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舉制度,清朝的科舉考試分幾等?

時間 2022-03-29 07:00:13

1樓:匿名使用者

鄉試在京城以及各省的省城舉行,通常三年一試,一般是在子、卯、午、酉年舉行。又考期通常在農曆八月時舉行,因此鄉試又名"秋闈"。其考官由皇帝任命在京的翰林和進士出身的各部院官擔任。

通過了鄉試的考生稱為"舉人",考取第一名的考生又稱為"解元"。

2樓:潑茶

每個開考的地方,都有專門用來考試的場所,稱為「考棚」。

就是一排排隔成極小間的格仔,僅容一人端坐。考生入內後,答完所有題(其實是寫文章)才能出來,進去時要帶中午飯,因為只有方便時才能出格仔。

3樓:匿名使用者

通過鄉試就是舉人,比現在的公務員還牛。當然問題也在於此。

清朝的科舉考試分幾等?

清朝的科舉考試,是三年一度嗎﹖ 5

4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的科舉考試流程:

1、童生試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

2、鄉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稱「亞元」。

3、會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

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5樓:我真666了

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

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

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若干人。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

唐伯虎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

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

九、十二、十五日舉行。由於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階的**擔任。

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會師後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經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

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

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

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清代科舉制度形式

6樓:匿名使用者

清代在不同時期的科舉制度形式不同,具體如下。

清朝初期2023年時科舉制度,清**准設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科學納入考試內容。2023年,加設經濟特科,薦舉經時濟變之才。同時,應康有為等建議,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嚴禁憑楷法優劣定高下。

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下令所有考試悉照舊制。

2023年9月清廷實行「新政」後,各地封疆大吏紛紛上奏,重提改革科舉,恢復經濟特科,1904時,科舉考試已改八股為策論,但尚未廢除。

因科舉為利祿所在,人們趨之若鶩,新式學校難以發展,因此清廷詔準袁世凱、張之洞所奏,將育人、取才合於學校一途。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分離。

擴充套件資料

科舉制度的歷史背景

秦朝以前,採用「世卿世祿」制度,後來逐步引入軍功爵制。西周時,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諸侯、卿、士。依照血緣世襲。到了東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漢朝。提拔民間人才。當時採用的是察舉制與徵辟制,前者是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

魏文帝時,陳群創立九品中正,由特定**,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晉、六朝時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舉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將察舉,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負責。

清代科舉制度分為哪四級?~~

7樓:貞觀之風

清代科舉制度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

1、童試

也叫「童生試」,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縣級考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

2、鄉試

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省級考試,生員參加。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

3、會試

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國家級考試,舉人參加。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

4、殿試

也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國家級考試,貢士參加,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因此一般情況下並不會有淘汰的情況。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

8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我是乙個生活在清朝的農民子弟,我想出人頭地,我該怎麼辦?

第一步,我要參加縣里的考試,這個叫做「縣考」。

第二步,縣考及格了,我就要參加市裡的考試。清朝的時候,「市」叫做「府」,市長叫做「知府」。所以市裡的考試叫做「府考」。

第三步,知府上報通過府考及格線的考生名單,**會派教育部特派員「學政」組織以「府」為單位的「院考」。

第四步,院考及格了,就是**認定的知識分子了,叫做「生員」,可以自稱為「秀才」。

第五步,成了秀才以後,有兩條路可以選。第一條路是不再要功名了,那麼我必須參加朝廷組織的每三年一次的秀才資格考試「歲考」。「歲考」不及格,「秀才」頭銜就會被剝奪。

第二條路是繼續爭取功名,我要考「舉人」,那麼我必須參加府一級的舉人報名考試「科考」。

第六步,科考及格了,我就能參加省一級的舉人資格考試「鄉試」。只要是通過「歲考」和「科考」的秀才,朝廷就會發給口糧,讀書算是沒有白讀了。「科考」中成績最好的考生叫做「貢生」,就是可以向朝廷推薦的人才,也就具備了做小官的資格。

優貢一等可以做縣長(知縣)候選人,三等也具有做縣教育局長(訓導)的資格。

第七步,鄉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參加人數大約在100人左右,考過了就是「舉人」。鄉試第一名叫做「解元」。

第八步,鄉試及格了,我就能參加朝廷組織的全國性考試「會試」。會試也是每三年舉行一次,時間是鄉試的次年,地點在首都北京。「會試」第一名叫做「會元」。

第九步,會試及格了,我就能參加最終的考試「殿試」了。殿試也是在北京考,通常是在故宮太和殿,由皇帝親自主持。

第十步,殿試及格了,我就算考中了,叫做「進士」了。進士按照成績,分為三等,分別是一甲、二甲、三甲。一甲就是前三名:

狀元、榜眼和探花。前三名由皇帝親自定,考官把參加殿試的考卷大約選出十份,送到皇帝面前,由皇帝最後點前三名,點出第一名就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在科舉考試的時候,連中三元是很難的。

就是鄉試的時候,我得了解元,會試的時候,我得了會元,殿試的時候又得了狀元,就是連中三元,三個考試都考第一。

從隋朝到清朝,科舉制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請高度概括一下,要求準確,謝謝!

清朝為什麼要廢除科舉制度

9樓:時間嶺

在高層智囊被滲透和社會報界的宣傳貶低嘲笑科舉制度之下,做出了錯誤的決斷

清代科舉制度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總結

10樓:匿名使用者

這些去圖書館或者書店比較好

11樓:匿名使用者

翻高中課本吧。。這東西老師教的自己都不信

科舉考試考哪些內容,科舉制度考什麼內容啊

蝸牛得快跑 古代考試內容 在古代中國兩千多年的考試史中,古人幾乎嘗試過各種可能想到的考試內容。從西漢到南北朝的察舉時代,以推薦為主,考試還只是一種輔助手段。那時的考試內容有兩項 讀書人考試經學,在朝官吏考試章奏。此後薦選時代的考試內容變化不多。到了以考選為主的科舉時代,舊的考試內容被逐漸豐富。唐朝進...

科舉考試的弊端是什麼,古代科舉制度的弊端是什麼?

曾經提過的問題,以前有的。隋朝開闢科舉,使社會中的平民知識者開始有了發揮自己才華的機會和有了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社會榮耀的出路,這樣,不但刺激了社會各階層的人敬慕知識和人才,也使得國家的管理開始進入了有序和知識化時代,中國的教育也因此而得到了刺激大發展。唐朝建立以後,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舊,然其大...

科舉制度的由來,科舉制度的由來

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建立於隋朝,自隋唐科舉制度確立以來,平民通過讀書考試獲取入仕機會,基本就是靠科舉。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據記載開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應為開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 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