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讀後感

時間 2021-06-30 09:36:51

1樓:

平,一座精美但又脆弱的古城。它承載了中華幾千年的文明,深到極處美到極致。在十九世紀突然捲起的風雲中,它卻顯得如此的衰頹。

郁達夫本是江南人,為何會對北國的秋有著如此深切入微的感受和觀察,這是十分值得玩味的。「早晨起來,泡一碗茶,向院子一坐」,看「碧綠的天空」,聽「訓鴿的飛聲」,數「漏下來的日光」;掃街的在樹影 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些落寂」。這些都是經過作者的悠悠的態度過濾以後描繪出來的畫面,並且這等細到極處的筆墨,既顯得清新,又輕籠著一層古城的滄桑,讓人感受到了一種孤寂。

在 郁達夫的眼中,故都是一種象徵。這時它不僅僅是他乙個人的故都,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故都。重遊故都,他心酸甚多。

一方面,他想到了自己坎坷的一生:三歲喪父,中年喪子,愛妻離異,母親和兄長慘死,這些無不讓他「無語淚先流」;另一方面,當他看到此時的北平就像是風雨飄搖的浮萍時,他那心中對於祖國的一片摯愛瞬間爆發了出來。因為此時中國北方戰雲密布,繼東北淪陷後,日寇又相繼占領了山海關和承德,進而覬覦整個華北乃至全中國。

在內外憂患的夾擊之下,郁達夫忽然眼前一亮,一下子寫出了〈故都的秋〉。

在中國的傳統詩歌和散文中,關於秋的描寫可謂連篇累牘。郁達夫本人也對秋懷有特殊的情感。於是他在寫秋的景色上集中了更多的筆力,這種筆力不僅僅表現在對於景物和畫面的描繪上,更表現於他在對比中所寄託的情思。

作者先從南方的秋落筆,然而這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種自遠而近的描寫方法,而是蘊藏著作者內心的一種感受和情懷。

涼風秋雨,落蕊寒蟬,這是江南也有的,「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在古都,槐樹的落蕊滿街都是,寒蟬的殘聲處處可聞,讓人不禁產生「天涼好個秋」的感覺。然而,古城與歷史賦予它的文明似乎在時代風雲和戰爭的硝煙中,搖搖欲墜。

這不禁又讓人生出一種眷戀,對美的一種眷戀。故都的秋美就美在它的清和靜,美在它的色彩濃,回味永,美在它的百讀不厭。這種美不似上海的熱鬧,南京的遼闊,揚州的秀麗以及杭州的沉著。

這種美也因作者的追尋而永駐人間。

讀〈故都的秋〉,我們固然不必去追究作者有佘麼微言大義之辭,但對他的心靈感受的隱秘活動卻是應當細心體驗的。作者在文章結尾處寫道: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乙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很難說這僅僅是一種對於自然節氣的流連依戀之情。如果不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寫下這段文字,也許人們不會去做任何聯想;可是即使撇開那特定的歷史背景,這段文字也仍然不失為感情深摯的好文章。文章本身就是乙個完整的立體世界,是一件可以從多側面多角度加以考察研究的藝術品。

從始至終,始終透露出作者一種淒清的委婉之情。這種情緒,猶如面對即將別離的鄉土而產生的哀思,又如把玩一件藝術珍品而眼看著它將落入 別人手中所產生的不捨之情。郁達夫極寫故都的秋之「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正透露出他在這清靜之中心中的悲涼。

寄情於山水之間,託情於自然風物。那股淒清悲涼而又如絲如縷的感情溪流載著悠悠之意流入你我的心間。

2樓:看看來過倒

讀罷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文章裡那種濃濃的秋意深深地吸引著我,那裡的秋雨,那裡的秋蟬,那裡的秋果,那裡的一切一切,都是那麼的迷人,那麼的富有韻味,令人遐想無限。 作者善於抓住秋的特點來寫秋,五幅圖畫,寫「庭院讀秋」,突出故都之秋的「清」;寫「清晨踏秋」,突出故都秋的「靜」;寫「秋蟬啼秋」,連用「衰弱」「殘聲」「啼唱」「嘶叫」四個詞,把秋的「悲」渲染得淋漓盡致;寫「閒人秋嘆」天灰、風涼、雨歇、雲捲、天晴,突出沉重淒涼;寫「柿棗映秋」,讓故都之秋「悲」而且「壯」,平添了乙份眷戀嚮往之情。在景物的著色上特別偏愛冷色,如「碧綠的天色」「牽牛花的藍朵」「淡綠微黃棗子顆兒」,柳陰下的絲絲日光,這些單的、純的、淡的、暗的色彩,都與作者寂寞的感受有關。

作者注意調動不同的感覺寫秋,如視覺,天是「碧綠的」,「秋草」是「尖細且長」的,如視覺作者特別選用一些很輕很細的音響,如「西山的蟲唱」、悠遠的鐘聲、「馴鴿的飛聲」、寒蟬的嘶鳴、息列索落的雨聲、都市閒人緩慢悠閒的微嘆。這些細微響動,普通人很容易忽視,但在敏感寂寞的作者心中卻留下很深的痕跡。 作者還很細膩地展示自己在觀景賞景時的感觸,如:

「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著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看「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踩在槐樹的落蕊上,「感出一點點極細微極柔軟的觸覺」。 《故都的秋》起筆便見不凡,直接切入主題。「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嚐一嚐這「秋」,這故都的秋味。」他不遠千里竟是為了飽嘗一下北國古都的「秋」,其情的強烈溢於言外,又給讀者留下乙個大的懸念,究竟這北方的秋,因何以這樣引人? 接著作者又很簡約的把文章遞進開來:

