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從頭再來好風彩
稱呼帝王時,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萬乘、聖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對一般人,則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閣下、長者、臺端、孺人、大人、兄臺”等等。
至於古代對對方的父親稱令尊、尊公、尊大人,對對方母親稱令堂、太君,對對方的妻子稱令正,對對方妻父稱泰山、冰翁,對對方兄弟稱昆仲、昆玉、令兄(弟),對對方的兒子稱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
一、令尊
令尊,稱對方父親的敬詞。見《紅樓夢》:“你今日回家就稟明令尊,我回去再稟明祖母。
出處:唐 李公佐 《南柯記》:“王曰:‘前奉令尊命,不棄小國,許令次女瑤芳奉事君子。’生但俯伏而已,不敢致詞。”
注:令,敬辭,美好的,用於對方的親屬或有關係的人,並非“你的”。古籍中常見“你令尊”可理解為“你的好父親”。
二、令郎
令郎,指稱對方兒子的敬詞。見《西遊記》:“我今須與你令郎同去。”
引證解釋:
稱對方兒子的敬詞。原稱“令郎君”,後省作“令郎”。
1、《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
2、宋朱熹《答徐彥章書》之三:“兩日偶看經說,有疑義數條,別紙奉扣,並前書送令郎處,尋便附致。
三、君
君,jūn,尊也。從尹從口,治理髮號。古文象君坐形。故從口。
(1) 會意。從尹,從口。“尹”,表示治事;從“口”,表示釋出命令。合起來的意思是:發號施令,治理國家。本義:君主,國家的最高統治者。
(2) 古代大夫以上據有土地的各級統治者的通稱 [sovereign;ruler]
封建時代指帝王、諸侯等,引申為人的尊稱,相當於“您”。道德品行良好的人也可稱君子。
四、先生
先生是稱呼,字面的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齡比自己大的人;另有先接觸陌生的事物的意思,引申為先接觸陌生事物的人,
所以古代稱別人先生有向別人學習的意思,達者為先,師者之意。後延伸為對人的一種尊稱。在現代語境下,先生是對男士的稱呼。
五、令正
舊時以嫡妻為正室,因用為稱對方嫡妻的敬詞。 此外,這亦是古代掌文告辭令的官名。
(1).古代官名。掌文告辭令。《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子大叔 為令正,以為請。” 杜預 注:“主作辭令之正。”
(2).舊時以嫡妻為正室,因用為稱對方嫡妻的敬詞。
宋 陳昉 《潁川語小》捲上:“若謂閤正為令正,令嗣為令似……傳習已深,不覺其謬,亦不可得而革矣。”
2樓:小白楊
1、令尊、令堂:對別人父母的尊稱。
2、令兄、令妹:對別人兄妹的敬稱。
3、令郎、令愛:對別人兒女的敬稱。
4、令閫:尊稱別人的妻子。
5、令親:尊稱別人的親人。
6、高足:尊稱別人的學生。
7、高壽:用於問老人的年紀。
8、高齡:用於稱老人的年齡。
9、賢弟、賢侄等。多用於平輩人之間的稱呼。
中國是禮儀之邦,來往稱呼接洽往往使用敬辭。敬辭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語,在人們日常交際,特別是書信往來中往往要運用到。敬辭經常與謙辭聯絡在一起。
謙辭是表示謙虛的 言辭,一般對己。敬辭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語,一般對人。
3樓:匿名使用者
令,尊稱,基本可以理解為“你”,但通常後面還會跟著別的稱呼,一般是對方的親人。比如令尊,是對對方父親的尊稱;令堂或令慈,是對對方母親的尊稱;令兄,是對對方兄長的尊稱;令弟,是對對方弟弟的尊稱;令郎,是對對方兒子的尊稱;令愛,是對對方女兒的尊稱;令正或令閫(“閫”音同“捆”),是對對方妻子的尊稱。
高,尊稱。高足,指對方教授的**;高見,指對方的意見;高論,指對方的見解;高壽,尊稱對方的年齡(特指年紀比較大的人);高就,尊稱對方的工作。
擴充套件資料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針對不同的物件,稱呼可有多種。稱呼帝王時,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萬乘、聖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
