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學科會社義主
下面給的是我的版本的譯文,意思都差不多,都參考一下吧:
虞詡字公升卿,陳國武平人。祖父虞經,任郡縣獄吏,執法公允,盡可能做到寬恕,每到冬月呈上狀表,便常常流淚不止。他曾經聲稱:
「東海於公高建里門,而其子定國最終官至丞相。我斷案六十年了,即使不如於公,也差不了很多吧!我的子孫為什麼就不能任九卿呢?
」所以給虞翔起的字為公升卿。
虞詡十二歲時,便能通曉《尚書》。他早年喪父,孝養祖母。縣里推選他為順孫,國相覺得他很奇特,想讓他擔任吏。
虞詡推辭說:「祖母已經九十歲了,只能靠虞謝供養了。」國相便不再任命他。
後來祖母去世,他服喪之後,受太尉李修徵召,被拜為郎中。
永初四年,羌胡反叛作亂,攻破並、涼,大將軍鄧騭以耗費軍費,事又不相關,想要放棄涼州,全力保衛北部邊疆,於是召集公卿商議。鄧騭說:「比如衣服破了,損壞一件用來縫補,這樣還會有完好的。
如果不這樣,將沒有乙個完好的。」商議的人都表示贊同。虞詡聽說後,便遊說李修說:
「我私下聽說公卿定策認為應放棄涼州,我仔細考慮,卻不見得有什麼好處。先帝開拓疆宇,辛勤勞苦而後安定,而今擔心小小的耗費,便全都放棄。涼州被放棄後,便要以三輔作為邊塞;三輔成為邊塞,那麼園陵便很靠近境外了。
這是非常不應該的。諺語道:『關西出將,關東出相。
』**他們操練士兵英勇雄壯,的確超過別的州。現在羌胡之所以不敢侵入三輔,作為它的心腹大患的,是因有涼州在後的緣故。那些當地之人之所以手持**,毫無反顧之心的原因,是因臣屬於漢的緣故。
如果放棄城池,遷走百姓,安定後又重新遷徙,必定會產生異心。假如讓豪壯英勇之士相聚,像席捲一般殺向東去,即使使賁、育為兵卒,太公做將帥,恐怕也抵擋不住。議論者比喻說像補衣一樣有完整的存在,虞謝以為恐怕會像疽那樣逐漸無限制地擴散開來。
放棄不是好主意。」李修說:「我沒有想到這些。
沒有你這番話,幾乎壞了國家大事。但是有什麼好辦法呢?」虞詡說:
「如今涼地動盪,人心不安,我擔心會發生意外的變故。應該命令四府九卿,各自徵召本州數人,那些太守縣令的子弟都授予散官之職,表面上加以鼓勵,獎賞他們的功勞,內部則加以控制,防止他們搞詭計。」李修贊同他的意見,重新召集四府商議,大家都同意虞詡的建議。
於是徵召西州豪傑為掾屬,拜牧守長吏子弟為郎,以此來安撫他們。
鄧騭兄弟因虞翔不同意他的意見,由此憤憤不平,想用吏法中傷虞詡。後來朝歌賊寧季等數千人攻殺長吏,連年屯聚,州郡禁止不住,於是便任命虞詡為朝歌長。他的朋友都來憐憫虞詡說:
「得任朝歌是多麼倒霉!」虞詡笑著說:「不求容易的志向,不迴避困難的事,這是做臣子的職責。
不遇到盤根錯節的難題,用什麼來分辨利器呢?」他才到任,便拜訪河內太守馬稜。馬稜勉勵他說:
「君是個儒者,應在廟堂出謀劃策,怎麼反而在朝歌呢?」虞詡說:「才被任命時,士大夫都來慰問勉勵。
以虞詡自我揣測,知道自己不會有什麼作為。朝歌,是在韓、魏郊外,背靠太行山,前臨黃河,距敖倉百里,有一萬多青、冀流亡之人。賊兵不懂得開倉召集民眾,搶劫武庫,據守城皋,斬斷天下右臂,這是不值得擔憂的。
如今他們人多士氣盛,很難與他們正面交鋒。兵不厭詐,希望能先給予寬鬆政策,不要讓他們受到限制而已。」到任後,設立三科用來招募壯士,自掾史以下各自推舉自己所了解的人,那些強搶劫掠的作為第一等,傷人偷盜的排在第二,服喪而不從事家業的排在最後。
招來一百多人,虞翔為他們設宴,全部赦免了他們的罪,命他們潛入賊中,誘騙他們去搶劫,然後埋伏士兵等待他們,由此殺死賊兵數百人。又暗中派貧困之人中會做衣的,讓他們製作賊兵那樣的衣服,把彩線縫在衣邊作為記號,賊一在集市中出現,吏便把他們捉住。賊因此害怕並散去,於是大家都稱讚虞詡的神明。
