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酷說老子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1、所謂的芻狗,就是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假狗。
祭祀時,被供奉於香案,受人膜拜;
祭祀後,被遺棄在野地,任人踩踏。
所以,萬物在天地眼中,就像是芻狗,並無高低貴賤之分。一切只是天理如此,命運使然。老子為什麼h會這麼說?
2、有乙個鹿與狼的故事,我們都不陌生:
2023年,當時的美國**西奧多•羅斯福為了保護美麗可愛的白尾鹿,下令捕殺美國阿拉斯加州森林中的狼群。沒想到,狼群滅絕後,鹿失去了天敵,開始大規模繁殖,數量直線飆公升,幾年之內就突破十萬只。
十萬隻鹿每天浩浩蕩蕩地在森林裡馳騁遊蕩,森林**招架得住?沒多久就由於森林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爆發了一場大瘟疫。於是白尾鹿又開始大規模死亡,幾年之後,只剩下四千只。
眼看著鹿群死氣沉沉,瀕臨滅絕,**羅斯福才如夢方醒。為了挽救這個悲劇,他不得不在白宮召開緊急會議,最終的解決方案是四個字:
找回狼群!
多年以後,整個森林才恢復了往日的生機與活力。
3、所以,天地不是不仁,是不能仁。天地必須一視同仁,沒有偏愛。
天地偏愛鷹,蛇就是受害者。
偏愛蛇,青蛙就是受害者。
偏愛青蛙,蚊子就是受害者。
偏愛蚊子,人類就是受害者。
再舉乙個有關人類社會的例子,在二十世紀中葉國際新聞有一篇報道:
有一位印度商人喜歡環遊世界,在遊歷香港的時候發現了乙個秘密——華人喜歡吃田雞(即青蛙)。
這不是乙個巨大的商機嗎?他覺得這是自己發財的機會。於是回到家鄉一聲號召,村民們紛紛放下鋤頭,去捕捉青蛙,他負責收購,最後再轉賣到香港。當然,他作為「田雞二手商」大賺了一筆。
但是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
幾個月後,當地青蛙基本絕跡,蚊子失去了天敵,自然一片沸騰,開始四處肆虐。整個村子的人都被瘧疾侵害,很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最終,當地**不得不從外地雇來青蛙大軍,才勉強平息了這場生態失衡的戰爭。
4、所以天地的偏愛,就是破壞自然規律,必然會導致生態系統的紊亂。而所偏愛的物種,最終都會像被父母過分寵溺的孩子一樣,終究被社會所淘汰。
因此,天地不仁,乃是大仁。
美國**羅斯福就不懂這個道理,妄想通過消滅天敵的方式來插手自然生態,結果事與願違。或許你會說,不一定非要消滅天敵啊,我只是單純的投喂和幫助那些珍稀的動物總可以吧?答案是:
不可以!
早在幾十年前,德國的一批環保人士已經用他們的「同情心」上演過一場生態災難。他們曾經因為不忍心看野豬在忍飢挨餓,所以每年都會去一片森林裡投放大量的飼料,尤其冬天,整個野豬群的食物有40%都來自人類的飼料,結果是什麼呢?結果就是:
幾年以後,野豬的數量越來越多,完全超出了森林的承載能力。它們吃完地上的各種果實,就開始啃樹木的幼苗,這種「斷子絕孫」式的覓食方式最終把森林屠戮殆盡,以至於「後繼無樹」,最終野豬也因為缺乏食物開始大規模死亡。
實際上,經過千萬年的演化,森林本身早已經形成了一套獨立的生態系統,而德國的這一片原始森林更加「智慧型」,智慧型到什麼程度呢?它為了保持生態平衡,竟然暗中操控山毛櫸和橡樹——每五年才結一次果,要知道其他地方的這兩種樹都是一年結一次果,為什麼這個原始森林如此反常?其實原因很簡單:
森林的目的是為了少結果實,每年餓死一部分野豬,從而控制其繁殖數量,所以才會讓所有的山毛櫸和橡樹聯合起來故意製造一場又一場的饑荒①。
你能想象這是大自然有預謀有計畫的一種自動調節模式嗎?其實中國古人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陰符經》裡有一句話說的特別精闢: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②」
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學家們至今還沒弄明白這篇森林中的山毛櫸和橡樹為什麼能用根鬚通過地下的真菌群進行溝通和交流,從而違背植物生長的普遍規律,只能在實驗室裡對自然的偉大表示驚嘆和敬畏,然後給這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自然界系統網路勉強起了乙個生物學的名稱叫:
「營養級聯效應」③。
可惜,許多動物保護主義者似乎並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往往會無視大自然客觀的「不仁規律」,一味追求個人主觀上的「審美道德」,結果弄巧成拙,鑄下了難以挽回的大錯。
所以老子才會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1、彼得•渥雷本《大自然的社交網路•第十章:蚯蚓如何操縱野豬》
2、《黃帝陰符經•下篇》
3、肖恩•卡羅爾《生命的法則•第三部分
2樓:社會觀察員小曹老師
回答您好,您的問題已經收到,正在為您整理答案,請稍等兩分鐘。
您好,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大意為:天地對待萬物都和對待那個草扎的狗一樣,不會干涉,沒有偏好,都是任其自然生化。天地不會說對誰特別好,也不會說對誰特別差。
它既滋養了萬物,也帶來了火山、**、洪水等自然災害。天地不是動物而生長的草,但動物卻可以吃草;天地不是為人造的動物,但人卻吃動物;同樣天地也不是為老虎生的人,但老虎卻能吃人。天地無所作為,一切順其自然,沒有偏愛於任何一物,但萬物卻各自有它的用處,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和諧,現在的話叫自然生態系統。
希望回答能夠幫助到您!
