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楊新雨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聲音是如何產生的?現代物理學告訴我們,物體振動產生了聲音。知道了這個基本原理,我們便對這現象失去了**的興趣。
那麼,缺乏科學知識的古人是如何認識聲音現象的?是不是顯得特別愚昧或者幼稚呢?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蘇軾《琴詩》)
悠揚悅耳的琴聲,是從**發出的呢?如果是從琴弦上發出,那麼把琴放在匣中,無人彈奏,為什麼又沒有聲音呢?如果說,琴聲是從琴師的手指上發出的,怎麼又不從他的指頭上去聽取琴音呢?
這問題問得的確有些幼稚,不客氣地說,是有些傻。如果琴放在琴盒裡就能自動演奏,如果演奏者的指頭能傳出琴音,那可以想象的場景必然是:人們一定會懷著一比恐懼而奔走相告:
出鬼了!然後遠遠地聚攏來,希望一**竟。所以,現在的三歲小孩也不會問這樣的問題。
但蘇東坡這樣乙個才子竟然就這麼問了,就應該有常人所未能理解的深意吧。
其實在蘇軾之前,唐代詩人韋應物也發出過類似的疑問,不過他用的是石頭和水的例子:「水性自云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鳴?
」(《聽嘉陵江聲》)水和石頭,本性都是安靜的,互相不接觸的時候,寂靜無聲;但如果碰在一起,那飛瀑流泉撞擊石頭的聲音,卻是如炸雷一般震響在空山中。這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實質上和蘇軾的疑問一樣,都是**聲音的產生的。
僅有琴弦不能發聲,僅有指頭也不能發聲。那麼琴聲從何產生?常識告訴我們:
只有琴弦、琴師的指頭彼此配合,才能彈奏出琴音。產生於手指與琴弦的相互作用。《楞嚴經》卷四說:
「譬如琴瑟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它用這一比喻說明了諸法「緣起性空」的道理。世間萬物,必須是因緣和合,方能生起。
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說,就是:單有好的客觀條件或單有好的主觀條件都是不行的,只有把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從佛家的觀點看,它又啟發人們開悟:
學習佛法需要自心清淨與師家指點的因緣和合,二者如琴弦與指頭一樣,缺一不可。由此看來,這是一首頗為別緻的以琴喻佛詩。
如果從**演奏的角度看,這首詩又可作另一種理解。美妙的琴聲既不來自琴本身,也不來自撥弄琴弦的手指,這就是說,琴聲之美不是源於客體,也不是源於主體的生理器官。那麼,來自何處?
其隱含的答案則是,源於主體(彈琴者)的心靈。琴聲的旋律不過是彈奏者內心世界的物質外化而已。歐陽修《贈無為軍彈琴李道士》曰:
「彈雖在指聲在意,聽不以耳而以心。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覺天地愁雲陰。」明確指出:
彈琴雖然用指頭,但是琴聲源於意,所以聽琴不是用身體器官而是用心。唐代琴家薛易簡也說:「志士彈琴,聲韻皆有所主也。
」(《琴訣》)這是說,有志之士彈琴,一聲一韻都受自己內心情志的指揮控制,心志是聲韻的主人。明代黃龍山在《-新刊發明琴譜序》中也說「夫琴音之所由生,其本則吾心之出也。」同樣把彈琴人的心視為琴音產生的根本。
看似幼稚的發問背後藏著幽深玄妙的哲理。假如蘇軾也曾學過物理學,知道了聲音產生的原理,還會不會做這種天真的**呢?十有九分怕是不會的了。
文章引用自:
2樓:紫色優
琴弦振動發聲 通過空氣振動傳播到人耳
3樓:匿名使用者
「若言聲在琴弦上,放在匣中何不鳴」
聲音是由於物體的震動產生,放在盒中不撥動當然沒聲音。
「若言聲在指頭上,問君何不指上聽」
手指又不會震動,當然也不會產生聲音。需要手指去撥動才會產生,單單的手指或者靜止的琴弦都不會發聲。
4樓:iam琦琦
聲音的音質與介質的材料不同有異.音高一般與物體的大小、粗細、厚薄、長短、鬆緊有關。大、粗、厚、長、松的東西振動慢,頻率低;反之頻率高。響度與物體振動的頻率有關.
根據這些條件,當然是琴弦能發出美妙的聲音,手指剛不能,
蘇東坡有詩曰:「若言聲在琴弦上,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訓君何不指上聽」.此詩揭示的物理本
5樓:尤物
這個問題實質上是**聲音的產生的.
聲音是靠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當物體振動停止,發聲也就停止;
故選a.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什麼意思
6樓:夢裡心落
【意思】
如果說琴聲發自琴,那把它放進盒子裡為什麼不響呢?
