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女子出嫁時的習俗有哪些

時間 2021-10-27 02:45:24

1樓:君家濃酎我狂歌

中國古代稱婚禮為昏禮,多在黃昏舉行。歷朝歷代婚禮的內容都有所變化,主要有三書六禮。貴族與民間婚禮亦有所不同。

程式包括:相親,斷八字,定聘,擇日,送嫁,催嫁,迎親,拜堂,出廳,鬧洞房,換花,回車。

古人認為黃昏是吉時,所以會在黃昏行娶妻之禮;基於此原因,夫妻結合的禮儀稱為“昏禮”。昏禮在五禮之中屬嘉禮,是繼男子的冠禮或女子的笄禮之後的人生第二個里程碑。

中國的婚禮可分為三個階段:

婚前禮,即訂婚。

正婚禮,即結婚或成婚的禮儀,就是夫妻結合的意思。

婚後禮,是成妻、成婦或成婿之禮,這表示了男女結婚後的扮演的角色。

在中國傳統的結婚習俗裡,婚前禮和正婚禮是主要程式,這些程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禮。

據《禮記·昏義》記載:“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筳幾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

”而所謂的六禮,據《儀禮》的記載,分別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據說六禮是創於周朝的,有學者認為周文王時代已有六禮,不過亦有人不從六禮。

漢平帝元始三年,劉歆等雜定婚禮,四輔公卿大夫傳千朗史家屬可行親迎,次年立皇后亦納采、卜吉。魏晉南北朝時,皇太子娶太子妃的婚禮都沒有請迎,自東漢到東晉時很多時都不依六禮成婚。

唐代以後,皇太子開始請迎,而親王的婚禮都會依隨六禮。後來暨“問名”於“納采”和“請期”於“納成”;是故雖然概念上還是依六禮而行,實際上只有“納采”、“納吉”、“納徵”和“親迎”四禮。而朱子家禮更將“納吉”和“納徵”合為一禮,所以只有三禮。

元朝時,婚禮會加多議婚一禮。

明朝洪武元年時,方以朱子家禮為標準制定婚禮。

清朝時,據通禮記載,漢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禮,但都拼入了成婦成婿之禮,而古代的六禮亦只餘下“議婚”、“納采”、“納幣”、“請期”與“請迎”五禮。其他士、庶人結婚都比較簡單,而民間的婚禮一般都會依朱子家法進行。

三書六禮的傳統婚俗歷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西周時期的“婚姻六禮”,對其後各朝代婚姻的形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中國古籍《禮記》和《儀禮》都對此有所論述。《禮記》載:“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筳幾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敬慎重正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

”另據《儀禮》載:“昏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由此可見,這傳統婚俗始創於西周時期。

一般認為,此婚俗於秦朝已經定下,其後用於漢朝。

三書即聘書、禮書和迎親書:

聘書:聘書是訂婚用的書,於“納吉”(過文定)時男家交給女家。

禮書:禮書是“納徵”(過大禮)時使用的書,禮書內會詳細列明禮物種類及數量。

迎親書:

顧名思義,迎親書即迎娶新娘時的書,即在“親迎”時使用。

納采又稱“採擇”,相當於後世所稱之“提親”、“說媒”。表示男方曾審慎考慮之後所做的決定。

《文公家禮》說:“納其採擇之禮,及今世所謂言定也。”而古代較為樸實簡單,據《儀禮·士昏禮》記載,士大夫階層所執的見面禮,即稱“贄”或“摯”,僅“用雁”。

其原應執雉而已,但雉不易活捉,多為死雉,婚時不宜,且婚禮為人生大事,故特許新人得越其身分等級穿戴與使用衣著行頭。

問名是指男家詢問女家關於女家女兒的姓名、時辰八字,如女家接納男家的提親,就會把女兒的姓名和時辰八字等交給男家,放在神前或祖先前以占卜吉凶,如卜吉兆的話,就會決定娶女家的女兒。

納吉,即過文定,男家會選擇一個吉日,帶著一些禮品到女家,禮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禮等,並正式奉上聘書。這時其實婚事已初步議定。

納徵,即過大禮;“納”是的意思是聘財,而“徵”就是“成”的意思,亦即是說男家需要納聘禮後才可成婚的意思。過大禮時,男家會請兩位或四位女性親戚(須是全福之人)約同媒人,帶備聘金、禮金及聘禮到女方家中;完成納徵的儀式後,婚約便正式定立。這是訂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儀式;因為這儀式過後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約。

跟“過文定”一樣,男家會選擇一個吉日,帶同聘金和各種禮品到女家;而女家亦會準備回禮禮品。

請期即是“擇吉日”成婚的意思。男家會擇定一個成婚的良辰吉日,再準備婚期吉日書和禮品給女家,女家受禮及同意後,便可確定婚期。

親迎亦稱迎親,就是在結婚之日,新郎會與媒人和親友一起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前往女家之前會先到女家的祖廟行拜見之禮,然後以花轎接新娘回到男家。新人會在男家舉行拜天、地、祖先的儀式,然後送入洞房。

