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加爾基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
但是,事出意外,天漢三年(前98年),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因向漢武帝辯護事情原委而**入獄,並處以宮刑,在形體和精神上給了他巨大的創傷。
出獄後任中書令,他忍辱含垢,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前後經歷了14年,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2樓:匿名使用者
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念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並非承認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視天人之間關係的演變,從而了解 「古今之變」 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發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司馬遷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巨集願。司馬氏世代為史官(週末曾為鐵官,秦惠王滅蜀的大將司馬錯就是司馬遷的先人),司馬談繼承先人的世業—太史令,重現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隋書·經籍志》說:
「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可見司馬談有意繼續編訂《春秋》以後的史事。漢武帝元封元年,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隨行,於路重病而死。
他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從行,是命也夫!餘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
「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而《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
第二,司馬遷想繼承《春秋》精神。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小子何敢讓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義,顯揚志業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魯哀公獲麟之年,此後的史事就沒有完整的史籍記載。
司馬遷是紹繼《春秋》,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及太初元年改曆下限,撰寫史記。然而,司馬遷繼承《春秋》,不僅是要形式上承繼周公以來的道統,反而是重視《春秋》的性質,他在《太史公自序》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辦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可見司馬遷對「春秋之義」和「春秋筆法」心儀已久,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貶精神,撰述《史記》。
第三,司馬遷要肩負史家職責。據《後漢書·百官志》載,「太史令」只是俸祿六百石的小官,職責僅在於管理圖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記錄上代及當代事情,並無著述的責任。然而,司馬談和司馬遷明顯不滿足於「拾遺補蓻」。
司馬談早有整理上代歷史的計畫,可惜卻「發憤而卒」,臨終前叮囑司馬遷,認為「自獲麟以來,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甚多,身為太史令,有完成論載上代歷史的任務。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說∶「且餘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
」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史記》。在《報任安書》中亦透露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職責。
3樓:
司馬遷(前145—?),字子長,生於夏陽龍門(今山西韓城)。那裡南鄰黃河,北面50裡是著名的龍門山。
長河名山,氣勢雄渾,同時又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司馬遷的童年是在家鄉度過的,他與農夫牧童為伴,在飽覽故鄉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相關的歷史傳說和故事,鄉土文化培育了司馬遷的靈秀豪邁之氣。其父司馬談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奮的學者。
他知識廣博,對諸子百家學說有深入系統的研究,他相容幷包又崇尚道家的學術思想對司馬遷有直接的影響。
司馬遷在史官家庭中長大,受到良好的文化薰陶,自幼就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從10歲開始誦讀用籀文寫就的文獻。漢代通行的是隸書,籀文是先秦古文本,司馬遷從小就打下了堅實的古文基礎。他的閱讀範圍相當廣泛,上至堯舜禹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漢盛世的辭賦,他都有涉獵。
至於諸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戰國到秦漢之際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檔案,都是他閱讀的物件。
司馬遷在20歲時有過漫遊的經歷,到過東南一帶許多地方。在會稽探訪大禹的遺址,在場上水濱憑弔屈原,在登封瞻仰許由的墳墓,在楚地參觀春申君的宮殿。在劉邦發跡的豐沛之地,司馬遷參觀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等人故居。
在漫遊過程中,他流露出對傳統文化及其深厚的感情。他有很強的好奇心,喜歡對歷史真相尋根求源。遊覽韓信故里時,他聽當地人講韓信年輕時就胸懷大志,儘管家境貧寒,仍然把故去的母親安葬在高敞地。
司馬遷實地考察了韓母的墓地,那裡果然地勢開闊,證實了傳說的可信。司馬遷在廣闊的地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大大拓寬了視野,為《史記》的寫作蒐集了許多新鮮的材料,他在遊歷的過程中的真切體會和親身感受也一起寫入書中。
父親司馬談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可惜壯志未酬而與世長辭。司馬遷子承父之志,繼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他開始了《太史公書》及後來稱為《史記》的寫作。
但是,事出意外,天漢三年(前98年),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因向漢武帝解釋事情原委而**入獄,並處以宮刑,在形體和精神上給了他巨大的創傷。出獄後任中書令,他忍辱含垢,繼續寫作《史記》。前後經歷了14年,《史記》的寫作已基本完成。
司馬遷大約死於武帝末年,即西元前87年前後。
司馬遷修史
司馬遷修史初期,旨在繼承古代史學傳統,並弘揚有漢一帶的精神,把修史看作是「明聖盛德」、述「功臣史家賢大夫之業」(《太史公自序》)。但是經過李陵之禍以後,他的形體精神受到摧殘,心情發生了很大變化,他的修史動機也有所調整。他列舉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等人著書立說的動機,認為自己也屬於發奮著書的型別,是在經歷磨難之後通過著書抒發心中的鬱悶和不平。
司馬遷由於身陷囹圄、遭受宮刑,不再把修史僅僅看作是對歷史的總結、對西漢盛世的讚頌,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嘆聯絡在一起,融入了較多怨刺的成分,許多人物傳記都寓含著作者的寄託,磊落而多感慨。司馬遷修史過程中前後心態的巨大變化,賦予《史記》這部書豐富的內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帶著心靈創傷所作的傾訴。
4樓:匿名使用者
史記~是有漢武帝時期司馬遷做的~因為司馬遷的父親是個史官~所以他也做了史官~因為史記~還被漢武帝用了「宮刑」
司馬遷寫史記的寫作背景,簡單一些
5樓:
上學,旅行,敗家,裝13,被閹,羞憤難忍,遂發憤著書
6樓:匿名使用者
西元前99年(天漢二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獲罪**,被判死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報任安書)為了完成父親遺願,完成史記,留與後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割掉鼻子或者***官的酷刑)」。西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於是他發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他55歲那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成就了《史記
司馬遷創作《史記》的背景
7樓:
《史記》的寫作
《史記》是一部縱橫古今數千年的巨著。它的出現一方面是時代提出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則是史學家艱苦勞動的產物。
對司馬遷而言,首先是秉承遺命,繼續先祖的太史事業。他的父親司馬談早就打算編寫一部史書,但是,這個願望未能實現。臨終司馬談囑咐兒子:
「餘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
幽厲之後,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自獲鱗以來,四百有餘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餘甚懼焉!汝其念哉!
