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楨六國論原文及翻譯
1樓:阿鼻
六國論原文如下:
宋二蘇氏論六國徒事割地賂秦,自弱、取夷滅,不知堅守縱約;齊、楚、燕、趙不知佐韓、魏以擯秦:以為必如是,而後秦患可紓。消春。
夫後世之所以惡秦者,豈非以其暴邪?以餘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當是時,東諸侯之六國也,未有吵橋改能愈於秦公升判者也;其溺於攻伐,習於虞詐,強食而弱肉者,視秦無異也。
兵連禍結,曾無虛歲。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增一秦也。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當蘇秦之始出也,固嘗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誠知其易也。
翻譯如下:宋朝蘇洵和蘇轍認為六國只會割地賄賂秦國,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導致滅亡的。不知道堅守合縱盟約的重要;齊國、楚國、燕國、趙國不知道幫助南韓、魏國來抵抗秦國:認為必須像這樣之後,秦國的威脅可以消除。
後人痛恨秦國的原因,難道不是因為秦國統治者的殘暴嗎?據我看來,那六國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為秦國有罪。
在這個時候,山東諸侯六國中,沒有乙個能超過秦國的啊,他們沉溺於武力攻打,習慣於爾虞我詐,弱肉強食,與秦國相比沒有什麼不同。戰爭連續不斷,戰禍連年不絕。假使以前擁有的地理形勢有利如秦國,並且得到上天的幫助,那麼六國當中的一國也可以像秦國一樣統一中國。
只是他們最終沒有能夠做秦國所做的事,因此是自己削弱,而導致滅亡的。
李楨六國論 觀點
2樓:匿名使用者
本文從歷史與現實結合的角度,依據史實,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點來立論,針砭時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文末巧妙地聯絡北宋現實,點出全文的主旨,語意深切,發人深省。
蘇詢的《六國論》,不屬於寫的自由瀟灑或錯綜起邊的型別,而是在行文結構方面帶有規範性的作品,體現了議**論證嚴謹的特點。因為頭緒清楚,變化較少,通過提要鉤玄,逐段逐層梳理歸納,很容易搞清楚文章脈絡和主要思想內容。在文章結構上便於學習。
但另一方面,蘇洵的《六國論》把六國滅亡的原因歸結於「賂秦」,儘管文章在論證上、語氣上給人勢如破竹的感覺,但今天看來顯然失之偏頗。因為從本質上講,六國滅亡是由於不思改革進取,不採取富國強兵之策,從而陷入落後捱打的境地,被歷史所淘汰。當然也有戰略、策略(包括「賂秦」)等方面的種種具體原 因。
單從某種視角看到了某些事實,便以為抓住了事物的全部,這是人類很容易陷入的誤區。(節選自《應用寫作》2006年第5期《事實論證——雄辯與僭越》)
《六國論》原文及翻譯,六國論翻譯及原文
六國論翻譯及原文如下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 弊在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
六國論 的寫作傾向是什麼
借古諷今。這篇文章的論點在於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指出賄賂的惡劣影響。寫六國破滅的教訓,警示當代的腐敗政治,提示今人要警戒。今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滅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就是這個意思,告誡今人不要效仿古人的錯誤。六國論 的分論點是什麼?作者寫作目的是什麼 第乙個分論點是 賂秦而...
《六國論》中論述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杜牧阿房宮賦裡面有句話說的很清楚。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六國論中也說了,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 弊在賂秦也。六國破滅的原因是在於賄賂秦國,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實力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