換庚譜,就是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換家譜,作為定親的憑據。媒人提親後,如男女的時辰八字沒有相沖,雙方就會換庚譜。

在選定吉日後,於婚前幾天由“一世好運的男士”把新床移到適當的位置。位置要依男女雙方的八字以及神位等決定,而安床的住置亦不可與桌櫃、方櫥的尖角相對。

然後,再由一位“兒孫滿堂的女士”負責鋪床,並擺上各式喜果、荔枝幹、紅綠豆及利是。

安床後,安床之後,禁讓自己或其他成年人坐臥,寡婦、失婚者尤忌;但可先讓嬰孩在床上玩耍,寓意添丁發財。

嫁妝最遲需於結婚前一天送到男家。嫁妝的多少象徵女家的身份與財富。除了珠寶手飾外,嫁妝主要都是富有吉祥寓意的東西:

蝴蝶雙飛:剪刀;

甜甜蜜蜜:片糖;

花開富貴:花瓶;

豐衣足食:七十二套衣服。

據《禮記》記載“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

哭嫁在今天可能會是一些很難理解的事;但在古時,因為交通沒有現代的方便,女兒出嫁後,就很難有機會可以見到家人。

而事實上,出嫁後的女子也不是可以像今天一樣,隨時可以返回孃家探望家人的,回孃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

此外也有以下的說法:說哭嫁是源自古時婦女不能擁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們會用哭嫁的歌聲,來控訴古時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古代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己成年。而女子十五歲成年許嫁之後行“笄禮”。標示已到婚嫁年齡。

因此成年禮與婚與婚禮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後來由於盛行早婚,加上庶人禮儀簡化,演變成婚前的上頭儀式。

“上頭”不只是皆梳髮挽髻,而是指整個頭部打扮,還要開臉畫眉,塗脂搽粉等。

“開臉”是指用細絨絞去新娘臉上的汗毛,使面部更為光潔。

“上頭”是一個非常講究的儀式。梳頭要用新梳子,助“上頭”的人必須是“全福之人”(俗稱“好命佬”及“好命婆”),即這人是六親皆全,兒女滿堂之人。

此外,孃家還會設宴請客,“上頭”的隆重性在此也可見一斑。

“好命佬”及“好命婆”替新郎新娘梳頭,一面梳,一面唱十梳歌:“一梳梳到尾,二梳白髮齊眉,三梳兒孫滿地,四梳四條銀筍盡標齊,五梳翁娌和順,六梳夫妻相敬,七梳七姐下凡,八梳八仙來賀壽,寶鴨穿蓮道外遊,九梳九子連環樣樣有,十梳夫妻兩老到白頭。”

新娘子通常會以一邊長三尺的正方形紅圍巾蒙在頭上,這紅色的圍巾稱為叫“蓋巾”,俗稱蓋頭。

對於蓋頭這種婚俗,一般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說蓋頭是為了遮羞;而另一種說法是說源自於古代的掠奪婚,表示新娘子蒙上蓋頭後就永遠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古代婚配時,男方必須去迎親。“親迎”是六禮中最隆重的禮節。沒有迎親的新郎,就沒有出嫁的新娘。古代親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車的,比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轎去迎親。

抬轎的人必須身體強壯,遇上別人家的花轎,絕對不可以與他們碰頭,必須繞著走。迎親回來時,還要換一條路回去,以取不會走回頭路之意。如果途中經過廟、祠、墳、井、河等處,必須由男方娶親的人手張紅氈子將花轎遮著,作為“避邪”的意思。

如果在途中遇見出殯的隊伍,迎親的人會說“今天吉祥,遇上寶財!”這是因為棺材的諧音為“觀財”,亦即看到財寶的意思,這樣說主要是為了圖個吉利。

出門是指新娘離開孃家的意思。當到達吉時的時候,女須由大妗姐(喜娘)揹著上花轎;據說新娘雙腳著地的話就會帶來惡運。

在出門的時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這是因為嫂字有著掃帚星的掃字的諧音,是故人們相信嫂嫂於出門時相送會帶來不吉利。

現在的新娘出門時,由伴娘(陪伴新娘過門至男家,而且必須是未婚的)撐起紅傘護著新娘,取其開枝散葉的意思。大妗姐及眾姊妹一邊行,一邊向上空、傘頂及花車頂撒米,用來“喂金雞”,意思指雞啄米後便不會啄新娘。最後上花車前,新娘子會向送行的親友鞠躬,以示謝意。

過門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門後正式踏入男家家門,拜見翁姑及男家其他長輩。

傳說翁姑不可以在大廳直接看見新人進門,因為這樣會相沖。所以當女方步入男家後,翁姑會由房間出來大廳會見新人,下車入門過程還有有撤谷豆等習俗,望門而撤,小兒爭拾之。據《事物紀原》撒谷豆之習始於漢代。

