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夢果兒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釋:兵:兵士、兵器、軍隊、軍事。這裡指軍事。
地:土地、地方、地域、地形。這裡取地域的意國,引伸為領域。
道:道理。這裡的的是根本道理。
察:觀察、考察、了解。指考察。
譯文:孫子說:軍事是國家的大事,是關係人民生死的領域,也是關係國家存亡的根本之道,因而是不可不深入加以考察的。
《孫子兵法》共十三篇。這是第一篇《始計篇》的第一句,就是全書的第一句,講述了軍事對於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的極端重要性,明確指出它是關係人民生死、國家存亡的頭等大事。
2樓:匿名使用者
孫子說:軍事是國家的大事,關係到生死存亡,不能不仔細研究。
1. 兵: 在 此 篇 中, 指 軍 事, 戰 爭。
2. 死 生 之 地: 戰 爭 場 所, 得 其 利 者 生, 失 其 利 者 死。
3. 存 亡 之 道: 國 家 存 亡 之 問 題。
4. 察:仔細研究。
3樓:
象乙個人那樣,人有生死,國家也有存亡。對人而言,一生中最大的事,莫過於生死;對國家而言,沒有比存亡之事更大的了。然而這一切,又都決定於戰爭的勝負。
請幫忙解釋一下孫子兵法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4樓:■★青青草
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
,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數」,四是「稱」,五是「勝」。敵對雙方都有土地,有了土地就產生土地面積大小的問題;雙方土地面積大小的不同,就產生物產資源多少的問題;雙方物產資源多少的不同,就產生能動員和供給兵卒眾寡的問題;雙方人力眾寡的不同,就產生軍事力量輕重的對比;雙方力量強弱的不同,就產生了勝敗。勝利的軍隊,在力量對比上,就像用巨石碰雞蛋那樣絕對優勢,自然輕而易舉,必勝無疑;失敗的軍隊,在力量對比上,就像用雞蛋碰巨石那樣,處於絕對劣勢自然無能為力,必敗無疑。
5樓:漫步密林深處
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數,四是稱,五是勝。敵我雙方所處地域的不同,產生土地幅員大小的「度」;敵我地幅的大小,產生雙方人口的物質資源多少的「量」;敵我人口和物質資源的不同,產生雙方軍隊和兵員多少的「數」;敵我軍隊和兵員的不同,產生雙方軍事實力強弱的「稱」;敵我軍事實力的不同,最終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所以,勝利的軍隊對於失敗的軍隊就像用鎰(一鎰等於24兩)與銖(一兩等於24銖)相比較,占有絕對優勢;而失敗的軍隊對於勝利的軍隊,就像用銖與鎰相比較,處於絕對的劣勢。
6樓:慕容夢鈴
千字文》有云:天地玄黃,宇宙洪荒。華夏肇始以來,巍巍2023年,留下無數華章美文,《孫子兵法》就是其中的奇葩。
時間掩不去其魅力。讀它如飲純酒,又如醍醐灌頂,很多感慨心得,不吐不快。《孫子兵法》涉及方方面面,從我的角度和理解,在幾方面如策略、和現代的聯絡等等談談看法。
***說過:「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勝於易勝者。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勇功,故其戰勝不忒。
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黎叔(葛優)的偷竊團隊以旅遊團體姿態出現,這種示假隱真,常見不疑的偽裝現象,屬瞞天過海之計;胖子(尤勇)和四眼(林家棟)圍堵搶劫傻根,王薄(劉德華)對四眼發起攻擊,引胖子出手,攻其所必救,屬圍魏救趙之計;因王麗(劉若英)干涉,王薄無法對傻根的六萬元錢下手,他借小葉之手得到傻根的錢,這種不自出力,引友殺「敵」,屬借刀殺人之計;黎叔在列車車頂等待時機偷襲王薄,屬以逸待勞之計:胖子用開水燙傻根(王寶強),小葉(李冰冰)製造著火假象,這些搶劫傻根錢的企圖舉動,皆屬趁火打劫之計;在佛門之地,王薄與小葉兩人不期而遇,王薄給小葉作揖之機,造成對方錯覺,偷取小葉手機,攻而示之以不攻,屬聲東擊西之計;王薄以dv攝像為證,要挾劉總(傅彪)畫押騙取寶馬車,屬無中生有之計;老頭故作無意把架上包中物件砸向嬰兒,迷惑王薄救助嬰兒,放棄跟隨傻根,四眼趁機偷襲傻根劫錢,屬暗渡陳倉之計;小葉與胖子互不相能,較量,王薄與劫匪甲(范偉)在車廂內鬥爭,黎叔
7樓:匿名使用者
度是長度單位 指土地
量是容積單位 指糧食
數是指兵員數
稱是制衡術語 指雙方人數比較
勝指兵力比較的最後結果
鎰銖是重量單位
1銖:1鎰=1:576 比喻最終比較結果雙方差別很大
《孫子兵法》中「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8樓:宮秀蘭闢子
《孫子兵法
虛實篇》所說:「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意思是善於打仗的人,能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
解釋 《孫子兵法》中語句的意思
《孫子兵法》中最經典的幾句及其意思。有哪位朋友能告訴我?
