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望月
你先搞清楚禪定的意思,簡單說之就是內心不被外界牽動的能力,比如,你見到喜歡的,不起貪愛心,見到討厭的,不起憎恨心,心無取捨高下,這就是禪定。經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這種能力得於如法持戒,你不持戒,或持戒不如法,什麼動中修散心修,通通沒用。
2樓:歷史中的八卦
禪是一種狀態,在定中修行稱之為禪。散心修呢,就是平常該吃飯吃飯,該喝水喝水,一種正常的生活狀態,然後呢不斷的完善自己糾正錯誤,無限接近於正面的人格形象,這是有根本的區別的。
3樓:捲景勝
彼參禪者,謂參禪一法,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固為實為頓。不知參禪,縱能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但見即心本具之理性佛。
若是大菩薩根性,則即悟即證,自可永出輪迴,高超三界。從茲上求下化,用作福慧二嚴之基。此種根性,就大徹大悟人中論之,亦百千中之一二人耳。
其或根器稍劣,則縱能妙悟,而見思煩惱未能斷除。仍須在三界中,受生受死。既受生死,從悟入迷者多,從悟入悟者少。
是則其法雖為實為頓,苟非其人,亦不得實與頓之真益,仍成權漸之法而已。何以故?以其仗自力故。
自力若十分具足,則何幸如之。稍一欠缺,則只能悟理性,而不能親證理性。今時則大徹大悟者,尚難其人,況證其所悟者哉。
(增廣文鈔卷二·復馬契西居士書二)
4樓:仙人
沒有靜坐的定力,光靠執念的修法,是靠不住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修動中禪是怎麼樣都可以嗎哪怕你沒修動中禪也可以嗎因為你覺知?
5樓:自省
禪,無動、無靜。而是可在動、靜中修禪,比如,吃飯、走路、參話頭……是在動中參禪。打坐、睡覺、靜站……是在靜中參禪。若是明禪,禪無處不在,若是不明,打坐也不是禪。
6樓:匿名使用者
動中禪只是暫時壓制煩惱,不修打坐就斷不了食睡及無明習氣,,一樣會懈怠頹廢墮落三惡道,成為野狐禪,有禪無定是狂禪,涅槃經言,慧多定少,不能成佛,一切諸佛,皆以斷六之首楞嚴定而成就,不以觀察禪成佛,你不知道你修了沒有,那就是邪修,真修者有六神通,大般若經言,六神通即是大乘,饞宗誹謗神通,使人們看不起佛教,亦不肯施食,故導致了末法時代。
7樓:文化冷觀
動中禪應當是般舟三昧,不知道你所說的動中禪是指什麼?不要標新立異,現在這個時代還有人能創立乙個法門的基本不存在了。不是說沒有,很難了。
所以,還是老老實實的按照佛教的傳統方法,歷代大德所遵行的方法來修行。般舟三昧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修,需要30天或60天,或90天,或120天,每天除了吃飯時間在必須行走和站著,睡覺也不能躺下,可以求你不允許睡覺。必須這樣,幾乎現在沒有多少人可以做到,邊行走邊念佛,基本是在入定中,否則也堅持不下來。
需要很好的身體素質和根器。
8樓:
任何禪定都是先靜再動,靜中的功夫都沒把握好,動中怎麼可能修得起來?
所謂動中禪,以念佛為例,那是在靜中(打坐)能夠了了分明,不跟著妄念跑了,才可能在動中(下座後)能把這一句佛號掛住在心上,參禪持咒也是一樣。
如果你只是保持覺知(漢地叫關照,其實念佛參禪持咒也一樣要用到關照功夫,但一般明了心地後才能不用佛號、疑情、咒子),在座上能一直保持覺知,座下才有可能練得起來,不然心立刻就著到境上了。
9樓:無邊慧妙音
大道至簡,就念阿彌陀佛好了。行住坐臥,心不離佛,佛不離心。這就是靜也禪,動也禪,無上深妙禪也。
10樓:仙人
建議你好好學習一下圓覺經(第六章),學懂了決無此惑。本來就平等無所謂,何必執著修了沒有,以此心方能入大禪定。
修動中禪如何一次一次覺知?