新娘可能還會抱氈,以紅氈裹新婦抱之進門。

《夢樑錄·嫁娶》載,新婦人門“赳擇官執花鬥,盛五穀豆錢彩果,望門而撤,小兒爭拾之,謂之撒谷豆。”

《談徵·事部》:“今人娶婦,輿轎迎至大門則轉氈以人,弗令履地。讀白太傅〈春深娶婦家〉詩云:‘青衣轉氈褥,錦繡一條斜。’則此俗唐時已然矣。”

然後新郎新娘會先拜天地,後拜祖先。新人會向翁姑奉茶跪拜。翁姑會說一些祝福語,並送首飾及禮物給新娘。新娘收到飾物後需即時戴上,以示謝意。然後,新人會向其他長輩及親戚奉茶。

拜堂,又稱為“拜天地”,是婚禮中一個很重要的儀式。拜堂不屬於古代“三書六禮”之中的禮儀的。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四《浙江海寧風俗記·婚嫁》:

“出轎時,用米袋直鋪至花燭前,新娘腳踏米袋,曰步步高,代代好。參拜天地叫拜堂。新人對席互飲曰合巹(日語:

床杯)。以紅綠綢新郎新娘各持一端曰牽紅,送入洞房(日語:床入り),並坐床上,用果子遍撒,曰坐床撒帳。

”拜堂婚俗於宋代以後非常流行,經過拜堂後,女方就正式成為男家的一員。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記宋人拜堂之俗說:“次日五更,用一卓盛鏡臺、鏡子於其上,望上展拜,謂之新婦拜堂。

次拜尊長親戚,各有綵緞、巧作、鞋、枕等為獻,謂之賞賀。尊長則復換一疋回之,謂之答賀。”

司馬光在《溫公書儀》卷三說:“古者婦人與丈夫為禮則俠拜。鄉里舊俗:

男女相拜,女子先一拜,男子拜女一拜,女子又一拜。蓋由男子以再拜為禮,女子以四拜為禮故也。古無婿婦交拜之儀,今世俗相見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廢也。

”“拜堂”時,主持婚禮的司儀會大聲的說:“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送入洞房。”《醒世姻緣傳》第四十九回寫晁樑娶親:

“四月十三日,姜宅來鋪床。那衣飾器皿,床帳鮮明,不必絮聒。晚間,俗忌鋪過的新床不教空著,量上了一布袋綠豆壓在床上。

十五日娶了姜小姐過門,晁樑聽著晁夫人指教,拜天地,吃交巡酒,拜床公床母,坐帳牽紅;一一都依俗禮。拜門回來,姜家三頓送飯。”

其實,拜天地代表著對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對孝道的體現;至於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賓。某程度上,夫妻交拜是在古代少數可以讓女性跟男性同一品位的時候。

三朝回門即歸寧,三朝是指婚後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的陪同下,帶備燒豬及禮品回孃家祭祖,然後再隨丈夫回到夫家;相傳在先秦時已有這樣的習俗。

歸寧,就是回孃家向父母報平安的意思。在古時,交通沒有現代的方便,如果女子的夫家是離孃家很遠的話,所謂出嫁從夫,女子到夫家後就可能沒有機會再回到孃家了。

何休《春秋公羊傳》記載春秋時期已有此儀。《詩經·周南·葛覃》:“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所以回門可能是女子踏足孃家的最後一次機會。亦因為如此,人們十分重視歸寧這一個婚禮習俗。

古代女子出嫁前後的髮式變化有哪些

主要是從前面的留海和後面的髻看是否出閣,出閣前有留海,後面可以披著或者束成馬尾,變成婦人後,留海要梳上去,露出髮際線。後面綰成髻。婚前 以清代來說,少女多以小螺髻,二螺髻 雙髻和環髻為常梳的髮式,例如元寶頭,梳挽時先將頭髮盤旋疊壓,然後翹起前後兩股,中間加插簪釵,髻旁插以鮮花或珠花。婚後 成婚後盤起...

立夏時民間有哪些習俗

陽曆五月五日前後,為夏季的開始,也是農家的大忙季節。有 立夏三朝遍地鋤 雨打立夏,有水洗耙 立夏不雨,犁耙高掛 之農諺。宋范成大 村居即事 詩云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鄉村四月閒人少,採了蠶桑又插田。立夏還是乙個民間傳統節日,在菇西溪一帶有做 立夏餅 吃豆腐的習俗,說吃了豆腐不怕雨淋,不怕...

過年的習俗有哪些,春節習俗有哪些

1 過年的習俗有 掃塵 辦年貨 團圓飯 守歲 壓歲錢 貼春聯 放鞭炮 拜年等。2 過年不是一天,除了除夕夜,還包括年前的準備。比如臘月二十四就要掃塵,就是對家裡進行大掃除。貼窗花,年夜飯,守歲,壓歲錢,春節習俗有哪些 我國過年有哪些風俗 過年的風俗有哪些?過年的風俗 1 貼對聯。貼對聯是中國特有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