如果說琴聲發自手,為何你的手上聽不到聲音?
【出處】《琴詩》
【作者】
蘇軾(2023年1月8日-2023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人。北宋詩人、詞人,宋代文學家,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存詩3900餘首。代表作品有《水調歌頭·中秋》、《赤壁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記承天寺夜遊》等。
【賞析】
這首詩講了乙個彈琴的道理:一支樂曲的產生單琴不行,單靠指頭也不行,還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術的熟練。琴不難掌握,指頭人人有,但由於人的思想感情和彈琴技術的差異很大,演奏出來的樂曲是否悅耳可就大不一樣了。
詩裡用了兩個提問,讓讀者去思考。其實這是乙個複雜的美學問題:產生藝術美的主客觀關係。
7樓:不超字的使用者名稱
若是說琴聲自琴而來,那放在琴匣中的琴為何沒有琴音。
若是說琴聲是自撥弦的手指而來,那為何不乾脆就在君手指上聽琴音便好。
言下之意大概是指:琴音本虛,不真不實,不自琴上來也不在指尖生。全是因緣和合才有了它。
琴是「因」指是「緣」,他兩碰在一起才有了一時的琴音,等兩者相離,琴音自然便消失如同沒有存在過。
個人理解,僅供參考
8樓:匿名使用者
你的詩說錯啦!???害得我也說錯了!被老師批評,被同學笑話!哼!??????
《琴詩》中的「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分別是什麼意思
9樓:池塘邊依稀年少
第一句:好琴需有高手彈奏
第二句:高手有了好琴才能奏出美妙的聲音
蘇東坡的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包含了什麼系統哲理
10樓:知道強者威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譯文] 如果說琴聲是從琴上發出來的,那麼放在匣子中的琴為什麼發不出聲音呢?
[出典] 北宋 蘇軾 《琴詩》
注:1、《琴詩》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2、注釋:
何:為何。
譯文:如果說琴聲是從琴上發出來的,那麼放在匣子中的琴為什麼發不出聲音呢?如果說琴聲來自談奏它的手指,那何不就在你的手指上聽呢?
系統哲理:
所以,說琴聲在指頭上,是主觀唯心主義;說琴聲在琴上,是機械唯物主義。琴聲既**於琴,琴是琴聲產生的客觀條件;又**於彈琴的手指(手指聽命於富有意蘊和樂感的心靈),傳遞心靈的手指是產生琴聲的主觀條件。
琴與手指對於琴聲都是不可或缺的。這並不是說,琴與手指對於琴聲的作用是平分秋色的。不同的條件下,它們的作用是有區別的。
面對同樣的客觀事物,審美修養高的人更容易發現它的美的屬性,並與之感應、交流,從而產生美。當然,客觀事物所具備的審美性質、屬性、條件越豐富,也越能與人的心靈統一而產生美。
可見,琴聲是主客觀的統一,是主觀意識和客觀事物相互作用發生的感應與交流。
11樓:匿名使用者
樓主,你這是作弊行為不給支援
東坡志林《記與歐公言》翻譯,東坡志林 之 記與歐公語翻譯
米格戰鬥機 譯文 歐陽修曾經說過 有一個患有出冷汗毛病的人,醫生問他患病的原因,他說 乘船時遇到風浪,偶然而患上此病。醫把多年的船舵把手放在柂工手出冷汗的地方,刮成末,攙合丹砂 茯神這一類東西,柂工喝了這藥就痊癒了。如今 本草注 別藥性論 雲 止汗,用麻黃根節及故竹扇為末服之。文忠於是說 醫生憑想當...
越秀東坡周邊有什麼配套,越秀東坡專案情況?
居理買房網 越秀東坡位於南沙進港大道北側,南沙街道辦旁,是越秀地產在南沙打造的一個集平層與複式於一體的住宅專案,專案分3期開發,共17棟樓,專案內部規劃配套有幼兒園 商業街 運動場 泳池等,約為2.5 2.8萬。2019.04.07資訊 專案優勢 1 距離遠期規劃地鐵15號線蝴蝶洲站較近,後期軌道交...
蘇東坡與西湖,蘇東坡與杭州西湖有什麼故事
資料不詳 北宋文豪蘇軾與杭州這座美麗的城市有著密切的淵源,蘇軾與杭州的故事很多,其中的蘇軾主持疏浚西湖 壘建的長堤 蘇堤 更是家喻戶曉。蘇軾曾兩次到杭州為官,他在杭州的故事大部分與 水 有關。熙寧四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蘇軾第一次到杭州,任杭州通判,是位在知州官之下的地方官。元佑四年,也就是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