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如何修學淨土?
1樓:
阿彌陀佛!
少跑道場多聽經,一句佛號念到底。
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
老實,聽話,真幹。
如此這般,必定一生成就。
請告訴我修淨土的簡單方法
2樓:匿名使用者
一有空,就念十聲"阿彌陀佛"。可在早午晚三餐前以及任何等候時間念。可出聲,可默念,視方便。
3樓:匿名使用者
至心頌念南無阿彌陀佛,聲聲入耳,字字分明,念到一心不亂,自然會去。堅定信、願、行,即使未唸到一心不亂,也可帶業往生。
4樓:普賢金剛薩埵
您可以看一遍阿彌陀經(鳩摩羅什翻譯的),只2000多字,裡面提到只要專心念阿彌陀佛,一日,二日。。持續不斷,臨命終時即得見諸大菩薩阿彌陀佛接引至西方極樂淨土。
5樓:匿名使用者
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心心相續,未曾斷絕。
6樓:匿名使用者
「老實念佛」印光法師說的。也是你要修的淨土的根本法門!
老實念誦阿彌陀佛!
7樓:匿名使用者
南無阿彌陀佛!
佛法中淨土法門最簡單,念佛最簡單!
每天閒下來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從早到晚,除了正常學習,工作,生活時間之外都念佛,這就是最簡單,最有效的修學淨土法門的方法!
8樓:資歆
心領神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人有目,心自清明。渾然一體,無別無二。
如何能夠同時修行淨土和密宗?
9樓:姚佑叢詩丹
因此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可能。
我們還是沒有真正認識到阿彌陀佛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的總集。
若要是懂得這個道理,那麼當你依止阿彌陀佛的時候,就是在祈禱上師;而當我們祈禱上師的時候,也並非把阿彌陀佛擱置一旁,因為上師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的總集,他也就是阿彌陀佛。
同樣乙個道理,若你覺得有區別的話,那只能說明可能是你的業障太沉重了。
因為從佛的角度而言,本尊與上師沒有區別。
第。一、眾生根機不同。在密宗的修法之中,有修阿彌陀佛的,也有修上師瑜伽的,還有修蓮花生大師等不同本尊的修學。
修學不同的本尊是由於眾生根機不同的緣故所致,實際上本尊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的總集,因此修阿彌陀佛和修上師本身就是一如的。
第。二、在修行過程當中,無論是顯宗還是密宗,都提倡要做到一心不亂。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內心時時被貪嗔痴煩惱所束縛,僅憑口裡念誦阿彌陀佛,也很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一點之上,顯密本來也是一如的。
因此你母親修行淨土,祈禱阿彌陀佛、念誦阿彌陀佛名號,與你修學上師瑜伽導修,依止上師、念誦蓮花生大師心咒,除了念誦方便不同之外,實際上都是一如的,蓮師心咒就是佛號,佛號就是蓮師心咒。
要記住,無論呈現的是阿彌陀佛還是蓮花生大師,都是針對不同根機而呈現的不同形象,而實際上兩者一如。我相信只要能懂得這個道理,就不會產生分別心。
以前有一位修行者問一位高僧大德:「想要迅速成辦解脫,是依止顯宗好還是依止密宗好?是修淨土好還是修禪宗好?是上供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好還是下施三界六趣一切眾生好?」
這位高僧大德當時對他說:「
當修法已形成二法的時候,想要迅速成辦解脫是不可得的。何時兩者合為一體,就是成辦解脫的時機。」也就是說,當你認為顯宗就是顯宗、密宗就是密宗;上師是上師、本尊是本尊;上供是上供、下施是下施,如是理解之時,即便行持善法可以成為將來成就之遠因,但想迅速成辦解脫是不可得的。
因此能否即生成辦解脫取決於能否將一切法都圓融到乙個法當中修學。
因此無論是念誦本尊的名號還是念誦心咒,再加上調伏內心這一要旨的話,
如何自在修行?
10樓:匿名使用者
在行住坐臥間時時觀照自己的心行,時時警醒、克服、清除貪嗔痴慢疑這些負面情緒。
11樓:匿名使用者
那得先問問你的心現在自在不自在,心自在了修行也就自在了。心不自在修行也就難了。
12樓:境界如夢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修淨土每天念《淨土課誦》就行了,日常如何修行淨土
慈慈光 念阿彌陀佛聖號 如果想學佛,可以看我個人資料裡的妙智人生 阿彌陀佛!問 如果唸經,應該念什麼經呢?答 佛教裡的經論有八千多卷,很少有人把它全都讀完的。學淨土的人,常唸的是 佛說阿彌陀經 觀無量壽佛經 無量壽經 藥師經 地藏經 妙法蓮華經 華嚴離垢地章 華嚴第一回向章 普賢行願品 普門品 金剛...
聽聽六祖開示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在一般意義上,出家是為了成佛,那麼,究竟什麼是佛呢?慧能說 佛者,覺也。也就是說,佛就是佛教的覺悟和智慧,而這種覺悟和智慧就是慧能所說的本心 本性。在禪宗看來,由心所決定的萬法不僅包括人的善惡行為及其結果,而且包括佛教的經典教義。如果說萬法是由人心決定的,那就可以說佛教的經典教義也是依賴於人才得以成...
在家居士如何修持佛法,蓮花生大士 如何正確修持佛法
心語無塵 在家居士修行時的事項主要包括 皈依三寶 受持五戒 持齋 修行菩薩六度 居家八法,等等。1 皈依三寶,確信佛法僧三寶為身心歸向依靠之處,更不皈依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與神廟,這是在家佛教徒的必要條件。2 其次是奉行五戒,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飲酒。佛法戒律雖然多,但最重的就是五戒,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