更多1條
3樓:郭永進教授解讀道德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4樓:哲學鼎端
●●●第二個話題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定義之答案》
耿閣(鳴天士君)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定義是什麼?
答曰:「老子《道德經》中的這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的這句話的終極意義性的真諦定義的終然終極性的本然之答案就是由這15個中國漢字所組構而成的答案:即:「天地自然無仁愛,草狗所物同相待」。
「這就是老子先生自己的概然慨然終然本然性的本來面目的本意的意思」。
5樓:
好象是《老子》裡的句子
意思是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什麼意思]
6樓:中國消防救援
意思是: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出自:《道德經》第五章
朝代:春秋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翻譯:在天地之間找不到仁了,是因為萬物都成了沒有靈魂的草紮成的狗,形如軀殼。聖人找不到仁,是因為百姓都成了沒有靈魂的草紮成的狗。但天地是無所謂自私的,對待萬事萬物都一樣。
7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原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註解——天地不仁:天地不仁愛。 以萬物為芻狗:
此句有兩種解說。一說,天地視萬物,如芻草狗畜。另一說,「芻狗」是古代祭祀時使用所用茅草紮成的狗,祭後則棄去。
《莊子•天運》:「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齋)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二說不同,然皆以喻卿大夫和人民為輕賤。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
通俗點說: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換句話說,不管萬物變成什麼樣子,那是萬物自己的行為(包括運氣),與天地無關,天還是幹天的事,地還是乾地的事,一切猶如隨風入夜,潤物無聲,天地最是自然不過的。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天地之間找不到仁了,是因為萬物都成了沒有靈魂的草紮成的狗,形如軀殼。聖人找不到仁,是因為百姓都成了沒有靈魂的草紮成的狗。
但天地是無所謂自私的,對待萬事萬物都一樣。
8樓:匿名使用者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今本《道德經》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萬物;老子則說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
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
通俗點吧:就是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換句話說,不管萬物變成什麼樣子,那是萬物自己的行為(包括運氣),與天地無關,天還是幹天的事,地還是乾地的事,一切猶如隨風入夜,潤物無聲,天地最是自然不過的。
芻狗[chú ɡǒu]: 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
魏源本義:「結芻為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莊子·天運》:「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為用不起豬、牛、羊等大的牲畜)。隨著社會風氣的演變,人們漸漸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乙隻狗形來代替(就相當於後來在拜祀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9樓:匿名使用者
天地沒有所謂的仁義,它把世間萬物都當成無所謂的東西,簡單來說就是眾生平等。
10樓:牛寶寶啊翻滾吧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萬物」。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今本《道德經》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萬物;老子則說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
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
具體釋義如下:
1、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商務印書館2023年初版)中,有對《老子》這句話的解釋,提出了兩種說法:第一種,就是王弼說,那就是將仁解釋為慈愛;第二種,則作了哲理上的推闡,說:
2、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說:"仁者,人也。
"《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劉熙《釋名》說:
"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說不是人,不和人同類。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識,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類,這叫做天人同類說。
老子的"天地不仁"說,似乎也含有天地不與人同性的意思。
3、接著,胡適又說:"人性之中,以慈愛為最普遍,故說天地不與人同類,即是說天地無有恩意。"這就把兩種不同的說法統一起來了。
最後,胡適盛推他理解的老子的這個觀念,說:"老子這一觀念,打破古代天人同類的謬說,立下後來自然科學的基礎。"
4、2023年,梁啟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前論第二章"天道的思想"附錄二"天道觀念之歷史的變遷"中,也認為老子的話表現了對天的信仰的動搖,開啟了後來荀子的天論思想。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文化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天地不仁義,將世間所有的事物都當做草做成的狗一樣,地位無足輕重,可隨意拿捏。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裡面的言論,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道德經的主要思想,生活在幾千年前的古代人並沒有現在的現代科學體系,他們對自然世界都出於一種意識的探索,而作為幾千年前的傑出人...
天地不仁,以萬物皆為狗是什麼意思
所謂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謅狗 並不是說成仙者,天必誅之。也不是說,天下萬物在成仙者看來只是為謅狗。這句話的意思是表達了一種胸懷,那就是以一種正且大的胸懷來對待世間萬物。所謂情,所謂魔 道,其實都不過是一種手段,真正要成仙的,必須要沒有執著,但是也必須執著。不能執著於唯一,但是也必須執著於萬物原始的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你真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嗎
晏凱飛談歷史 道德經 是我國最經典 最偉大的著作之一,老子僅用五千言向我們闡述了他對自然 宇宙以及人生的認知,老子的 道 一直指引著人們的哲學思想,發展至今 道德經 已經被全世界所認知,據統計除了 聖經 以外,道德經 已經成為被翻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著作。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越來越關注 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