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時間 2021-07-16 13:45:43

1樓:愛笑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呀是沒有感知力的(對什麼都麻木不仁),它高高在上,不過是把這世間的萬事萬物當作螻蟻罷了。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裡的聖人,不是那些無所不知 ,無所不能的人。文中的聖人指是“王",即統治階級。

在《道德經》中“王,邦、國"等字出現的比例是相當高的,因此,我才認為應當把“聖人"解讀為“王“。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句話的重點在“不屈"一詞,一直以來“屈“都被解釋為“枯竭“,但我認為最正確的解釋應該是"虧“,繁寫體的“虧"。

虧,氣不足為虧。與月亮盈虧之意同。不虧:

圓滿,充實。

天地之間,不正像一個大風箱嗎?你感覺它是虛無的,但實際上卻是圓滿充實的,不去拉動風箱則罷,只要去拉動風杆不管進出,就都能感覺這種“虛中有實"的存在。

聖人。我在前面說過,文中的"聖人"應該解讀為“王",修行者認為能主宰自已的"王",只能是自已的意識,即修行者的元神。除此之外所有可能影響到自已的色、聲、意、觸等感覺都是“芻狗",都應該對其"不仁“。

橐龠。人的橐龠即肺,意指呼吸。普通人最能體會到修行者行為的就是呼吸,因為呼吸是人的本能反應,沒有人會時刻注意呼吸,所以人人都能做到"忘息”。

如果一個人能把所有影響、或者干擾自已的因素像呼吸一樣忘掉,那麼他就可以說是一個有道行的修行者了。修行者對"芻狗”不是摒棄,也不是“不仁"而是“忘“。忘形,忘情,忘神,只有忘記一切才能入靜(入定),才能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道"。

才能體會“虛而不屈“。怎麼去實行這目標呢?答案就是"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不偏不倚為"中”,即自已的真意。“守中“即守住自已的真意。借用《岳陽樓記》文中之語喻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如是也。

這句的含義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意思差不多。

2樓:彩彩說社會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都有自己的規律,一切隨其自然發展就好,不要進行人為的干預,要選擇“無為”的態度面對生活。

3樓:小蘇快評熱點事件

“天地”就是我們所見的最大世界概念,可以說是宇宙,而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講,萬事萬物都是有規律的,這個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當所有事物按照規律運轉時,他們本身是沒有仁義道德的,不管是多麼厲害的事物,在規律面前都不過像草紮成的狗那樣無足輕重。

老子的道德經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有什麼深遠的含義沒有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虛而不屈 動而俞出 多聞數窮 不若守於中 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

天地不仁,以萬物皆為狗是什麼意思

所謂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謅狗 並不是說成仙者,天必誅之。也不是說,天下萬物在成仙者看來只是為謅狗。這句話的意思是表達了一種胸懷,那就是以一種正且大的胸懷來對待世間萬物。所謂情,所謂魔 道,其實都不過是一種手段,真正要成仙的,必須要沒有執著,但是也必須執著。不能執著於唯一,但是也必須執著於萬物原始的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1 所謂的芻狗,就是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假狗。祭祀時,被供奉於香案,受人膜拜 祭祀後,被遺棄在野地,任人踩踏。所以,萬物在天地眼中,就像是芻狗,並無高低貴賤之分。一切只是天理如此,命運使然。老子為什麼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