9樓:匿名使用者
《孫子兵法》中最實用、最經典的幾句,我認為是以下幾句: 1·〝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意思是說:
既了解對方情況,也了解我方情況,便能百戰百勝; 2·〝兵者,詭道也〞意思是說: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和謀術; 3·〝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意思是說:
在對方毫無準備時突然進攻,在對方意想不到的地方採取行動; 4·〝避實而擊虛〞.意思是說:用兵的規律是避開敵人的強處,攻其弱點;虛破則實減,〝實〞就是強 項,就是優勢,〝虛〞就是弱點,就是短處。
5·〝故兵貴勝,不貴久〞.意思是說:戰爭速戰速決是最有利,不要讓戰事持久未果。
否則會使士氣受挫,國家參政吃緊,民眾受苦; 6·〝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意思是說: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謀 略勝敵,其次是以外交手段勝敵,再其次是通過野戰而勝敵,最下等的計策是攻城。
攻城是在不得 已的情況下採取的辦法。
10樓:匿名使用者
《孫子兵法》句句是精髓,字字經典.理解透了就知道了.
11樓:匿名使用者
上兵伐謀,攻心為上,攻城次之。意思最好的勝利是把敵人的意志打垮,讓敵人在心理上屈服,已攻破敵人心理防線為上上之兵。最不好的戰爭方法,就是攻城。
孫子兵法中的五事指什麼? 要詳細一點的解釋
12樓:水滴一滴一滴
《孫子兵法》中的五事指: 道、天、地、將、法。具體如下:
用兵者要為道。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弗詭也。」 意思是說國君施行仁政,以恩信道義親民愛民,則一國之民便與一國之君上同心同德,願意為國君出生入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用兵者要知天。「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意思是順天時,因時制宜。用兵者需認清所處的形勢環境,不逆天時,利用好的契機。
用兵者要知地。「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意思是說要知地利,因地制宜。用兵者需縱觀全域性,掌握形勢,利用好有利地形。
用兵者要善於用將。「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意思是說要善於任用將領,選用智、信、仁、勇、嚴」方面突出的將領,做好用人決策。
用兵者要知法。用兵者要會規劃軍隊運作方式,明確軍隊將士各自職責與分工、激勵與懲罰。
13樓:匿名使用者
孫子兵法》中的五事七計、所謂「五事」,是指五種直接影響到戰爭勝負的基本因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於上同意也。
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詭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在這裡,孫子只做了狹義的解釋,而從廣義上看,天、地、將也可以解釋為政治氣候、所佔資源、人才的型別數量和組織方式等等大的範疇。既天時、地利、人和。
對以上五點,孫子做了如下七種對比。主孰有道?將孰有能?
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
士卒孰練?賞罰孰明?為什麼五件事卻進行了七種比較呢?
我們不難看出,前四「計」比較的是「五事」,是「七計」中最重要的部分;後三「計」比較的專案與前四「計」密切相關,是前四「計」作用的結果。兵眾強需要在主有道、將有能、天地得、法令行的情況下才能做到;士卒練和賞罰明都需要在將有能和法令行的情況才能實現。
14樓:匿名使用者
《孫子兵法》中的五事指: 道、天、地、將、法
15樓:匿名使用者
看看這個吧
孫子兵法中這是什麼意思?
16樓:89火影
這個有事在人為的思想 類似於人心向背問題,意思是即使敵方人數眾多,但是依然有戰勝的辦法。
17樓:思源
巧妙地利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即使對方人再多,也可以使他們不戰而破
18樓:秦魂始皇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是一部由春秋末期吳國將軍孫武所撰寫的兵書,是世界公認的現存最古老的軍事理論著作。 該書著重論述了決定戰爭勝敗的基本因素,把政治作為決定戰爭勝敗的首要原因,敘述簡潔,內容富於哲理性。其繼承、發展前人的軍事理論和戰爭經驗,揭示了戰爭的若干客觀規律,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被譽為"兵經",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孫子兵法》的意思,孫子兵法,是什麼意思?
孫子兵法 又稱 孫武兵法 吳孫子兵法 孫子兵書 孫武兵書 等,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 字長卿 一般認為,孫子兵法 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即前515至前51...
請列出《孫子兵法》中的名句,《孫子兵法》中有哪些名言名句?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勢者,因力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攻其不備,出其不意.計篇第一 兵聞拙速,未睹工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兵貴勝,不貴久.作戰篇第二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謀,其次伐交,...
孫子兵法的成書時間,孫子什麼時候創作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 是我國著名的兵書典籍,其成書時間在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其後被歷代傳抄刊刻得以廣泛流傳,研究和註釋者亦不可勝數。 應該是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 言之午 關於 孫子兵法 的作者與成書,學界眾說紛紜。我們認為,此書的作者應為孫武,其後學曾對之進行過校理 十三篇 成書的時間為春秋末期 關於 孫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