」修纂史記,這是延續祖先文化生命的名山事業,作為太史令,不能履行使命,罪莫大焉。此後,父親的遺命總是在司馬遷的耳際迴旋著:「先人有言,自周公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
意在斯乎!」�
時代也提出了構建新的歷史文化文字的內在要求——�「餘聞之先人曰:『伏羲至淳厚,作《易》八卦。堯舜之盛,《尚書》載之,禮樂作焉。
湯武之隆,詩人歌之。《春秋》採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獨刺譏而已也!』漢興以來,至明天子,獲瑞符,封建禪,改正朔,易服色,受命於穆清,澤流罔極。
海外殊俗,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臣下百官,力誦聖德,猶不能宣盡其意。且士賢能而不用,有國者之恥;主上明聖而德不佈聞,有司之過也。
且餘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不述,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為了寫作,司馬遷可以說耗盡了畢生精力。撰寫史書,需要大量收集材料。《史記》的取材極其廣泛,一是文獻材料,其中有《夏小正》、《世本》、《秦紀》、《春秋》、《國策》、《楚漢春秋》等數十種。
二是交遊所得。司馬遷一生交遊很廣,彼此過從往來,也獲得了許多極珍貴的史料。三是實地採訪。
司馬遷二十歲即四處遊歷,行程幾乎達到西漢王朝的全境,看了好些古代遺跡,聽到了好些古代的軼聞,這也極大地豐富了他的歷史材料寶庫。在遊歷的過程中,司馬遷還特別注意金石碑刻的記錄,開創了運用金石材料的先例,如《秦始皇本紀》等。
如果僅僅是歷史材料的堆積,當然也完成不了一部偉大的著作。司馬遷之所以蒙受奇恥大辱卻「就極刑而無慍色」,是因為具有偉大的抱負。他說:
「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衰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報任安書》)只有如此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才支撐著艱苦卓絕的編寫工作,給中國歷史學留下一部光輝不朽的著作。
司馬遷寫史記的故事,司馬遷寫史記的故事簡短的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中每集講述一位中華歷史文化名人的故事,涵蓋哲學 科技 文學 軍事 政治 藝術 醫學等領域。通過國畫風格的動漫表現手法,生動再現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形象,講述每位名人的成長經歷和主要貢獻。司馬遷寫史記的故事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中每集講述一位中華歷史文化名人的故事,涵蓋哲學 科技 文學 軍事 ...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怎麼複述,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主要內容
美女隊隊碰 全文共4個自然段,可分為四段。第一段 第一自然段 寫司馬遷受父親影響,努力學習歷史。第二段 第2自然段 寫司馬遷牢記父親臨終前的囑託,每天認真整理史料。第三段 第3自然段 寫橫禍降臨,司馬遷忍辱寫史。第四段 第4自然段 寫司馬遷用畢生的心血寫成了輝煌鉅著 史記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主要內容 ...
司馬遷史記裡的故事,司馬遷史記中的故事
黃帝大戰蚩尤 大禹治水 暴虐的商紂王 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 褒姒烽火戲諸侯 孫子訓練女兵 管仲與鮑叔牙 張儀連橫 商鞅立木取信 司馬穰苴斬莊賈 仁慈的宋襄公 勾踐臥薪嚐膽 馬服君趙奢 趙括紙上談兵 馮諼收債 毛遂自薦 竅符救趙的信陵君 荊軻刺秦王 刺客聶政 布衣遊俠郭解 四單火牛陣 趙氏孤兒 一鳴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