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文 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

時間 2021-10-14 23:25:37

1樓: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學中的核心思想。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盡心下》)提倡「王道」政治,目的是勸告統治者重視人民,君與民同憂,同樂。

在現實社會中,孟子的「民本」思想仍閃耀著智慧型的光芒。

關於「民本」思想,孟子有具體闡述。他說:「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其賢,然後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之可焉,然後去子。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

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梁惠王章句下》)

孟子對人民的認識,民本思想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問題嚴重,連年的戰爭,給生產力造成極大破壞。到了戰國後期,戰爭的規模又不斷公升級。飽受戰爭之苦的是廣大平民。

孟子說:「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之戰,殺人盈城。」(《離婁章句上》)秦國攻打楚國的時候,秦將白起引水灌鄢城,淹死百姓數十萬。

孟子與梁惠王有幾句對話:「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梁惠王章句上》)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人民的強烈願望。

統治階級為滿足侈欲,聚斂財物的手段十分殘酷,君王的苛暴和貴族的奢淫,使勞動人民難以承受,人民的反抗情緒日益增長。有的國家發生了平民暴動,人民為躲避戰亂,大量逃亡,社會一派混亂。孟子的「仁政」思想就是在這樣一種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他到各諸侯國遊說,強調以仁政治天下。

孟子推行仁政王道,有豐富的政治內容。孟子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

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乃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在位, 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的這段話,講述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財產,才能操守道德,如果老百姓窮困不堪,就會走險犯罪。等老百姓犯了罪,再用刑罰懲罰,這是陷害百姓。英明的君主應該保護老百姓的利益,使他們有一定的財產侍奉父母,養活妻子兒女,只有如此,老百姓才能安定下來。

從這段文字中,孟子是實實在在地維護老百姓的利益,而不是像孔子對民人小施恩即可。民有恆產,進有恆心,君主要保民而王。

孟子強調:「省刑罰,薄稅斂。」重刑罰、暴斂稅,是歷代統治階級與人民的矛盾焦點。

孟子提出省刑罰、薄稅斂,是勸說統治階級要善待民眾,不要過分地剝奪他們。在現實社會中,法律很多,國家正走向依法治國的道路。向農民納稅,這是幾千年來一直不變的國家財稅政策。

中國是個農業國家,農業是國家稅收的主要**。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稅收的主導地位一天天減弱。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對農業不存在索取,而是給予,有許多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政策。

我國仍處在索取階段,這很不利於農業的發展,也不利於農業在國際市場中競爭。國家應該盡快採取措施,減少農民的稅賦或取消農民的稅賦。中國的農民很窮,特別是中西部不發達地區,農民還有很多的困難。

國家如果不要農民那點錢,也能支撐住的情況下,可免去對農民的稅賦。有的人說,城市人每月收入超過800元,交所得稅,而農民乙個月只有一二百元的收入,還要交5%以上的稅,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用仁政來解決君民關係。「仁政」的提出是伴隨孟子「性善」學說提出來的。他認為,人性本善,人生來就有惻隱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這幾個方面發展下去,就可以成為「仁、義、禮、智」。

君王應相信人民的這種善性,「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公孫丑上》)。性善學說,雖然是唯心主義哲學思想,但孟子強調君王善待人民,要制民之產,使民有恆產,又有恆心,安于生產生活。

君王要為民父母,保民而王。這些思想還是有現實意義的。

古為今用,學習古人的經驗,是為了檢查我們今天的行為。總書記「****」的思想,就包含著深刻的愛民思想,這也是對古人 進步思想的發展。每乙個當權者,什麼時候也不要忘乎所以,一定要善待百姓,百姓安,才能天下安,百姓富,才能天下興。

2樓:匿名使用者

他說第一是民眾,第二是國家,第三是君主。把老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這就是民本思想。今天看來,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孟子的民本思想

3樓: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

人性方面,主張性善論。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

因而他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仁政就是對人民「省刑罰,薄稅斂。

」他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認為君主必須重視人民,「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過,臣下則諫之,如諫而不聽可以易其位。

至於象桀、紂一樣的暴君,臣民可以起來誅滅之。他反對實行霸道,即用兼併戰爭去征服別的國家;而應該行仁政,爭取民心的歸附,以不戰而服,也即他所說的「仁者無敵」,實行王道就可以無敵於天下。

4樓:楊子電影

孟子在人性方面,主張性善論。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

因而他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仁政就是對人民「省刑罰,薄稅斂。

」他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認為君主必須重視人民,「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過,臣下則諫之,如諫而不聽可以易其位。

至於象桀、紂一樣的暴君,臣民可以起來誅滅之。他反對實行霸道,即用兼併戰爭去征服別的國家;而應該行仁政,爭取民心的歸附,以不戰而服,也即他所說的「仁者無敵」,實行王道就可以無敵於天下。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肯定在進行教育時,必須採取因人而異的多種方法。而且,對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發展。

認為教育學生必須要有一定的標準,使學生有乙個明確的奮鬥目標。孟子所倡導的學習方法和教育方法是中國古代教育學的結晶,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和教育仍然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孟子的天道認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對於天必須百依百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對立面,否認人的思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認為人生下來就具有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孟子的民本思想有哪些?根本目的是什麼?

5樓:永遠的曼巴

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

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孟子以「仁政」為根本的出發點,創立了一套以「井田」為模式的理想經濟方案。提倡「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等主張。要求封建國家在徵收賦稅的同時,必須注意生產,發展生產,使人民富裕起來,這樣財政收入才有充足的**。

孟子思想的目的是達到政治清明,君民和諧的局面,通過仁政的手段實現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繁榮,國家的強大。

6樓:因緣法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乙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

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並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其根本目的,是希望統治者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重視普通人民,以達到長久統治,人民免於戰亂之苦。

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思想 於孔子 孟子把孔子的 仁 發展為 仁政 的學說。他認為實行 仁政 就必須 制民恆產 讓每家農戶有百畝之田 五畝之宅,有起碼的生產資料 勿奪農時 保證農民有勞動的時間 省刑罰,薄稅斂 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 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 孝悌忠信 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階級剝削壓...

孟子的主要思想觀點有哪些,孟子的主要思想

仁政,性善論,民貴君輕。孟子的主要思想 裝甲擲彈兵水瓶 一 性善論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 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箇中心環節。二 道德論 仁義 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 仁義 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

關於孟子的名言。孟子的名言。

1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2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3 盡信書,不如無書。4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的名言。6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語錄。7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