對一般人,則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閣下、長者、臺端、孺人、大人、兄臺”等等至於古代對對方的父親稱令尊、尊公、尊大人,對對方母親稱令堂、太君,對對方的妻子稱令正,對對方妻父稱泰山、冰翁,對對方兄弟稱昆仲、昆玉、令兄(弟),對對方的兒子稱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對對方的女兒稱千金、玉女、令愛等等,因多見於口語,不再一一列舉。
4樓:虔誠的圖騰
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
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臺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
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
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
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曆為乾隆皇帝。
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
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5樓:禾木由
針對不同的物件,稱呼可有多種。
稱呼帝王時,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萬乘、聖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
對一般人,則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閣下、長者、臺端、孺人、大人、兄臺”等等。
至於古代對對方的父親稱令尊、尊公、尊大人,對對方母親稱令堂、太君。
6樓:吞食小筍
敬辭一、“令”: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前表示對別人親屬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對別人父母的尊稱
令兄、令妹:對別人兄妹的敬稱
令郎、令愛:對別人兒女的敬稱
令閫:尊稱別人的妻子
令親:尊稱別人的親人
二、“惠”:敬辭,用於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
惠臨、惠顧:指對方到自己這裡來
惠存:請別人儲存自己的贈品
三、“垂”:敬辭,用於別人對自己的行動。如:
垂問、垂詢:指對方詢問自己
垂念:指別人想念自己
四、“賜”:敬辭,指所受的禮物。如:
賜教:別人指教自己
賜膳:別人用飯食招待自己
賜復:請別人給自己回信
五、“請”:敬辭,用於希望對方做什麼事。如:
請問:希望別人回答
請教:希望別人指教
六、“高”:敬辭,稱別人的事物。如:
高見:指別人的見解
高論;別人見解高明的言論
高足:尊稱別人的學生
高壽:用於問老人的年紀
高齡:用於稱老人的年齡
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
七、“華”:敬辭,稱跟對方有關的事物。如:
華翰:稱別人的書信
華誕:別人的生日
華廈:別人的房屋
八、“賢”:稱呼對方,多用於平輩或晚輩。如:
賢弟、賢侄等
九、“奉”敬辭,用於自己的行為涉及對方。如:
奉送:贈送
奉還:歸還
奉勸:勸告
奉陪:陪同
常用敬辭
衛冕:指競賽中保住上次獲得的冠軍稱號。
7樓:匿名使用者
令郎,犬子,內賤,家君,令尊,
8樓:匿名使用者
子!指德高望重,或受人愛戴的人士!多在名或字後加。
貴!多是對他人相關事物的尊稱!多在他人相關事物前加!閣下!
古代服裝的稱呼
9樓:霽雨若初
1、“冠”指帽子,古代帽子的另一個稱呼叫元服,夏朝時的冠稱為“弁”,又指緇布冠,商朝時稱為“冔”,而周朝則叫做“冕”。“簪”指插在髮髻或頭冠上的長針,“簪纓”是結冠的帶子。
2、上身的服裝是“衣”,下身的服裝叫“裳”;衣服的前面叫“襟”,後幅稱“裾”;“縫掖”指寬袖單衣。破爛的衣服叫“襤褸”,華麗的服飾稱“華裾”。
3、“襁褓”指小孩穿的衣服,是揹負小兒的揹帶和布兜;“弁髦”是保護嬰兒前額的一種頭髮的裝飾。
4、“左衽”指小襟在左邊的衣服,東夷和北狄人的服飾就是這個樣子;武夫的服式是前長後短的,“短後”便成為武夫衣服的名稱了。
5、“布衣”指還沒獲取功名的讀書人所穿的衣服,後又泛指百姓;“青衿”指青色的衣服,古時也是對讀書人的一種稱呼。縉紳和簪纓都是對仕宦人家的稱呼,章甫和縫掖是對儒生的稱呼。
6、在古代,黃色的衣服是貴人的服裝,綠色的衣服是下等人穿的,如果用綠色的面料做衣,而裡子卻是黃色的,則被人們認為是顛倒了貴賤的倫序了。
7、中國古代流行時間最長的婦女服裝款式是襦裙,其特徵為上衣下裳,就是短小的上衣配長裙。歷代襦裙的基本款式不變,主要是下身裙長有變化。
