手段。這在《墨子》非儒篇中,批判儒家的戰爭倫理原則那段話可以看出來,墨家認為對於不義之徒一定要趕盡殺絕,「**之人也得活,天下害不除,是為群殘父母而深賤世也,不義莫大焉」。也就是說了,墨家認為,打著正義的旗號,可以為所欲為,不需要有任何限制。

而孟子則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也就是孟子認為,即使以武王這樣的王,

討伐商紂這樣的無道昏君,武王也不應該對商紂的軍隊大力殺伐,「不殺人」對於儒家來說是乙個義務論的責任,而殺不殺人的問題在墨家那裡則只不過是實現天下大同的手段而已。在墨子後面幾章的討論守城的文章中,規定了種種殘酷的法令和刑罰。根本來說,這都是由於墨家功利主義思想的基礎原因。

儒家的三世說,體現了深刻的政治哲學思想,儒家認為大同社會是最美好的社會,但是要達到大同社會,必須一步一步來,而不能採取跳躍似的發展。因此,儒家認為必須先經歷小康社會(盛平世),才能進入大同社會(太平世)。而墨家則根本不理這種逐步演進的發展觀,希望以一種烏托邦式的社會工程,來一步跳躍進大同世界。

而烏托邦社會工程意味著什麼,可能沒有人比我們中國人更了解了。這是墨家思想幼稚的表現。

2樓:我在尋

根本不是一回事,尚同是指上下一心,具體是指臣民服從君上,墨家認為只要君主提倡,臣下就會聽從,墨子曾用楚王愛細腰,國中多餓人這個例子來說明,墨子提倡兼愛,人們說兼愛不可行,他就說尚同(即服從君上,上下一心)就可以幫助實行兼愛。大同,儒家設想的理想社會,乙個天下為公的社會狀態

儒家大同思想具體指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看到戰爭的殘酷,提出「春秋無義戰」籠統的反對一切戰爭。要求統治者用「仁政」治國,輕徭薄賦。他主張不要過分捕撈魚螯,按時令進山伐樹,使自然資源能持續利用

4樓:匿名使用者

具體指的就是人人平等、自由的社會景象.這是我國歷史上的某些古代思想家、君主、政治家的最高理想.

墨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的對比

5樓:

墨家思想——

該派思想,主要反映在《墨子》一書中。尚賢尚同是《墨子》一書的基本政治綱領。墨子認為"尚賢"(任人唯賢)是為政之本,這種平等思想直接衝擊宗法世襲制。

他又提出"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應"一同天下之義",即制止天下動亂,必須選舉賢能的士、卿、大夫、天子來一同天下,為萬民興利初害,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楊朱的"為我"大相徑庭,他說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這種建立在理想國上基礎上的功利主義,是《墨子》一書的基本道德觀念。

墨學是代表小生產階級說話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因此墨家反對剝削,崇尚勞動。提出「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不與勞動」的,就不能「獲其實」。

《墨子》一書政治觀點和道德觀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愛"(兼相愛),"兼愛"是墨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觀點。其它非攻、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來的。墨子的"兼愛",是對孔子思想體系的基本觀念的"仁"的改造。

墨子提倡"兼相愛" ,就是說無差別地愛社會上一切人。

儒家的最高社會理想是世界大同。這個大同世界不是純理念化的,而是具體化了的,儒家的重要經典《禮記》中的《禮運》篇描述大同世界的社會景象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根據《禮運》的這段描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1.全民公有的社會制度。這個全民公有的社會制度,包括權力公有和財物公有,而首先是權力的公有。

權力公有的口號是「天下為公」,具體措施是選賢與能。管理社會的是被選舉出來的賢能,而選舉賢能的權力在於「天下」,也就是全社會的民眾,所以說權力公有。其所以要明確權力公有,是人們從實踐中認識到權力可以改變一切,也可以攫取一切。

只有取消權力的個人壟斷,才能保證社會的其他方面不受壟斷;只有堅持權力的公有,才能保證社會其他方面的公有。所以「天下為公」的口號其性質是與王權根本對立的,是反王權的。《禮記正義》解釋說:

「天下為公,謂天子位也,為公謂揖讓而授聖德,不私傳子孫,即廢朱、均而用舜、禹也。」《正義》是以大同為五章故事的,所以舉出堯不以帝位傳其子丹朱而傳給舜,舜又不傳其商均而傳禹的事例以資證明。《正義》雖然也承認「天下為公」首先是指最高統治的帝位,但從所舉事例看,不全是《禮運》所說的大同,因為堯、舜雖然沒有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子孫,但在思想上是把「天下」作為私有物來「禪讓」的;而且又是在不得己的情況下讓人的。

《史記·五帝本紀》寫道:「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

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堯、舜與「大同」的區別在於:

堯、舜的禪讓是權宜性的,大同的選賢與能是制度化的;堯、舜是個人指定的,大同是「天下」選舉的;堯、舜是終身制的,大同是非終身的。在大同世界裡,就根本不存在帝與王。

唐人孔穎達作《禮記正義》多收集前人的觀點,而主要又是漢人鄭康成的觀點。如果說漢人還有敢於說不私傳子孫為公的勇氣,那麼到了唐代就只有歌頌私傳子孫為公的本領了。最負盛名的柳宗元《封建論》歌頌秦始皇的廢封建行郡縣說: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盡臣屬於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秦始皇以天下為一人一家之天下,自稱始皇,要千世萬世而為君,私之至極,何公之有?連能秦始皇也能稱公,這世上還存在私麼?

