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資料2:古代“尺”有多長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內含的量(實際長度)卻不一樣。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文中曰:“鄒忌修八尺有餘。”如果按今天的尺來計算,鄒忌的身長是2.66米還多,這顯然太高了。
很顯然,古代的尺要短於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釐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19.91釐米。
以後,尺大致都要加長一點,到戰國時,一尺大致相當於現在的23釐米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釐米。前邊提到的鄒忌是戰國時齊國人,按一尺為23釐米算,他的身高在1.
84米以上,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個子了。又《陳情表》中有“內無應門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晉時人,當時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24釐米,這樣“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
“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說法,而並不是嚴格按晉尺的,那麼,就要在1.2米的基礎上再縮短一點,也就是1.1米左右。
與尺比較接近的是咫。咫是婦女手伸展後從拇指到中指的距離,因而稍短於尺。後來咫尺連用,表示距離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長度單位還有丈(十尺),尋(八尺),常(二尋),此外還有仞。仞是人伸開雙臂的長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後來,又產生了寸以下的長度單位,它們是:分(十分之一寸),釐(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釐),秒(宋以後又叫“絲”,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絲”與“毫”連用,**於此。
還有“忽”與“微”連用的,也喻指極細微,如《伶官傳序》:“夫禍患常積於忽微”。
2樓:星何大大
5尺大約一米二多,不到一米三,七尺男兒大約在一米七左右。
尺,是一種長度單位,中國叫“市尺”(現代三尺等於一米),英國有“英尺”。有時我們也把測量長度的工具叫做尺,例如“竹尺”,“鋼尺”。有時我們把像尺的東西也叫做“尺”例如:
鐵~(古代俠客用來比斗的**)、戒~(宗教場所或教育機構用來體罰學員使之更加虔誠刻苦的器械)。
遠古時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19.9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27.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3樓:匿名使用者
現在的一寸約等於3.3釐米,一尺就是33釐米左右,那麼7尺就是231釐米,這個答案我們現在人看了會大吃一驚,事實上不是這樣的,古代的一尺相當與現在的7、8寸的樣子,這樣一來就清楚了,7尺就是現在的165-175左右.
4樓:我是美美達人
這個還不好說,因為各個朝代一尺的長度不固定。比如: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5尺也就是0.84米周代,一尺合今19.
91cm ;5尺也就是勉強1米秦時,一尺約23.1cm ;5尺也就是1.1米漢時,一尺大約21.
35——23.75cm ;5尺最多1.2不到三國,一尺合今24.
2cm ;5尺1.2
南朝,一尺約25.8cm ;5尺快到1.3米北魏,一尺合今30.
9cm ;5尺1.54米隋代,一尺合今29.6cm ;5尺1.
48米唐代,一尺合今30.7cm ;5尺1.54米宋元時,一尺合今27.
68cm ;5尺1.38米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5尺1.55米由此看來五尺男兒在今天估計都不敢出門~~
5樓:匿名使用者
33乘以5,大概165cm,也就是現在的1.65米
古代五尺男兒究竟有多高
6樓:baby鞋子特大號
各個朝代是不一樣的:
夏 1尺 = 10寸(1尺=24.9cm);五尺=124.5cm。
周代,1丈=10尺, 1尺=10寸(1尺=19.9cm);五尺=99.5cm。
秦時,一尺約23.1cm ;五尺=115.5cm。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五尺=118.75cm。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五尺=121cm。
南朝,一尺約25.8cm ;五尺=129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五尺=154.5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五尺=148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五尺=153.5cm。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五尺=158.25cm。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五尺=155.5cm。
7樓:星何大大
5尺大約
一米二多,不到一米三,七尺男兒大約在一米七左右。
尺,是一種長度單位,中國叫“市尺”(現代三尺等於一米),英國有“英尺”。有時我們也把測量長度的工具叫做尺,例如“竹尺”,“鋼尺”。有時我們把像尺的東西也叫做“尺”例如:
鐵~(古代俠客用來比斗的**)、戒~(宗教場所或教育機構用來體罰學員使之更加虔誠刻苦的器械)。
遠古時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19.9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27.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8樓:這名也存在
不同朝代尺的長度也是不同的。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9樓:匿名使用者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資料2:古代“尺”有多長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內含的量(實際長度)卻不一樣。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文中曰:“鄒忌修八尺有餘。”如果按今天的尺來計算,鄒忌的身長是2.66米還多,這顯然太高了。
很顯然,古代的尺要短於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釐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19.91釐米。
以後,尺大致都要加長一點,到戰國時,一尺大致相當於現在的23釐米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釐米。前邊提到的鄒忌是戰國時齊國人,按一尺為23釐米算,他的身高在1.
