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請你寫出與本文論點一致的兩首詩

時間 2021-05-02 16:34:10

1樓:白羽居士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論述了孟子的乙個重要主張: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捨生取義。

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也。」(《孟子·告子上》)又說:

「義,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萬章下》)孟子認為自己做了壞事感到恥辱,別人做了壞事感到厭惡,這就是義;義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須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乙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捨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捨棄生命而要義。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捨生取義」的主張。

這個主張是全篇的中心論點。

孟子從三個方面論證了捨生取義的意義。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這幾句論證說:

生命是我珍愛的,但還有比生命更為我所珍愛的(指正義),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厭惡的,但還有比死亡更為我所厭惡的(指不義),所以有時對禍害(死亡)不願躲避。這是從正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捨生取義。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這幾句論證說:如果沒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惜的,那麼凡是可以用來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樣不能用呢!

如果沒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那麼凡是可以用來避免禍患(死亡)的事情哪樣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這樣下去,人們的行為不是會變得無所不為、卑鄙無恥了嗎?

這是從反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捨生取義。其三,「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這幾句論證說:通過這樣的手段(指不正當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願意採用;通過這樣的辦法(指不正當的辦法)就可以避免禍患(死亡),而有的人不願意去幹。

所以,還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愛的(指義),還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指不義);不單是賢人有這種重義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賢人沒有喪失罷了。這是從客觀事實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有人捨生取義。通過論證,文章開頭提出的中心論點就成立了。

為了使這種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著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簞」是古代盛飯的圓形竹籃,「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爾」是大聲呼喝著,「蹴爾」是用腳踢著。這幾句說:只要得到一小筐飯、一小碗湯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餓死,如果是輕蔑地呼喝著叫別人吃,哪怕是飢餓的過路人都不願接受,如果是用腳踢著給別人吃,那就連乞丐都不屑要了。

《禮記·檀弓》有一段故事與此相類似:「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

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

』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人厭惡,所以寧願餓死也不願接受別人侮辱性的施捨。

連無人認識的路人和貧困低賤的乞丐都能這樣做,常人更不用說了。這一事例生動地說明了人們把義看得比生更為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就會捨生取義。

在孟子看來,「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這種重義之心,人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之時都應捨生取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並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窮困危急的情況下可以拒絕別人侮辱性的施捨,而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中卻見利忘義。文章第三段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

孟子指出,社會上確實存在「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有人不問合不合禮義而接受萬鍾俸祿呢,萬鍾俸祿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是為了住房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因為給了所認識的窮朋友以好處而使他們對自己感恩戴德嗎?華麗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這些都是身外之物,與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當初寧肯餓死也不願受侮,卻為了這些身外之物而不顧廉恥,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認為這種人原來也有捨生取義之心,後來因為貪求利祿而喪失了。

孟子警告說:「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不辯禮義而受之」的可恥之事應該罷休了。

2樓:長渺

凡事要有個度,不能貪得無厭。魚和熊掌不能兼得。

魚我所欲也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請你寫出與本文論點一致的兩首詩?

3樓:

生與義不可兼得時,捨生取義。

浮萍天地間,縹緲蒼穹下。

存而違本心,與死何異乎?

魚我所欲也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以什麼方式引出論點的

4樓:佳人醉月

1 「捨生而取義者也。」

2 作者用比喻論證法引出中心論點。

5樓:匿名使用者

以比喻的手法強調「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捨生取義。

《魚我所欲也》的中心論點是什麼?請結合具體例項,談談作者是運用什麼論證方法(談一種即可)來證明

6樓:百度使用者

中心論點:捨生取義

本文主要運用了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方法來證明文章的中心論點,如將生比做魚,將義比做熊掌,當二者不能兼得時,應捨生取義;又如作者舉「一簞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訴我們要不食嗟來之食,要不喪失人的「本心」,要捨生取義。(意思對即可)

魚我所欲也中心論點是什麼?是怎樣提出來的為什麼不直接提出來?

7樓:沐雨蕭蕭

文章《魚我所欲也》的論點是怎樣提出來的?為什麼不直接提出來?

答:「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後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

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8樓:染指無流年

「生,亦我所

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

先設比喻而後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9樓:稱秀英龔錦

魚我所欲也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是怎樣提出中心論點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中心論點:捨生取義

。本文主要運用了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方法來證明文章的中心論點,如將生比做魚,將義比做熊掌,當二者不能兼得時,應捨生取義;又如作者舉「一簞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訴我們要不食嗟來之食,要不喪失人的「本心」,要捨生取義。

魚我所欲也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怎樣提出來的 為什麼不直接提出來

10樓:一撇一楷捺

中心論點為捨生取義,

提出.舉了魚和熊掌的例子

魚我所欲也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如何提出這一論點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捨生而取義者。用魚和熊掌設喻來引出這一論點

魚我所欲也的字詞整理,魚我所欲也 字詞解釋!!!

1.選自 孟子 告子上 題目是編者加的。孟子 是記錄戰國時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孟軻及其 的政治 教育 哲學 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現存七篇。2.熊掌 熊的腳掌。古人認為珍貴的食品。3.苟得 苟且取得。這裡指的是 苟且偷生 的意思。4.闢 同 避 躲避。5.如使 如果,假使,下文 使 同義。...

魚我所欲也字詞解釋,魚我所欲也的翻譯及重點字詞的所有翻譯

得兼 能夠同時得到。有甚於 比 更重要。簞 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苟得 苟且偷生 患 禍患,災難。已 停止 放棄。非獨 不僅僅。避 躲避向 從前。萬鍾 萬鐘的俸祿,形容位高祿厚。辨 辨別。奉 侍奉。窮乏 貧窮。通假字 得通德,恩惠 感激。例 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3 一詞多義 為 今為 為了,介詞 宮室之...

魚我所欲也原文

魚我所欲也 孟子 告子上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 w i 苟 g u 得也。死亦我所惡 w 所惡 w 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b 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