所謂「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難道不是對秦始皇的公開吹捧和對公天下的有意褻瀆嗎?當然,柳宗元讚許秦始皇的也只是行郡縣,而且肯定他的出發點是私,用後來王船山的話說是「天假其私以行大公」。其實所謂「廢封建,行郡縣」僅僅是將「天下」由眾多子孫共同統治,還是由其中某個子孫一人統治分歧問題,最多也是在一人統治的前提下分點餘羹給統治階級的其他人員問題,比起大同世界的公,相去已經不只十萬八千里了。

2.選賢與能的管理體制。這個體制是包括**與地方的。

天下既然是天下人的天下,地方更是地方人的地方。地方事務由地方民眾選舉賢能之士負責管理。這裡的選舉指的是民舉,而不是官舉,官舉與民舉的性質是不同的,但後儒卻混淆了兩者的界線,甚至有意改民舉為官舉。

漢儒解釋說:「選賢與能者,向明不私傳天位,此明不世諸侯也。國不傳世,唯選賢與能也,黜四兇,舉十六相之類是也。

」漢儒雖然也以「天下為公」和「選賢與能」,分別指**和地方政權,但用的仍是堯、舜的典故。堯、舜一方面禪讓帝位,一方面選賢與能,好事作盡,而民眾卻未與聞,因而其並不是大同世界本來意義上的選舉。隨著時間的推移,選舉的性質一再改變,迨至隋唐,竟成了專指朝廷對士人的選拔,自《唐書》直至《明史》,均闢有《選舉志》,記載歷代的科舉情況,選舉與民眾便徹底絕緣了。

3.講信修睦的人際關係。信與睦是良好人際關係的核心,而「天下為公」才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前提和基礎。

「天下為公」,人人是社會的一員,社會有每人的乙份,衣食有著,地位平等,無脅迫的可能,無依附的必要,是大同世界人際關係總的概括。這個以「天下為公」為前提的人際關係同樣遭到了後儒的竄改。《禮記正義》解釋說:

「講信修睦者,講,談說也;信,不欺也;修,習;睦,親也。此淳無欺,談說輒有信也。故哀公問周豐雲有虞氏未施信於民而民信之也。

」通過《正義》的解釋,「講信修睦」僅是一種言說交往的表面現象,而且這種現象又是王化影響的結果,大同世界的本質被閹割了。

4.人得其所的社會保障。大同世界描繪的社會是人人敬老,人人愛幼,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在這裡,人們視他人父母如自己父母,視他人子女如自己子女。「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任何人都能得到社會的關懷,任何人都主動關心社會。

男有室,女有家,社會和諧,人民安堵。對這段最具實際意義的社會保障,後儒也是多有竄改的,如將社會保障制度解釋為一種在君王影響下的社會風氣。所謂「君既無私、言信、行睦,故人法之,而不獨親己親,子己子。

」將人人有勞動權力的「壯有所用」解釋為「不愛其力以奉幼」,將男有分解釋為「無才者耕,有能者仕,各當其職」,而將「女有歸」解釋為「君上有道,不為失時,故有歸也。」特別又從反面論證,有意無意地醜化婦女說:「若失時者,則《詩》衛女淫奔,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是也。

」「男有分,女有歸」,實際是指男女都有自己婚嫁的權力與機會,不至因戰亂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而成為曠夫怨女,是一種基本的社會保障。

5.人人為公的社會道德。在這裡,人們有高度的責任心,對社會財富十分珍惜,憎惡一切浪費現象,也反對任何自私自利的行為。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貨棄於地是可恥的,貨藏於己同樣是可恥的。

6.各盡其力的勞動態度。在這裡,勞動已經成了人們高度自覺而又十分習慣的活動。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能勞不勞是可恥的,勞而不盡其力也是可恥的,勞動只為了自己同樣是可恥的。正是人們這種不計報酬、高度自覺的勞動態度支撐了大同世界的理想社會,而大同世界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切實可靠的社會保障又是這種勞動態度產生的前提和基礎。

社會給人們提供了和諧優越的生存條件,人們回報社會以高度的自覺勞動,二者互為條件,互為因果,而又互相促進。

——另外,你可以自己找些例子來補充理解兩個思想。

儒家思想與墨家思想有什麼區別,請用簡單的話說,謝謝

謎樣甜心 墨子主張 兼愛 非攻 墨子也把 兼愛 稱為 仁 但與孔子所說的 仁 有很大的差異。孔子所說的仁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是有等級差別的愛。而墨子主張的兼愛則是沒有等級差別的愛,不論 王公大人 還是普通 萬民 都不分輕重厚薄。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孔子講 克己復禮 ...

墨家與儒家 道家 法家法律思想比較研究

個人認為易中天先生的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 言之有物,你有興趣可以讀讀。你的問題不是一兩句能說清楚的。道家無為,講究妙不可言的緣分。墨家攻守,講究的是仁義之道。儒家入世,講究修身治國的道理。法家講規矩,畫天地以成方圓。儒家 墨家 道家和法家的思想異同?相同點 1 儒 墨 道 法家的思想都是在社會動盪且四...

如何運用儒家和道家思想到生活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中含有哪些消極和積極方面

天都紫陌西 回答者回答者 lanshuixing 二級 2011 3 1 16 42 的回答謬論百出,一些話語甚至有悖常見觀點,可能是 言多必失 的原因,但也不排除耍著小聰明的斥他抬己心態,最有可能的是明知自己的觀點支援基礎不夠堅固卻又不敢直截站到對立的正確立場上去。第一,你所說的儒家 克己復禮,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