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妖魅少爺
1、乘法運算的法則“負負得正”只是一種規定,數的運演算法則本來是規定的,而不是推匯出來的。先規定運演算法則,然後研究運算律是否成立。
2、怎樣規定運演算法則,不能是任意的,要看數系本身的性質。如為了反映客觀實際的某種數量關係,從而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3、每個孩子都是聽著故事長大的。所以,他們應當對故事有著更多的興趣和熱情。而對於學生來說。對比較強烈的概念會給他們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如好與壞、善與惡等。
2樓:桑合
(-1)×(-1)=+1
運用負負得正的方法
負負得正的方法是不是
1-1=0 1+(-1)=0 1×任何數=任何數 0×任何數=0
如果套路進去就等於 [1+(-1)]×(-1)=0×(-1)=0 運用1×任何數=任何數 第一項=(-1) 零乘任何數=零 所以第三項=0 (-1)×(-1)不知道所以設第二項為x 現在有一個等式 (-1)+x=0 解開x=1 所以等於1
為什麼數學有負負得正之說?
3樓:_一個人的幸福
內個```````````````
正負數和0共同組成了實數,用來區別人類所認識的同一類別中相反方向的事物的數量關係。將類似收入錢數定為正數,沒有錢為0,則支出錢數為負數。這收入和支出就是同一類別中相反方向的事物。
人們為了對於自己收入和支出有一個綜合起來的認識,就有了正數、負數與0之間的運算關係,收入支出相等時,正負數抵消為0,收大於支時,相抵消為正數,反之為負數。這種加減運算的關係和結果,由生活、生產中的實際事例中抽象出來,就成了實數中加減運算的法則。
對於乘法和除法,只是加法和減法的高一級的運動形式,對於同一個正數,如果每一次都是收入,一共收入了五次,這總數就是同樣的五個正數相加,其結果自然是正數,這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方式,正數乘正數也是正數了。如果說每次支出數是一個負數,同樣的支出有五筆,加起來是負數,乘的結果也是負數,乘法也是加法的簡便運算,結果也一樣。如果說每次支出是一個負數,比如十元,記作負十。
支出了五次,就是負五十元了。現在我們說這個人每次支出了十元,支出了負一次,問一共支出了多少錢?很顯然,支出了負一次與正一次的方向不同,支出了正一次,結果是支出了十元,只能記作負十元。
這支出了負一次,也就是與支出的方向相反的一次,也就是收入了一次,收入了一次十元,結果就是正十元。因此也可以說,支出了負一次,結果自己收入了十元,支出了負二次,就是負二乘負十,也就是收入了兩次十元。這就是負負得正的實際事例和道理,將類似的數**動總結成規律,就是乘法中的負負得正。
4樓:濮陽瀅
簡單的說就是 -(-1)=1,這個就是負負得正的意思,在所有的負有理數前面加個負號就變成正有理數了。
5樓:匿名使用者
哪有那麼複雜呀,負負得正意思就是倆負數,乘一塊,結果就是正數,就這個意思,也可以理解為兩個負號疊加在一塊等效於一個正號
6樓:匿名使用者
我也是初一的
其實可以這麼想:例一個正數1,加一個負號就等於他的相反數,就變成了負數:-1.在加一個負號,就是-1的相反數不就是整數了嗎?
如果你連某數的相反數也不理解,請結合數軸考慮。
唐太宗得位不正 為什麼歷史評價卻很高
因為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創造的功績太突出了,安內攘外的 光環 很大程度上達到了 一好遮百醜 的地步,最大的就是使老百姓得到了修養生息,從而安穩度日,對老百姓來說這比什麼都來的好。我覺得主要是功大於過吧。在我學到的歷史書裡,唐朝歷史介紹唐太宗李世民的時候,介紹最多的就是貞觀之治,以及在他統治下的開元盛世...
為什麼大家過年要回家 正,為什麼大家過年要回家 正
過年回家,源於壓力 壓力來自於方方面面,比如父母想見見這個不孝的兒女了,妻子想見見拋棄她的丈夫了,孩子想見見不負責任的父母了 還有,不回家親朋好友 鄰居同事都會覺得你是個異類,這就叫面子。我國不少人,什麼都可以不要,但面子不能不要 過年團聚確實是幾千年的傳統習俗 但其實真正講究傳統的人,還是堅持家庭...
為什麼罵雍正,雍正為什麼留下千古罵名
雍正推行改革,得罪了很多利益集團,尤其是 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的新政,得罪了地主和讀書人,這部分人是掌握話語權的,所以雍正挨了許多罵。簡而言之,雍正的罵名多半來自他的刻薄與冷酷。雍正的鎮壓措施十分嚴厲。不論具體情節,抗官者即以反叛論處,斬殺不赦。甚至拒捕時,有人 共在一處,雖非下手之人,在旁目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