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
」「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乙個重要的節氣。
農諺說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
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乙個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2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死離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乙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的來歷。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乙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公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乙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3樓:言出得必行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留下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清明節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
清明節的名稱來由得名於節氣,與此時天象物侯的特點有關。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公升高,生氣始盛,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潔齊而清明。
《淮南子·天文訓》中講:「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文中的「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即春分後第15日。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期內。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2023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2)。
清明節有關的資料
4樓:扈多綦祖
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
5樓:首旻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習俗有。
有關「清明節」的資料
6樓:火焰舞飛揚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
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
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清明節的資料
7樓:地下水汙
一,清明前後,種瓜點豆。
這句諺語說的就是清明時節,正好是農作物種植的好時節。在這個時節中下的農作物,都能夠確保在未來有乙個好的收成。
二,一年好景在清明。
這句說的,就是嚴冬已過,氣候變暖,萬物生長,一片生機勃勃的樣子。雖然這句話跟清明祭祖的氣氛不是很搭,但如果回望大地,就會發現,寒意基本褪去,準備迎接充沛的雨水,為接下來旺盛的生長做好準備。
三,清明螺,抵只鵝。
這裡說的螺,指的是田螺。經過了上一年的蘊藏,田螺吸收著泥土中的養分,茁壯成長,在清明時節吃上這樣的螺,足以像吃了乙隻鵝一樣的美味。
四,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
如果清明節的時候,刮的是西北風,那就預示著今年天氣乾旱,農作物生成過程中將受到降水過少,而影響收成。農戶們要注意植物生長的抗旱救災。可以適當種植抗旱作物,確保正常的作物產量。
五,雨下清明前,窪地好種田。
如果今年清明節前經常下雨,那就預示著今年雨水充沛,莊稼在生長關鍵期得到充分的雨水和養分,長勢喜人。這正也證實春雨貴如油的說法。
六,清明時節,麥長三節。
很多小麥種植戶都知道清明節前後是小麥管理的**時期,因為此時剛好是小麥的「拔節期」,生長發育比較旺盛,既長莖稈和葉片,又要進行麥穗的幼穗分化,需要較多的養分,這時抓緊施肥可以增加穗數和結實率。
有關清明節的資料
8樓:月亮愛你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概開始於周代,距現在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推演,節日習俗和節日的目的意義也一直在不斷變化。
剛開始清明是個重要的節日,因為清明過後,氣溫回公升,天氣一天天變暖,以農業為主的我國人民開始一年的勞作。
所以以前有一句話叫: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在我的家鄉,每當清明前後,就會有大量的樹苗買賣商來我的家鄉移植已經成活的樹苗。
清明節有關的資料有什麼?
清明節的有關資料
9樓:蘇子霖
清明一到,我們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我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把整個墳墓翻新(需要有條件的人,沒有條件不用),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清明節相關資料,有關清明節的資料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概開始於周代,距現在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推演,節日習俗和節日的目的意義也一直在不斷變化。剛開始清明是個重要的節日,因為清明過後,氣溫回公升,天氣一天天變暖,以農業為主的我國人民開始一年的勞作。所以以前有一句話叫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在我的家鄉,每...
關於清明節的由來,各地清明節的習俗,清明節的傳說 故事 2O字以下
w板凳兒 1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2 清明節的節日起源 人們為了紀念介子推,所以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柳樹竟然復活,便賜老柳樹為 清明柳 並以寒食後一天為清明。3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 墓祭 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
關於清明節的摘抄,關於清明節的摘抄
清明節的美文如下三篇 摘抄一 清明踏青覓初春,祭奠墓碑悼先人。從前每逢清明,父親都會買著燒紙,備著鐵鍬,一瓶酒,騎著自行車帶著我上山去給逝去的先人上墳。當父親上墳累了,我學著父親的樣子拿著鐵杴給墳墓培土,把上面的枯枝亂草都清理乾淨,然後便撒了歡的享受著漫山遍野的綠色,這些都是我對於清明節的思緒。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