這古都的秋,只有在北方才能領略得到。因為「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乙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渾渾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同時,還蠻有深意的說出了一番話:

「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顯然,要想領略這秋,並不在於人人都懂得的都讚美的名花和美酒之美上,秋之領略,應該在**呢?此時,他筆鋒一轉,把我們帶進了北方的秋天裡。

從常見的幾樣毫無關聯的景物裡,並列的,散散的,曲盡其妙又極研盡致勾勒出秋「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 總的來說,《故都的秋》通篇無一「愁」字,話到唇邊不言愁,但處處潛著「愁」的落寞

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通過獨特的表現手法,表現出了「秋」獨特的風姿,獨特的色彩,獨特的音響,獨特的韻味,獨特的意境。《故都的秋》中的「秋」是這樣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這「清」「靜」「悲涼」,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總投影,它構成了文章的基調和底色。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頌秋,為什麼一開始就在讀者感情上塗上一層悲涼的色彩呢?是不是違反了生活的邏輯?

不,這種「清、靜、悲涼」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著力表現的東西,因為這色彩本身就是一種美。一片飄零的槐葉能打動情意,幾聲秋蟲的哀鳴更足以牽動心魄,這種深遠的憂思和孤獨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達夫當時的心境。由於在客觀事物的描繪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緒,自然要覺得落寞和悲涼,和故都北平一樣,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秋意。

郁達夫用他的情感繪出了一幅細膩深沉的主觀意境圖,它構成了文章的骨架。讀者可在對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態的體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語皆情語。

這篇散文「物」「我」之間完美的交融和統一。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才華。它既是對北平秋的客觀描繪,又是作者當時心情的折射,在郁達夫大量的寫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故都秋的景物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紅葉,遊人如織的頤和園,作者為何只選取了這幾處景物來寫呢?

「一切景語皆情語」,點明了作家筆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著一定情感的,而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歷程的再現,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聲……等這些景物的清閒、幽遠、幽靜、落寞、衰落、蕭條,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實色彩,實際上是北國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觀色彩」與作家內心的「主觀感受的」的自然融合。文章取材主要體現「清、靜、悲涼」的特點,而香山紅葉的暖色調,頤和園的喧鬧,與文章的感情基調不相稱,因此散文的取材應圍繞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就是以情馭景、以情顯景的方法。

3樓:匿名使用者

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通過獨特的表現手法,表現出了「秋」獨特的風姿,獨特的色彩,獨特的音響,獨特的韻味,獨特的意境。《故都的秋》中的「秋」是這樣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這「清」「靜」「悲涼」,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總投影,它構成了文章的基調和底色。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頌秋,為什麼一開始就在讀者感情上塗上一層悲涼的色彩呢?是不是違反了生活的邏輯?

不,這種「清、靜、悲涼」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著力表現的東西,因為這色彩本身就是一種美。一片飄零的槐葉能打動情意,幾聲秋蟲的哀鳴更足以牽動心魄,這種深遠的憂思和孤獨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達夫當時的心境。由於在客觀事物的描繪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緒,自然要覺得落寞和悲涼,和故都北平一樣,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秋意。

郁達夫用他的情感繪出了一幅細膩深沉的主觀意境圖,它構成了文章的骨架。讀者可在對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態的體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語皆情語。

這篇散文「物」「我」之間完美的交融和統一。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才華。它既是對北平秋的客觀描繪,又是作者當時心情的折射,在郁達夫大量的寫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故都秋的景物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紅葉,遊人如織的頤和園,作者為何只選取了這幾處景物來寫呢?

「一切景語皆情語」,點明了作家筆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著一定情感的,而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歷程的再現,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聲……等這些景物的清閒、幽遠、幽靜、落寞、衰落、蕭條,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實色彩,實際上是北國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觀色彩」與作家內心的「主觀感受的」的自然融合。文章取材主要體現「清、靜、悲涼」的特點,而香山紅葉的暖色調,頤和園的喧鬧,與文章的感情基調不相稱,因此散文的取材應圍繞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就是以情馭景、以情顯景的方法。

《姑姑的境界》讀後感,秋姑姑一文的讀後感

人間處處有真情,只要你認真感受,一定會有發現,原來許多人們的內心都如此的高尚。我的姑媽長著一雙烏黑亮麗的眼睛 披下肩來的長髮,刀刻似的皺紋,但她有一顆高尚的心 愛幫助人的心。記得有一次,姑媽帶我去玩耍。我聽了立刻一蹦三尺高。二姑媽也十分開心。於是,我們搭上了公交車。車站上人山人海,就似一片茫茫的海洋...

為什麼稱為故都的秋,《故都的秋》為什麼叫故都?

以前的古都,季節是秋天 故都的秋 為什麼叫故都?1 原因 北平曾作過元 明 清三個朝代的都城,可謂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稱為 故都 帶有一種文化底蘊和歷史滄桑感。故 有 從前的 過去的 的意思。稱為 故都 也包含了作者深切的眷戀之情。2 原文簡介 故都的秋 是中國現代著名 家 散文家 詩人 革命烈士郁...

讀後感怎麼寫,讀後感怎麼感?

什麼是讀後感?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 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 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 讀後感 讀後感怎麼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 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 文的篇名 作者 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