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翻譯:語出自《論語》。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王的治國方法,先賢流傳下來的道理,最可貴的地方就在於此(依禮行事)。
無論大事小事,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和諧執中的辦法去做,有時也會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而不依照禮制來節制,也是不可行的。
狼 蒲松齡(全文注音)或(易讀錯的字)
古文中通假字一定是讀通假字的音麼?
2樓:熱心網友
讀通假字的音
例如:1、項為之強:〔強(jiāng)〕通「僵」,僵硬的意思。(《童趣》)
2、不亦說乎:〔說(yuè)〕「悅」的古字,愉快。(《〈論語〉十二章》)
3、誨女知之乎:〔女(rǔ)〕通「汝」,人稱代詞,你。(《〈論語〉十二章》)
4、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zhì)〕通「智」。(《〈論語〉十二章》)
5、裁如星點:〔裁(cái)〕同「才」。(《山市》)
6、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陳太丘與友期》)
7、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有(yòu)通又。(《論語十二章》)
擴充套件資料
通假字成因
古人造出乙個字,表達乙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哪個意思的思維卻還在形成過程中,沒有一定規律,既可以使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乙個聲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個意思。所以,時代越前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記錄時,一時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別字代替,清代的趙翼在《陔餘叢考》一書中指出:「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第乙個人這樣寫固然是前面所說的寫了別字,但後人都這樣效仿以後,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相當部分書籍都是憑一些讀書人的背誦、記憶重新寫出來的,「著之竹帛」。由於當時背誦者只注於個讀音,而選擇性地忽略了其字形,不同的書寫者往往會因方言的差異或其文化程度的影響導致記錄時將同乙個字記錄成不同的形體。
古人認為語言憑藉聲音而存在,強調既有此音,即表此義,聞者聽音則知義,因而古人在記錄時往往依據聲音來記錄。清代學者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在《經義述聞》就這樣說:「訓詁之要,在聲音不在文字。」
始以強壯出里的通假字,蘇武傳里的。要求找出通假字並翻譯該字。
3樓:槐花白雪香
你好:我們一起來**這個問題,不妥之處,請諒解,其實,你的問題已經給出了答案,其實原句應該是「始以彊壯出」,你認為呢?
「始以彊壯出」,此句出自班固的《漢書·蘇武傳》,原文為: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彊壯出,及還,鬚髮盡白。譯文為:蘇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當初壯年出使,等到回來,鬍鬚頭髮全都白了。
「始以彊壯出」,句中「彊」字為通假字,通「強」,意思是:強壯,蘇武出使匈奴時年40歲,正是壯年。
說這麼多吧,供參考,錯誤之處,請指正。
4樓:我愛開心林哥
這幾個字沒有通假吧,解釋為:當初壯年出使
論語全文解釋
5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則: 為人處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習知識而又經常溫習功課,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趕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並不惱怒,不也是個有德的君子嗎?"
第二則:為人處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過了呢 "
第三則: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廣泛地熟讀典籍,複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第四則: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對自己)有害."
第五則:學習方法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第六則:取長補短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第七則:取長補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的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第八則:怎樣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罕》)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第九則:怎樣做人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第十則:怎樣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6樓:匿名使用者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為《論語》開篇首章首句,「學」的含義是學習與教學,是孔子畢生奉行的事業,其自身好學不厭,同時又誨人不倦,《論語》開篇論「學」,抓住了孔子學說的關鍵與綱要。通常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學問是要大家隨時練習它,不也高興嗎?
」(南懷瑾《論語別裁》)「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楊伯峻《論語譯註》)這些理解從字面上看都是十分確切的,但再細加思考,則似嫌簡單,「學」並不僅僅包含需要溫習、練習的學問,而「習」也並不只是溫習、練習的意思。我們認為,孔子的這句話,體現了其科學的學習和教育思想,值得現代教育借鑑。
今稍作闡釋,不當之處請指正。
2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⒈必定有可以作為我的老師的人。指應該虛心地向一切有長處的人學習。
⒉ 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學習的老師。我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對他們的缺點,參照自己的情況加以改正。這表達了一種極為謙虛的學習態度。
不管什麼人,只要他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向他學習,對於別人的缺點和錯誤也要引以為戒,不要重犯。
注意:三人行,不可理解為 在一起行走的三個人當中,而應理解作在一起行走的幾個人當中。在古時,
三、九泛指多次,是概數,不是確數。
3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蒙蔽 殆:疑惑
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連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甚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於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以致用。
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說過「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與孔子的這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說是驚人的一致。可見人類在知識的認知和獲取上,不論地域、種族如何差異,其根本性的原則往往是一致的。
4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孔子發憤用功,以至於把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此句確出自《論語·述而》:
原文是: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翻譯過來是: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對子路)說:
「你為什麼不樣說,他(孔子)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這樣回答多好!」
為什麼子路不敢評價孔子?這是師道尊嚴造成的。在古代,乙個學生是不能評價自己的老師的。不過,孔子作為老師也非常實在。學生不評價他,他自己人學生把自己評價了一番。
5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說:乙個人不到他傾全力去嘗試了解事理,但卻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是不會去啟示他的。不到他盡全力想要表達其內心的想法,卻想不到合適言詞的程度,我是不會去開導他的。
如果告訴他乙個角落是這樣的,他還不能推悟出其它三個角落也是一樣的,那我就不會再多說什麼了.
7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十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裡)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呢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藉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型."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後(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子曰:「參(shen)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義而貫之。」
《論語》全文翻譯,論語原文及翻譯
我是足人李嘉威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雍也 翻譯 懂得它不如愛好它,愛好它不如以它為樂。2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 泰伯 翻譯 讀書的人不可不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遙遠。3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子罕 翻譯 三軍中可以奪取統帥,但是不...
論語二十則翻譯,論語20則原文及翻譯
116貝貝愛 1.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翻譯 孔子說 學習知識並且按時溫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 交流 學習 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嗎?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
論語十則翻譯,論語十則原文及翻譯
潮潮 一 譯文 1 孔子說 定期學習複習不是一種樂趣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愉快嗎?別人不瞭解 認識 我,但我不怨恨 生氣 也不是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嗎?2 曾子說 我每天反省自己很多次。你有沒有盡力為別人?你對朋友誠實嗎?你複習了老師教的知識嗎?3 孔子說 回顧你所學的知識,你可以獲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