11樓:學習者
動中禪就是要在生活中去觀察自己的每乙個行為,也就是說從自己的行住坐臥中去觀察自己,觀察當下的每乙個念頭。比如說我現在在跟你講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就會觀察自己,發現自己每想的每乙個字,每一句話都是跟你這個問題有關的,那這就是正念,如果我突然間想到了我今天早上要吃什麼,那這個就是邪念,這裡就要觀察到,就要把它滅掉。把自己的心思重新放在你的這個問題上面,這就是一次一次去覺察自己,你能覺知的就是當下這一刻,我們要把自己放在當下這一刻去覺知。
心經上面說,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第1個字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觀。覺察自己就要觀察自己。
把自己的信念收回來往裡收。不要往外看,收盡量去收,守在自己的心田之間。你就能夠觀察到自己了,當然還有很多方法。
但是最開始的就是要戒。戒是修動中禪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剛才所比喻的,就是我在回答你這個問題的時候不能夠想其他的事情,這就是戒,就是把不應該出現在當下這一刻出現的念頭去掉。
保持自己的正念。希望以上能對你有幫助。
動中禪走路是專注身體的動作還是知道知道和專注有什麼區別
12樓:你的**
注重的區別是不一樣的,如果注重動作,那麼以動作以鍛鍊身體為主,如果專注注重專注的話,那麼以訓練專注為主。
13樓:魏老師心理教育
知道自己在動的境界,和在動中靜的感覺取決於一顆高度覺察自己內心的心。
禪那 禪定有什麼區別
14樓:匿名使用者
歷來很多人認為禪就是定,禪定是一回事。但個人的看法是,實際上在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並中國化的這一千多年裡,禪定這一概念有微妙的變化,因為沒有從根源上搞明白,這就導致我國信眾對佛教本質修行方法的迷失。這裡,我想從迷失的現象入手,通過對比來闡述佛教禪定的內涵。
這種迷失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1、把禪定等同於「止」(心一境性)。
實際上,禪定狀態主要分為兩種:止(奢摩他、或稱「止禪」)和觀(毘缽舍那、或稱「觀禪」)。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但都屬於禪定。
佛教解脫和出世間智慧型的獲得,從根本上是依靠「觀禪」,而非「止禪」。具體在禪修途徑上則分為三種:
一、先修止,後修觀。--這種途徑是以止作為觀的前方便,目的是消除粗重煩惱和障礙,加強心力。--這就是所謂「漸教」法門的修行方法。
二、止觀雙修。--在禪修中,會在止觀兩種狀態間切換。
三、純修觀禪、不修止禪。--這是幾乎所有「頓悟」法門的修行方法,如中國禪宗和泰國動中禪等。
2、把止禪等同於佛教禪定。
實際上,禪定中的「止禪」,是通於佛法和外道(如印度的瑜伽、中國的道教等)禪修方法的。只有「觀禪」才是具有佛法本質的修證途徑,修「止」的目的是為「觀」服務。這種迷失的後果就是很多信眾眾生修的所謂禪定都是止禪,是世間定,只能引發福德資糧;而不是觀,等同於沒有修解脫的出世間法。
3、把「觀」等同於「慧」。
有一種看法認為戒定慧三學中的「定」就是止,而觀就是慧,把定力等同於修止的效果。實際上,慧指的是止觀的一種成果,而不是止觀的修行方法。而且出出世間慧(內觀智慧型),是依靠觀禪獲得的,而非止禪,而且觀禪也會獲得定力,此即楞伽大定。
所以不存在「止-->慧」這樣乙個邏輯,而應該是「止觀-->慧」。
4、把禪定修練等同於靜坐。
如果說,修「止禪」的主要方法是靜坐(配合一定的心法)。那麼「觀禪」的主要修法則恰恰相反,觀禪的入手處是四念處,四念處的修行不限於形式的、身體外在的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等形式。四念處的要義就是隨時保持對身、受、心、法等身心狀態的客觀覺知、覺照,而不是加意念去做任何控制,也不是使心專注於乙個目標,這與止禪剛好相反--止禪要求心專注於乙個目標或境界(心一境性)。
如果辨不清上面幾種迷失,你就無法讀懂《六祖壇經》,也就不明白禪宗的「禪」指的是什麼。
比如,《六祖壇經》有如下一些名言:
「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指五祖當時徒眾修的所謂禪定都是止禪,是世間定,只能引發福德資糧;而不是觀禪,不能解脫,當然不能繼承禪宗衣缽。
「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此處禪定指社會信眾將「止禪」等同於禪定。
「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 -- 此處點出,禪宗的禪實際上指得是「觀」、不拘形式,而不是為修「止」而靜坐。
「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 有入定、出定是止禪的修法,而依四念處起修的觀禪是隨時保持覺知、覺照,是沒有出入的。這種定力和止禪的定力區別可以用個形象的比喻,止禪的定力好像是冬天河水凍結成冰;而觀禪的定力好像是接近零度的海水,但不結冰。
「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汙名。」
--為什麼「應物任隨形」?因為觀禪不拘形式而保持覺照。為什麼守住非真精?因為「心一境性」的止禪不是佛法要修的那個根本~真精--內觀智慧型。
15樓:匿名使用者
佛陀時期的《定慧之路》禪修法門,是普世之法,可以讓師兄證得禪定……
16樓:匿名使用者
圓覺經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見性),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掛礙】,無知覺明(無明開始消除,本覺開始明朗),不依諸礙(斷六根六塵),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圓覺經中,對禪那的形容比較複雜,與一般的禪定止觀,有所不同。
慧能說「唯論見性,不論依止禪定」,然這種說法,與佛經是相違的。
(若不入定,你想貪什麼?誹謗禪定,是最愚蠢的行為)
善男子,禪定即戒,慈、悲、喜、舍,遠離諸結,修集善法,是名禪定。
善男子,若離禪定,尚不能得一切世事,況出世事?是故應當至心修集。
善男子,【若離三昧(禪定),欲得世法、出世菩提,無有是處】!!!!
