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位著名的**家,他的名字叫俞伯牙。俞伯牙從小非常聰明,天賦極高,又很喜歡**,他拜當時很有名氣的琴師成連為老師。
學習了三年,俞伯牙琴藝大長,成了當地有名氣的琴師。但是俞伯牙常常感到苦惱, 因為在藝術上還達不到更高的境界。 俞伯牙的老師連成知道了他的心思後,便對他說,我已經把自己的全部技藝都教給了你,而且你學習得很好。
至於**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沒學好。我的老師方子春是一代宗師,他琴藝高超,對**有獨特的感受力。他現住在東海的乙個島上,我帶你去拜見他,跟他繼續深造,你看好嗎?
俞伯牙聞聽大喜,連聲說好!
他們準備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東海進發。一天,船行至東海的蓬萊山,成連對伯牙說:「你先在蓬萊山稍侯,我去接老師,馬上就回來。
」說完,連成划船離開了。 過了許多天,連成沒回來,伯牙很傷心。他抬頭望大海,大海波濤洶湧,回首望島內,山林一片寂靜,只有鳥兒在啼鳴,像在唱憂傷的歌。
伯牙不禁觸景生情,由感而發,仰天長嘆,即興彈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滿了憂傷之情。從這時起,俞伯牙的琴藝大長。
其實,成連老師是讓俞伯牙獨自在大自然中尋求一種感受。
俞伯牙身處孤島,整日與海為伴,與樹林飛鳥為伍,感情很自然地發生了變化,陶冶了心靈,真正體會到了藝術的本質,才能創作出真正的傳世之作。 後來,俞伯牙成了一代傑出的琴師,但真心能聽懂他的曲子的人卻不多。
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遊。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時,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 邊避雨。伯牙耳聽淅瀝的雨聲,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動景象,琴興大發。
伯牙正彈到興頭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異樣的顫抖,這是琴師的心靈感應,說明附近有人在聽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見岸上樹林邊坐著乙個叫鍾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請到船上,兩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說:「我為你彈一首曲子聽好嗎?」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聽。
伯牙即興彈了一曲《高山》,子期讚嘆道:「多麼巍峨的 高山啊!」伯牙又彈了一曲《流水》子期稱讚到「多麼浩蕩的江水啊!
」伯牙又 佩服又激動,對子期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聲,你真是我的知音啊!」於是兩個人結拜為生死之交。
伯牙與子期約定,待周遊完畢要前往他家去 拜訪他。 一日,伯牙如約前來子期家拜訪他,但是子期已經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聞 聽悲痛欲絕,奔到子期墓前為他彈奏了一首充滿懷念和悲傷的曲子,然後站立起來,將自己珍貴的琴砸碎於子期的墓前。
從此,伯牙與琴絕緣,再也沒有彈過琴.
2樓:
故事簡介:「高山流水」的故事,中國人應該都不陌生。春秋年間,晉國大夫俞伯牙奉命去楚國修聘,中秋之夜泊船於一座山崖下,適逢雨收雲散,皓月當空。
伯牙撫琴一曲,剛好樵夫鍾子期在山崖下躲雨聽琴。伯牙問子期:「假如下官撫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聞而知之否?
」子期答應一試,於是伯牙沉思半晌,其意在於高山,撫琴一弄。鍾子期讚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
」伯牙不答。又凝神一會,將琴再鼓,其意在於流水。鍾子期又讚道:
「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伯牙大驚,推琴而起,遂與子期結為兄弟,留下千古傳奇。
3樓:
「知音」的典故
《高山流水》
子期和伯牙的故事
4樓:我愛學習
故事:
伯牙與鍾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於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
後鍾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世上再無知音,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鍾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絕絃」,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了。
此後,由於這個故事,人們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琴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語言的的人,「伯牙絕絃」一詞也漸漸演變成了一種意思:由於知音逝世,從而棄絕某種特長或愛好,表示悼念。
二人簡介
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 最擅長彈琴。荀子《勸學篇》中稱「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科」,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而且伯牙從小非常聰明,天賦極高,又很喜歡**,他的老師是當時很有名氣的琴師成連。
鍾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鍾子期是乙個戴斗笠、披蓑衣、背衝擔、拿板斧的樵夫。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
「伯牙絕絃」,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係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
5樓:
成語故事:伯牙第一次遇到鍾子期,就知道兩人一定會成為知己
6樓:soul相依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
」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伯牙和子期的故事
誰知道馮夢龍根據伯牙與子期的故事創作了那部**!並收錄在什麼裡!