被遷為懷令。
後羌入侵武都,鄧太后因虞詡有將帥之才,公升遷他為武都太守,在嘉德殿把他引見給皇帝,皇帝對他厚加賞賜。羌於是率領敷千人,將虞詡攔在陳倉、崤谷,虞謝便停軍不前,宣稱要上書請兵,並差不多快要到了。羌聽說此事,便分兵到旁縣強搶,虞謝因他們兵力分散,便日夜兼程趕路,前行了一百多里。
虞詡命吏士各作兩灶,每天增加一倍,羌因此不敢緊逼。有人間他說:「孫臏減灶而君增加。
兵法上說一日行軍不超過三十里,以防不測,而今每天將近二百里。為什麼呢?」虞詡說:
「羌人多,我兵少。慢走則容易被追上,快走他們就摸不清了。敵見我們的灶一天比一天增多,肯定會認為郡兵來接了。
人多加上走得快,他們就不敢追我們了。孫臏顯示力量弱,我如今顯示強,是因為情況不同的原因。」
到郡之後,兵不滿三千,而羌一萬多人,圍攻赤亭數十日。虞翔於是命令軍中,不要發射強弩,而只是發射小弩。羌認為矢力量減弱,射不到,於是合兵急攻。
虞謝於是命二十個強弩同射一人,於是百發百中,羌大驚,立即後退。虞詡於是乘機出城出擊,殺傷很多。第二天將全部兵馬列隊,命他們從城東門出,從北城門進,並改換衣服,來回出入多次。
羌不知他有多少兵馬,彼此之間十分惶恐。虞翔估計賊兵該撤了,於是暗中派五百多人埋伏在淺水之中,在賊兵逃亡路上等待。賊虜果然奔逃,於是伏兵掩殺過來,大敗賊兵,斬殺俘獲眾多,賊因此潰散,向南進入益州。
虞詡於是觀測地勢,建築營壁一百八十所,招回流亡之人,脤濟貧困之人,郡於是得以安定。
此前運糧道很艱險,車船不通,驢馬負載,送五石而僅到一石。虞詡於是親自率領吏士,沿著川谷行進,從沮到下辯數十里中,燒裂石塊剪除樹木,開闢漕船道,按人付給應付的勞動費用,於是水運通暢順利,每年節省四千多萬。虞詡起初到郡任職時,遣裡僅有一萬戶。
等到他安定聚集荒野之外,招還流落失散之人,二三年間,便增加到四萬多戶。鹽公尺又多又便宜,是從前的十倍。因違法而被免官。
永建元年,虞詡代陳禪任司隸校尉。數月之間,上奏太傅馮石、太尉劉熹、中常侍程璜、陳秉、孟生、李閏等,百官側目而視,都說他非常苛刻。三公**虞謝盛夏拘捕許多無辜者,成為吏民禍患。
虞詡上書自我辯解說:「法禁是世俗之堤防,刑罰是人的銜轡。如今州委任郡,郡委任縣,相互委派,百姓怨恨無窮,朝廷卻以苟且縱容為賢,盡節為愚蠢。
臣所檢舉的,不止一種罪過,二府恐怕被臣所舉奏,於是便加以誣陷。臣將仿效史魚那樣,雖死卻還要用屍體來進諫。」順帝閱讀了他的奏章,便由此罷免了司空陶敦之職。
當時中常侍張防專權,常常受人之請並收**賂,虞詡每次都追查他,但每次都沒有回答。虞詡實在按捺不住憤怒的心情,便自我綁縛來到廷尉處,上奏說:「昔日孝安皇帝任用樊豐,於是使得皇室混亂,幾乎使社稷滅亡。
如今張防重又專權,國家的禍患又要重新出現了。臣不能忍受與張防同朝,故而自縛上訴,不要讓臣有楊震那樣的結果。」書上奏之後,張防向皇帝哭訴,虞詡因此受罰任左校。
張防一定要加害於他,二天之中,被傳訊四次。獄吏勸虞翊自殺,虞詡說:「寧願被殺以顯示遠近。
」宦者孫程、張賢等人知道虞詡是因忠心而獲罪,於是先後上奏乞求召見。孫程說:「陛下起初與臣等人造事之時,常恨奸臣,知道他們會傾覆國家。
現在即位了卻重蹈覆轍,那麼憑什麼要去非難先帝呢?司隸校尉虞詡為陛下盡忠,反而卻被拘禁起來;常侍張防罪證確鑿,反而陷害忠良之士。現在客星守在羽林,占卜顯示宮中有奸臣。
應該立刻收捕張防並送入獄中,以防上天發生變異。下詔放出虞翊,歸還他的印綬。」當時張防站在皇帝背後,孫程於是呵斥張防說:
「奸臣張防,為什麼不下殿去!」張防不得已,快步走向東廂。孫程說:
「陛下趕快收捕張防,不要讓他找阿母來求情。」皇帝問各位尚書,尚書賈朗平素與張防友好,便證明虞詡有罪。皇帝對此懷疑,對孫程說:
「你先出去,讓我想想。」於是虞翔子虞顗與門生一百多人,高舉幡旗等候中常侍高梵的車子,叩頭流血,訴說冤情。高梵於是入朝證明,張防被判處放逐邊疆,賈朗等六人或被處死或被黜官,虞詡當日被赦免。
孫程又上書陳說虞詡有大功,言語十分激烈。皇帝感悟過來,重又徵拜虞詡為議郎。數日之後,遷公升尚書僕射。
當時長吏、太守聽任百姓受到處罰之人交納贖金,號稱為「義錢」,聲稱是為窮人儲存的,而守令們卻因此聚斂財物。虞詡上疏說:「元年以來,貧窮百姓上告說長吏收取接受錢財百萬以上的,源源不斷,處罰吏人數達幾千萬,而三公、刺史很少有舉奏的。
回想永平、章和年間,州郡把走卒錢借貸給窮人,司空**,州及郡縣都因此被免職處分。如今應遵守先前制度,消除權制。」於是皇帝下詔頒發虞詡的奏章,痛責州郡官長。
以錢贖罪的做法由此終止。
此前寧陽主簿來到朝廷,申訴他的縣令的冤枉,但六七年時間皇帝都不過問。主簿便上書說:「臣為陛下子,陛下為臣父。
臣上奏章上百次,始終不被省閱,臣怎能到北邊單于那裡去申訴呢?」皇帝大怒,把奏章給尚書看,尚書於足以大逆之罪**他。虞詞申辯說:
「主簿所申訴的,也是君父所怨恨的;百次上訴卻不能上達,是有司的過錯。愚蠢之人,不值得多處罰。」皇帝採納了虞詡的建議,只是處以笞刑而已。
虞詡於是對諸尚書說:「小人有怨,不遠千里,斷發刻肌,到朝廷來申訴,卻得不到受理,這是臣子應該做的嗎?諸位與那些汙吏們有什麼親戚關係,與告狀訴冤的人有什麼仇呢?
」聽者都感到慚愧。虞翔又上言道:「尚書之職很顯要,是做官之人的必經之路。
如今有的郡七八人出任,有的州乙個也沒有。應該使之平均,以滿足天下人的願望。」此外還有其他許多奏議,大部分都被採用。
虞詡喜好批評舉奏,毫不寬容,多次因此忤怒權臣貴戚,由此多次被遣返拷問,再三遭受刑罰,然而剛正之性,到老不變。永和初年,遷公升為尚書令,因公事辭官。朝廷思念他的忠心,重又徵召他,正趕上他去世。
臨終前,他對兒子虞恭說:「我以忠正之心事君,自覺於心無愧,所悔恨之事是任朝歌長時殺賊敷百人,其中怎能沒有冤枉的。此後二十多年,家中沒增加一口人,這是得罪了上天呀。
」虞恭很有才能,官做到上黨太守。
後漢書孔融傳全篇翻譯,後漢書 孔融傳原文 譯文
後漢書 孔融傳原文 譯文 後漢書 孔融傳原文 譯文 孔融4歲時與兄長一起吃梨,他拿了小的,母親問為什麼,他說,後漢書 郭伋傳 原文及翻譯。原文 郭伋字細侯,扶風茂陵人也。伋少有志行,哀平間闢大司空府,三遷為漁陽都尉。王莽時為上谷大尹,遷幷州牧。更始新立,三輔連被兵寇,百姓震駭,強宗右姓各擁眾保營,莫...
翻譯《後漢書 馬援》,《後漢書 馬援傳》的翻譯
後漢書馬援傳 馬援字文淵,是扶風茂陵人。十二歲的時候就成了孤兒。年齡很小的時候就有大志,和他同輩的兄弟都覺得 小小年紀就有很大的志向 驚奇。後來到隴漢地區遊學 古代通過去外地尋訪師友增長本事 常對朋友們說 大丈夫立志,志向受到 困頓反而更加堅持,年齡越大越有壯志雄心。起初 早先,指馬援從軍生涯的早期...
後漢書 馮異傳,急需《後漢書 馮異傳》的翻譯?!
解說 東漢劉秀即位為光武帝後,派大將馮異率軍西征,敉平赤眉軍。赤眉佯敗,在回溪之地大破馮軍。馮異敗回營寨後,重召散兵,復使人混入赤眉,然後內外夾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後,漢光武帝劉秀下詔獎之,謂馮異初雖在回溪失利,但終能在澠池獲勝。可謂在此先有所失,後在彼終有所得,當 行賞,以表戰功。釋義 東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