襦裙作為中國古代常服,非常普及,貴族和平民都穿著,主要的區別在製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藝。從戰國時期開始就有襦裙,到唐代最為流行,一直到明末才逐漸消失,前後近 2,000年。儘管襦裙長短寬窄有變化,但歷代始終保持最初的款式。
10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一直是禮儀之邦,古人對服飾的不同部份有相關的名稱,不同身份、社會地位的人的著裝也有區別,漸漸地,人們就用一些服飾的名詞代替各種社會身份的人。
“冠”指帽子,古代帽子的另一個稱呼叫元服,夏朝時的冠稱為“弁”,又指緇布冠,商朝時稱為“冔”,而周朝則叫做“冕”。“簪”指插在髮髻或頭冠上的長針,“簪纓”是結冠的帶子。
上身的服裝是“衣”,下身的服裝叫“裳”;衣服的前面叫“襟”,後幅稱“裾”;“縫掖”指寬袖單衣。破爛的衣服叫“襤褸”,華麗的服飾稱“華裾”。
“襁褓”指小孩穿的衣服,是揹負小兒的揹帶和布兜;“弁髦”是保護嬰兒前額的一種頭髮的裝飾。
“左衽”指小襟在左邊的衣服,東夷和北狄人的服飾就是這個樣子;武夫的服式是前長後短的,“短後”便成為武夫衣服的名稱了。
古代朝廷位列至尊的三公,用的是皇帝欽命的九種器物,即車馬、衣服、樂具、朱戶、納陛、虎賁、弓矢、斧鉞、秬鬯。士庶之人,年滿20加冠有三加的禮儀,即初次加緇布冠,二次加皮弁,三次加爵弁。“布衣”指還沒獲取功名的讀書人所穿的衣服,後又泛指百姓;“青衿”指青色的衣服,古時也是對讀書人的一種稱呼。
縉紳和簪纓都是對仕宦人家的稱呼,章甫和縫掖是對儒生的稱呼。
在古代,黃色的衣服是貴人的服裝,綠色的衣服是下等人穿的,如果用綠色的面料做衣,而裡子卻是黃色的,則被人們認為是顛倒了貴賤的倫序了。
中國古代流行時間最長的婦女服裝款式是襦裙,其特徵為上衣下裳,就是短小的上衣配長裙。歷代襦裙的基本款式不變,主要是下身裙長有變化。
襦裙作為中國古代常服,非常普及,貴族和平民都穿著,主要的區別在製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藝。從戰國時期開始就有襦裙,到唐代最為流行,一直到明末才逐漸消失,前後近 2,000年。儘管襦裙長短寬窄有變化,但歷代始終保持最初的款式。
原始時期並沒有鞋的概念,人們採用獸皮包裹腳部便於採集狩獵等生產勞動。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利用皮革、絲、麻、草等材料製作鞋子。
古時履、屣、舄都是鞋子的名稱,其中“履”是上朝穿的,“舄”是祭祀穿的,“屣”是家居時穿的。古人夏季穿葛草做的鞋,冬天則用皮屨,如果冬天仍用葛草做鞋,則會被人譏笑太吝嗇。
古代有用不同材料製作鞋子,如漢代的青絲履、晉朝用絲線編織的鞋子、唐代的雲頭錦履,還有木製鞋——稱木屐,在鞋底有二齒,可以在泥地上行走,也有用以製作木拖鞋的。古代另有一種加木底的鞋,稱為“舄”,在鞋的前部有翹起的鞋頭裝飾。舄有不同顏色,以紅色為上品,一般穿舄要與冕服搭配,是帝王參加大典活動時的必備服飾。
而清代婦女所穿的旗鞋則是最有特色的鞋子,也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穿花盆底鞋者多為少女和中年婦女。
古代人對天地的尊稱,古代對別人的尊稱
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 風化雙羽之落羽 1 第一人稱代詞 吾 我 予 餘 朕 2 第二人稱代詞 女 汝 爾 若 而 乃 3 第三人稱代詞 其 厥 之 之 和 其 都不是典型的第三人稱代詞 一是 之 和 其 除稱代以外,還可以稱人或物。二是 之 和 其 除了可以稱代第三方以外,有時候也可以用來稱代說...
古代對醫生的尊稱
古代醫生的稱呼有 1 疾醫 周代醫官名,相當於後世的內科醫生。2 大夫 始於宋代,太醫院五品以上的醫官都稱大夫,大夫一稱流傳至今成為對醫生的敬稱。3 郎中 作為醫生的稱呼始自於宋代,南方習慣稱醫生為郎中。4 坐堂醫 坐堂醫是在中藥店中為患者診脈看病的中醫大夫。醫生之稱始於我國唐代,歷史上對醫生的稱呼...
古代兄弟對兄長的尊稱是什麼,古代對哥哥的稱呼
空白 古代兄弟對兄長的尊稱有 令兄 昆玉 昆仲 仁兄。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尊稱有令 尊 賢 仁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 對方父親 令堂 對方母親 令閫 對方妻子 令兄 對方的哥哥 令郎 對方的兒子 令愛 對方的女兒 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 稱對方父母 尊公 尊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