84米以上,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個子了。又《陳情表》中有“內無應門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晉時人,當時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24釐米,這樣“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
“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說法,而並不是嚴格按晉尺的,那麼,就要在1.2米的基礎上再縮短一點,也就是1.1米左右。
與尺比較接近的是咫。咫是婦女手伸展後從拇指到中指的距離,因而稍短於尺。後來咫尺連用,表示距離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長度單位還有丈(十尺),尋(八尺),常(二尋),此外還有仞。仞是人伸開雙臂的長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後來,又產生了寸以下的長度單位,它們是:分(十分之一寸),釐(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釐),秒(宋以後又叫“絲”,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絲”與“毫”連用,**於此。
還有“忽”與“微”連用的,也喻指極細微,如《伶官傳序》:“夫禍患常積於忽微”。
10樓:匿名使用者
現在的一寸約等於3.3釐米,一尺就是33釐米左右,那麼7尺就是231釐米,這個答案我們現在人看了會大吃一驚,事實上不是這樣的,古代的一尺相當與現在的7、8寸的樣子,這樣一來就清楚了,7尺就是現在的165-175左右.
11樓:匿名使用者
《史記·禹本紀》說,大禹定自身為一丈,以其十分之一為尺,因此男子叫“丈夫”。夏尺實際只有今日市尺的4寸8分,大禹只有4尺8寸,僅1.60米高。有關專家根據各種古籍,推算出歷代一尺的長度:
戰國一尺為22.5釐米;漢朝為23.1釐米;三國24釐米;晉24.5釐米;南北朝24.2—29.6釐米;隋29.6釐米;唐30釐米;宋31.2釐米;明、清32釐米
很明顯,按照唐朝以後的度制,七尺男兒的身高將達到2米以上,這不太可能~~但是按照南北朝以前的度制,所謂七尺男兒無非是在1.7米左右,這和現在的人們的平均身高相差無幾~~所以說,七尺男兒的身高應該是1.7米左右~~
順便補充說明,中國歷史一直都是按照十進位制,但是周朝“8寸為尺,10尺為丈,人高11丈,故曰丈夫”~~
12樓:匿名使用者
33乘以5,大概165cm,也就是現在的1.65米
經常聽古人說堂堂七尺男兒,古代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呢?
13樓:軟糯說球
古人測量方法與現代人當然是不同的,而且古時候各個朝代對“尺”這一計量單位都有不同的標準,所以七尺男兒這個詞並不是適用於任何時代的。我們現在一尺長度大約為33公分,如果按照這個標準計算,古人都是姚明那種身高的巨人,這是不可能的。古代食物貧瘠,營養不足,清朝皇帝平均壽命才40歲左右,可見當時並沒有足夠的條件讓人長得那麼高。
最早關於七尺男兒的記載是《周禮》之中,不過那時七尺代指年齡,七尺為二十歲。但是既然跟長度有關,那有可能就是管理者算了算20歲上下青年的身高,大約也就是七尺,所以才用此標準代指二十歲吧。《周禮》完成於兩漢之際,漢朝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二十二釐米左右,那七尺僅僅有一米六不到,相比於今天,這個身高可是比較矮的。
後來七尺的內涵就發生了很多變化了,不過大體的趨勢是上升的,可能是人民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營養跟上了點,身高也就高了起來吧。比如南朝時一尺的長度約為25.8釐米,而且南朝時也的確有用七尺來形容為國效力的男兒的,所以1.
75到1.80的身高也比較可信。但是到了唐朝一尺就變成31.
7釐米了,這時候再說七尺男兒就有點誇張了。
總之,我們認為古人的身高相比於現代人來說肯定比較矮。這其中主要是原因是營養物質攝入的不足,骨骼得不到充分發育,自然身高提不上去。還有一些原因比如民族的融合,南北人口的轉移等等,也是造成古人身高變化的重要原因。
古代經常說的「三軍統帥」是怎麼個說法
春秋時,大國通常都設三軍,但各國稱謂有所區別,如晉國稱中軍 上軍 下軍 楚國稱中軍 左軍 右軍 齊國 魯國和吳國都稱上 中 下三軍。三軍各設將 佐等軍銜,而中軍將則是三軍統帥。隨著時代演進,上 下 中軍漸漸被前軍 中軍 后軍所代替。到了唐 宋代以後,這樣的編制已成為軍隊的固定建制。這時三軍的主要標誌...
沉香在古代生活中的地位,沉香在中外古代的使用情況?
葉柏悠舞 沉香文化是中華民族千年文化傳統中被遺忘的一塊瑰寶,原本它是與食文化 酒文化 茶文化並存的四大文化之一。它以自己高雅而質樸的氣息感染著每一個時代的人。古來常說的 沉檀龍麝 之 沉 就是指沉香。沉香香品高雅,而且十分難得,自古以來即被列為眾香之首。中國盛唐時期食文化 酒文化 茶文化等各種文化相...
在古代,格格給母親的父親叫什麼,在古代,公主的女兒被稱作什麼?公主又怎麼稱呼自己的母親和父親?
洋咩鯨魚 滿族親族間常用稱呼 高祖 達瑪法 高祖母 達媽媽 曾祖 翁庫瑪法 曾祖母 烏庫媽媽 祖父 瑪法 祖母 太太 父親 阿瑪 遼寧部分地區稱 瑪瑪 母親 額娘 遼寧部分地區稱 訥訥 額姆公公 阿瑪哈 婆婆 額莫克 伯父 阿牟其 伯母 阿牟 叔叔 額其克 嬸母 窩克 丈夫 愛根 妻子 薩里甘 二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