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這不是個人處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婦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為民 造福的大仁大義;“克己復禮,仁在其中”,好象仁這個境界很容易達到,但孔子說的不是一 人個人的仁,而是有權勢在手的統治者的仁,要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慾望,遵守秩序,有步驟 地管理國家,這決不容易,自古極少數大權在手的人能做到;連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說能做到, 只敢說自己好學,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與“仁”的學說
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創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羅永珍,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發展的所有豐富性特徵都可以從孔子那裡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徵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後來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為“仁學”。
那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麼特徵呢? 在《論語》一書中,“仁”字出現達109次之多,說明“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那麼,孔子所謂的“仁”究竟是指什麼?
不同場合,不同時間,針對不同主體物件,孔子所闡述的“仁”的含義是不完全一樣的,這樣一來,就給不同的價值主體在施行“仁”的過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間,任何一種學說都可以從孔子的論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論根據。
具體說來,我們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把握孔子的“仁”:
一、對待“仁”的態度。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願望,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如果這樣做了,那麼就會得到“仁”。達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於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只有主體自己的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
表明孔子認為“為仁”是某種自覺的內在情感行為,任何人是無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態度端正,就可以實現“仁”的要求。孔子強調在內心的價值觀念上首先要明確對“仁” 的態度,孔子這種在內心深處對“仁”的價值追求的思想,被後來的孟子引伸為“四端說”理論。孔子對“仁”的思想的重視,表明“仁”的思想和學說是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價值核心。
二、“仁”的價值內涵。從《論語》中孔子論“仁”來看,其價值內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門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係的學問,是一門關注人的自身發展的學問。
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達到理想人格的問題, “仁”精神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已立立人,已達達人”,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從理論源頭上考察,孔子的“愛人”觀點來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
“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在孔子“仁”的價值內涵中,由“愛人”所推匯出的一系列內容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思想家的地位。不僅如此,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永恆價值。
三、“仁”的表現方式。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泛愛眾而親仁。”這首先是自我認知上的一種昇華,是自我精神狀況的內在反映。
“仁”作為價值主體內在精神狀態的反映,是實現理想人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只有內心以“仁”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的思想,是達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條件。孔子“仁”的表現方式還體現在時時處處以人為主,以人為研究和關注的物件,一切圍繞“人”的思想行為的發展狀況為主要內容。
在孔子看來,一個本質上有問題、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達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實踐價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徵,他把關注的焦點投向社會,投向現實,時刻關注現實生活中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孔子關於“仁”的學說不是純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論體系,更多的是結合具體行為方式告訴人們應該怎麼做,這不是哲學意義上的實踐理性的體現,而是對一般民眾人格昇華 、人性解放的終極關懷。
孔子還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準則的事 ,必要的時候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就這一事業。以至於“殺身成仁”成為後世一些知識分子報國捐軀的行為準則,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則的指引下奮不顧身地為國家、為民族事業而奮鬥終生。
孔子思想體系中“仁”這一重要概念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有內在的如何達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實現“仁”的方式方法;小到個人理 想人格的培養,大到治理國家的理想社會行為,是一個具有深刻內涵,包括個體及群體生活在內的思想和行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養體系。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適用性,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為後來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內聖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論參考,其中的某些行為甚至完全被後人所吸取,成為儒家人學思想中永恆的“不滅之火”。
2樓:匿名使用者
仁者愛人,孔子的仁指的是愛,大愛,愛世界,帶是有親疏遠近之分。
孔子認為的仁的含義是什麼啊
3樓:墨海愚者
孔子認為的仁實質上是一種主張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價值,關心每個人的現實權益的崇高人文主義精神。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但在孔子的論述中並沒有給出“仁”的確切含義。
