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 孝行覽第二 首時》現代漢語翻譯

時間 2022-08-10 21:05:05

1樓:過期鎝承諾

文章列舉了哪些具體的歷史人物來論證「待時」請用自己的話分條陳述

古文 呂氏春秋·孝行覽第二·首時 授課學案

呂氏春秋 孝行覽第二一一的原文及翻譯?

2樓:小夜愛小羽

晉文公起兵討伐原國,跟身邊的謀士說七天攻下原,七天沒有攻克原國,便命令士兵班師回朝。有個謀士進言:原國就要被攻克了,請將士官吏等待些時間。

元公答到:誠信,來立國之寶。得到原國而失去誠信這個寶物,我不能這樣做。

於是元公便班師回朝了。第三年又去討伐原國,與身邊的謀士說這次一定會得到原國再回來。衛國人聽到這些,認為文公以誠信為治國,於是歸順文公。

所以說:討伐原國而得到衛國,就是這樣的說法。文公不是不想得到原國,而是不想以失去誠信的代價來得到原國,不能以不誠的方法來得到。

一定得以誠信得到,這樣歸順的國家就不止是衛國了。文公可以說是知道自己所想。凡是做主公的都要以誠信立天下,對人誠信並且對那此不是很親近的人也一樣,不誠信就會讓所有事都不順。

所以這次攻下原誠信應該記為首功。 1.大王如果討伐齊國取得勝利,然後派兵包圍晉國,晉國必然聽命於大王。

2.夫差臨死前(馬上就要死了),說:「如果死人可以真的可以地下有知的話,我有什麼面目去見地下的伍子胥呢!

」 善於學習的人,如同齊王善於吃雞啊,一定要吃很多雞腳然後才對於腳有好處。(喻學者之道眾多然後優也)即使不充分,仍然如有用一樣自信。萬物本來都有長處有缺點。

人也一樣有長短。所以,善於學習的人,善於借用、吸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所以吸取借用別人(的長處)的人能擁有天下。

鄙視(看來)無能之人,厭惡(看來)無知之人,是錯誤的。不鄙視(看來)無能之人,不厭惡(看來)無知之人,就對了。即使是夏桀、商紂王仍然有可以敬畏可以借鑑的地方,更何況賢明的人呢!採納哦

王季歷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裡之醜,時未可也。武王事之,夙夜不懈,亦不忘王門之辱。立十二年,而

3樓:稽古之月

這句話出自呂氏春秋。意思就是:

周王季歷(姬昌父親)被商王捉起來圍困致死。文王對此事非常痛苦,又忘不了被紂王囚禁在羑裡的羞辱,但是時機未到。武王掌權,日夜都不敢懈怠,亦不忘王門之辱(不知道指什麼事件),即位十二年,終於成了霸業(指滅商)。

「王季歷困而死」現代總是會被翻譯為「周王季歷因國事辛勞而死」,但是古書上因為國事操勞是用「憂」的,不會用「困」。所以翻譯成辛勞明顯不對。「王季歷困而死」這個說法最早出自春秋時期的《竹書紀年》:

「季歷困而死,因謂文丁殺季歷。」這句話與呂氏春秋的那句,連用詞都是一樣的。文丁又稱為太丁,是紂王的祖父。

天不再與, 時不久留; 能不兩工, 事在當之 怎麼解釋

4樓:爾曹身與名俱滅

上天不會給兩次機會,時機也不會長久停留,人的才能不會在做事時兩方面同時達到完美,事情的成功在於適逢其時。

幫我翻譯下< 呂氏春秋 孝行覽 必己>

呂氏春秋主要說什麼,《呂氏春秋》是什麼?

呂氏春秋 是戰國末年 西元前221年前後 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纂的雜家著作,又名 呂覽 在西元前239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前夜。呂氏春秋 共分為十二紀 八覽 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內容駁雜,有儒 道 墨 法 兵 農 縱橫 陰陽家等各家思想,所以 漢書 藝文志 ...

《呂氏春秋》反映了什麼,呂不韋的《呂氏春秋》主要記載了什麼?

漫閱科技 呂氏春秋 的軍事思想雖未能充分,但確是我國古代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許多問題的論述上都超過了春秋戰國諸子的認識,反映了古代思想家對軍事問題的認識和把握又有了一定的進步。呂不韋的 呂氏春秋 主要記載了什麼? 記載了戰國各家的學說,以儒家為主 呂氏春秋 反映的歷史人物是誰? 呂氏春秋 是...

《呂氏春秋》跟它有關的成語,語文 呂氏春秋 察傳 中有哪兩個成語

一字千金 呂不韋為了誇耀 呂氏春秋 更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把 呂氏春秋 公開在集市上,提出若是有人能改動其中乙個字,就賞金千兩。一竅不通 呂氏春秋 過理 殺比乾而視其心,不適也。孔子聞之 曰 其竅通,則比幹不死矣。高誘注 紂性不仁,心不通,安于為惡,殺比幹,故孔子言其一竅通則比干不見殺也。後以 一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