7樓:匿名使用者
早在西元前四世紀的春秋戰國時代,鄭國人列禦寇在《列子·湯問》中記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無論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現某一主題或意象時,鍾子期必能領會其意。一日,伯牙與鍾子期共游於泰山之陰,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鬱悶,於是彈奏了一會琴。
琴曲起初表現的是雨落山澗的情景,接著模擬山流暴漲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彈奏完畢,鍾子期「輒窮其趣」,把曲中意象說的窮極通透。伯牙於是離開琴而嘆道:
「善哉,善哉,閣下能聽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睦錟芤
誰知道博牙跟子期的具體故事?
8樓:唐子畏
伯牙與子期的故事,最早見於《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篇中,他們所在的年代,大約和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差不多同時期。那時,楚國政治腐敗,不少人士都跑到其他諸侯國去謀求出路,這就是「楚才盡用」成語的由來。俞伯牙便是其中之一。
他去了晉國,當上了晉國的上大夫。鍾子期由於不願意與統治者同流合汙,於是隱遁避世。
一日,奉命使楚的俞伯牙乘船順漢水而下,路過漢陽,夜晚遇上狂風暴雨,伯牙即命船泊龜山腳下避雨。不久,雨過天晴,伯牙走出船艙,只覺得空氣格外清新,抬頭望天,只見皓月當空,只覺月亮格外圓潤,屈指一算,正是中秋之夜。面對此情此景,伯牙興不能己,他拿出隨身攜帶的瑤琴,坐在船上,對著明月,彈奏起來,悠悠琴聲在江面迴盪。
突然琴弦斷了一根,伯牙很是驚奇。俗話說,弦斷必有人聽。俞伯牙斷定附近一定有乙個很精通音律的人在聽他彈琴,既和隨從到岸上尋找。
在龜山的一棵大樹下,他們看到了乙個衣服破舊的樵夫。經詢問,樵夫名叫鍾子期,他是被琴聲所吸引,尋聲至此。俞伯牙聽後十分高興,與鍾子期攀談起來。
原來鍾子期是乙個愛好操琴,深諳音律的隱逸之士。為了測試一下子期的**素養,伯牙重整琴弦,請他聽琴,就奏了二支樂曲,讓子期猜度其中含義。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
奏罷,子期讚道:「巍巍乎,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罷,子期又讚道:
「蕩蕩乎,若江河。」伯牙大為嘆服,他十分高興在此地遇到了知音。
由於俞伯牙要回晉國,二人依依不捨,相約次年的中秋佳節再在此地重聚。第二年中秋,俞伯牙按越前來,可鍾子期已經病故了。子期的父親告訴伯牙。
子期在彌留之際,念念不忘與伯牙的約會,並要將其安葬在與伯牙相會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來。伯牙聞之,十分悲傷。他來到子期的墓前,揮淚重彈「高山」,「流水」之曲,寄託哀思。
他一邊彈奏,一邊吟哦: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向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詩的意思是說,要結交乙個一般的朋友很容易,但要找乙個肝膽相照的知己實在是太難了。這則傳述珍貴友情和感嘆知音難覓感人故事,在中國傳誦了二千多年。畢竟,「相知滿天下,知音能幾人」?