善男子,【一切三昧,即是一切善法根本】,
以是因緣,應當攝心,如人執鏡,則見一切善惡之事,是故三昧,名【菩提道之莊嚴】也。
受身心樂,名為三昧;不增不減,名等三昧;從初骨觀,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名三昧。
善男子,若修習定,則得如是正知正見,
以是義故,我經中說,若有比丘修習定者,能見五陰生滅之相。
善男子,若不修定,世間之事,尚不能了,況於出世?
若無定者,平處顛墜,心緣異法,口宣異言,耳聞異語,
心解異義,欲造異字,手書異文,欲行異路,身涉異徑。
若有修習三昧定者,則大利益,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圓覺經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辯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
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
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涅槃經:
復次善男子,佛性者,即首楞嚴三昧(定),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諸佛之母,
以首楞嚴三昧(定)力故,而令諸佛,常樂我淨,
一切眾生,悉有首楞嚴三昧,以不修行(此定)故,不得見,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首楞嚴三昧者,有五種名:
一者首楞嚴三昧,二者般若波羅蜜,三者金剛三昧,四者師子吼三昧,五者佛性,隨其所作處處得名,
善男子,如一三昧,得種種名,如禪名:四禪,根名:定根,力名:定力,覺名:定覺,正名:正定,
八大人覺,名為定覺,首楞嚴定,亦復如是,
十住菩薩,雖見一乘,不知如來,是常住法,以是故言十地菩薩,雖見佛性,而不明了,
善男子,首楞者,名一切畢竟,嚴者名堅,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
以是故言【首楞嚴定,名為佛性】。
涅槃經言,證得首楞嚴定,才是真正的佛果與見性,
慧能以「聞見佛性」,來誹謗[首楞嚴定]的"眼見佛性",是為增上慢。
首楞嚴定,到底是什麼境界呢?
根據楞嚴經,斷六根以後,起大神通如觀世音,才能算是首楞嚴定。
我於此間婆羅雙樹,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
云何菩薩,修習五事,所謂五定。
一者知定,二者寂定,三者身心受快樂定,四者無樂定,五者首楞嚴定。
修習如是五種定心,則得近於大般涅槃,是故菩薩勤心修習。
動中定力怎么修,動中定力怎麼修?
可以參考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 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 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
修佛和修仙的有什麼區別,學佛和修佛有什麼區別?
言蹊 印度文化把萬物分為有情 無情。有情如動物,命運差異來自三世因果造罪造功,可以修行成就。無情如植物 石頭,命運差異無因果,不可以修行,也不會成就。至於佛教修行者遭遇的 樹精求度 草靈求憐 蔬果靈求食 之類,佛教解釋為有情眾生附在樹上誤以為自己是樹。有時高僧宣講戒淫斷愛,會開示愛得太深太痴轉世做草...
請問各位修禪高人有沒誰在修禪定中看到什麼其他空間維次的景象如地獄,神鬼之類的。要確定是真的的,不能
王軍好帥 我於夢中中陰處看見一處大自在處。一切都很美好。出定時也很悵惘。但我知道。只是幻覺而非如來。釋迦佛種 亦當如此。 我好怕 要是看到了,就已經是佛了。老老實實從做人開始吧!你的業障太深了。禪宗的修行中,禪定通常分幾個階段? 安詳禪俺不太懂,禪宗的三關漸次則如下 選自無心居士的 禪那 第一.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