孔子是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4樓:阿離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內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5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並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在回答子張問仁時還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仁的表現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以仁為本體。
表現在具體的行為上是: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對朋友為信對國家為忠對人則有愛心。
6樓:奶思呀呀
含義:“仁”定義為“愛人”,(一個可以稱之為仁的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得穩,才能能夠去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騰達,有足夠的實力,才能夠更好地賙濟眾人,方能博施濟眾。
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能夠處處實行五種品德(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的人就是仁人了。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孔子首先把仁作為儒家最高道德規範,提出以仁為核心的一套學說。仁的內容包涵甚廣,核心是愛人。
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人們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儒家把仁的學說施之於政治,形成仁政說,這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7樓:譚銀光
(1)孔子提出“仁”,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提倡廣泛地理解和體貼他人,以此調整人際關係,穩定社會秩序。
具體來說,孔子強調的“仁”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最高準則。
“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是孔子給“仁”下的兩個最重要的定義。主張以愛人之心和諧社會人際關係。
(2)評價:①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有進步性;②仁即愛人,體現了一種人道主義的精神、和諧的人際關係;③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
8樓:清花夢桃
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9樓:天彳亍健
“仁”在《論語》中出現200多次,最能體現仁的含義的是“仁者愛人”。
10樓:娣荷
仁,禮 ,這是他的思想核心
孔子說什麼是“仁”
11樓:喵喵喵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內容。
孔子以“愛人”釋“仁”,有愛就有好惡,他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只有仁人才有正確的價值判斷,包括好惡取向,仁充當了道德判斷的標準。
“苟志於仁矣,無惡也。”立志於仁德,就不會為非作歹。他又說: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離開仁,何以談得上成就其名,因此君子時刻以仁為行為準則,任何時間及場合都堅持不懈。
而“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不仁之人不可能長處困境,也不可能長處樂境。
仁者本身具備仁而安於仁,知者因行仁有好處而行之,有智慧的人同樣以仁為行為準則。
孔子也知道做到愛憎分明是不容易的。他說:“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
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這裡以仁為標準區分兩種人:愛好仁的人與厭惡不仁的人,前者是仁,後者雖然對不仁厭惡,但是否達到仁,孔子並未明說。對於這兩者,他本人都沒有見過。
在他看來,愛好仁的人再好不過了,厭惡不仁的人實行仁德時不受不仁德的人影響。
如果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實行仁德上,力量一定充足,只是是否能做到這一點,他對此持懷疑態度。也可以說,行仁德或反對不仁是件困難的事,因此他強調作為行仁的主體,人自我要付出努力。
擴充套件資料
以仁改造禮:
孔子也講禮,如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顏淵問仁,孔子說: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仁與禮互釋,但兩者有所偏重,禮屬於外在儀式,仁屬於內心,更為根本,反映時代特色。
我們應該從社會變遷與學術思想轉型來理解以仁改造禮。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學術界常以“禮崩樂壞”來形容當時的社會,指周代原有的封建規章制度和文化秩序開始瓦解,開啟了從分封制向郡縣制、貴族社會向平民社會、王官之學向百家之學的轉變。
在這一社會變動之際,亟需聖人出來改進,時勢造英雄,孔子應運而生,擔當起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歷史重任。他清楚地認識到維護舊的禮已經不可能,必須適應這種新變化,那就是系統闡發仁的價值。
相對而言,禮屬於周代的舊物,代表著等級,而仁則是春秋以來的開新,代表著平等,禮崩樂壞之後才有仁。他也意識到社會及道德的發展不能出現斷裂,因此並沒有完全否定禮,而是以仁改造禮,賦予禮新意蘊,期以仁與禮互動而達到維護世道人心的作用。
孔子講的為仁由己、推己及人反映了仁的兩大特點:自覺與平等,這才是孔子以“愛人”釋“仁”的精義所在。
關於孔子「仁」的作文,孔子眼中的仁作文
二千五百年前,來自泰山山脈的北風吹動著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但風中這位魯國的國公依舊一絲不苟,這種莊嚴在風動的夕陽中與相鄰的泰山輝映在一起,多少個斗轉星移後迎送著乙個個朝陽。他就是萬世師表,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每一位偉人的誕生,都伴隨著天將降大任前的磨礪與洗禮。孔子的一生無疑是一次人世間的...
孔子的“為仁由己”怎麼解釋,孔子說什麼是“仁”
文化永生 為仁由己 的意思是 實行仁德要靠自己。出處 論語 顏淵篇 原文 顏淵問仁,子曰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 請問其目。子曰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 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譯文 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 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
孔子說的什麼是“仁什麼是“禮”,孔子的仁義說和禮樂說分別指的是什麼?
孔子把 仁 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 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 仁 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 弟 悌 忠 恕 禮 知 勇 恭 寬 信 敏 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 仁 的實現而獻身,即 殺身以成仁 的觀點,對後世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