這是我們在人生旅途上共同的感懷。相信大家也有同感。伯牙彈琴完畢,扯斷琴弦,摔碎瑤琴,發誓終生不在鼓琴,以酬謝他的「知音」。
這裡有一座照壁,上嵌一塊石碑,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個大字。「印心石屋是由道光皇帝 寧親筆題寫,並贈給兩江總督陶 的。陶 是湖南安化人,他從政時善用人才,體恤民情,興辦水利。
使江南人民得益不少,據說他隱退後曾在琴台建一石屋寄居。道光皇帝書賜「印心石屋」四字相贈,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是作為乙個籠絡人的贈品。
大家或許會問,這兒怎會有這麼多老人?告訴大家,這是漢陽琴台退休工人俱樂部,是退休工人活動的場所。老人們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飲茶聊天,或看地方戲。
不過這裡的戲劇舞台是人人都可以上台一顯身手的。他們就在知音的發源地,用**來進行彼此間的溝通、交流。若我們中間哪位先生或小姐原上台去試試,唱段京劇或楚劇什麼的,這些戲迷們一定會為找到你們這些遠道而來的「知音」而欣喜萬分的!
好,我們現在參觀被譽為詩、書雙絕的宋湘題壁詩。詩是這樣寫的:
噫嘻乎,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傳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
古無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
相逢在此,萬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題詩,吾去矣!
這首詩是嶺南宋湘用竹葉做的筆書寫的。宋湘是廣東梅縣人,曾任湖北督糧道臺,他在七十八歲那年因眷戀琴台,前來一遊。遊後,他感慨萬千,興之所至,欲揮毫吟詩。
因當時隨員未備大筆,即束竹葉代之。他飽蘸濃墨,在壁上洋洋灑灑,如走龍蛇,寫下了這首流傳至今的題壁詩。後人摹刻在石上,儲存下來,成為書法珍品。
從詩歌看,宋湘對琴台故事,是採取「姑妄言之姑聽之」的態度的。不過這首詩,還是將琴台故事事件都表達出來了。
各位朋友,這座用漢白玉砌成的石台,就是伯牙臺,相傳是伯牙鼓琴的地方。石台四周,圍有石欄,欄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謝知音」故事的浮雕。臺中間立有一方碑,四面分別刻有「琴台」二字、俞伯牙像和重修琴台記。
斜對面那幢富麗堂皇的高大建築,額坊上面寫有「高山流水」四字就是「高山流水」館,它是古琴臺的主體建築。這裡是照相留影的最佳處。不過先別忙著照相,等我講解完後,我會安排時間給大家照相的,好嗎?
我們先到那座「伯牙會子期」雕像那兒參觀。現在請大家猜猜,雕像中哪一位是晉國的上大夫俞伯牙,哪一位是楚國的樵夫鍾子期?好,大家猜對了。
看來你們也是他們的知音。這裡也是照相的好地方。好,景點的講解就到此結束。
古人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衷心希望大家都有自己的知己。
也願各位朋友在暢遊琴台後,更加珍重朋友和友誼。在此,我有乙個建議,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古琴臺咱們來個集體合影,好嗎?相信這張合影會給各位留下永久的記憶。
伯牙與鍾子期的典故內容,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 簡短些
當時伯牙是朝廷中人,而鍾子期不過是個樵夫。兩人生活環境迥然。卻僅僅因為一首琴曲而相知相交,才子俞伯牙喜歡彈一曲 高山流水 卻沒有人能夠聽懂。終於有一天,有乙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 高山流水 這個人就是鍾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鍾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後見面,可是兩年後鍾子期卻沒有露面。伯牙多方打聽才知...
關於俞伯牙和鍾子期的個人,關於俞伯牙和鍾子期的個人資料
大哥,不是俞伯牙,是伯牙 俞伯牙與鍾子期資料 你只要的資料對吧?不要故事麼?俞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國郢都 今湖北荊州 經考證,伯牙原本就姓伯,說他 姓俞名瑞,字伯牙 是明末 家馮夢龍在 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書與 荀子 琴操 列子 等書中均為 伯牙 東漢高誘注曰 伯姓,牙名,或...
俞伯牙和鍾子期的資料,俞伯牙與鍾子期資料
你只要的資料對吧?不要故事麼?俞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國郢都 今湖北荊州 經考證,伯牙原本就姓伯,說他 姓俞名瑞,字伯牙 是明末 家馮夢龍在 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書與 荀子 琴操 列子 等書中均為 伯牙 東漢高誘注曰 伯姓,牙名,或作雅 現代的 辭源 也注曰 伯姓牙名 伯在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