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孟子的“親親,仁也”

時間 2021-09-11 22:28:04

1樓:夙眔巳

是: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出自《中庸》孔子所言。

【原文】

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中庸》

孔子說:“仁愛就是人,將愛父母親放在第一位。”

側重談“仁”的外延。

“仁者人也”,意思是人所具有的各種美德屬於仁,換一句話說,仁所涵蓋的美德是仁的外延。反過來說,“人者仁也”,“仁”又是屬於“人”的範疇。“仁”與“人”,如影隨形,互相依存,“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道即仁道,“人”必須有“仁”,“人”若無“仁”,則不成其為人。

道不遠人,道不離人,“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人而不仁”是從反面界定“仁”這個概念的外延。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親親為大”是儒學“愛人”與其他學派“愛人”的一個重要區別,如墨子“兼相親,交相愛”;聖經的“博愛”;佛教的“愛眾生”。其它學派均是愛無等差,儒學的愛有等差,先是愛父母,“親親為大”,次是愛兄弟,“友于兄弟”,其次是愛朋友,又其次是“泛愛眾”。

第一個“親”,為動詞,親近、親愛,

第二個“親”:名詞,父母

2樓:紫月幽絮

【翻譯】:愛父母就是仁。

【原句】: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原句翻譯】:孟子說:“人不經學習就具備的,是良能;不經思考就知道的,那是良知。

年幼的孩子,沒有不知道要愛他們父母的;長大後,沒有不知道要敬重他們兄長的。愛父母就是仁,敬兄長就是義。這沒有別的原因,因這兩種人的本效能通行天下。”

談談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3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

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為基礎,採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吃穿自給自足。

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恆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於天下。

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於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4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仁政是一種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從孔子的“仁學”繼承發展而來。是孟子學說中的“仁政”、“民本”思想、“性善論”等政治理想之一。

"仁政"這種儒家思想在它誕生之後的很多個朝代中都作為統治者的思想。這種思想主要宣揚“民貴君輕”,“人性本善”理論。

在當代的哲學研究中,這種思想還是具有先進性,時代性。

5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思想還是非常先進的,只有統治者對百姓行仁政,社會才能長治久安。過多對百姓剝削,不利於社會穩定。

6樓:匿名使用者

君舟民水是他思想的概括,他奉行“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的思想,他的思想是對儒家思想的繼承並在此基礎上加以發展,從而演化為孟子仁政思想。他的思想超越了時代的侷限,對今天仍有深遠的影響

孔子的“仁”與孟子的“仁”有何不同

霅霅前溪白 1 孔子的仁是仁者愛人,是儒家思想關於人與人之間,人與世界之間的總的原則。孔子的仁更多地是一種人倫思想。2 而孟子的仁,則是在孔子的仁者愛人思想的基礎上,從人倫思想發展到政治哲學。就是在仁者愛人的基礎上,要求君主要能從愛人出發,推恩於人,實施仁政,從而能實現王道理想,用孟子的話說,就是仁...

孟子曰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花落丿左左 孟子說 三代所以得天下,是由於仁 他們所以失天下,是由於不仁。國家衰敗 興盛 生存 滅亡的原因,也是這樣。天子不仁,不能保住天下 諸侯不仁,不能保住國家 卿大夫不仁,不能保住宗廟 士人和百姓不仁,不能保住自身。如果害怕死亡,卻又樂意幹不仁的事,這就像害怕喝醉卻硬要多喝酒一樣。 零凌 孟子...

如何理解孔子這句話,如何理解孔子 吾與點也 這句話

道 這個字在 論語 中大約出現了一百次。對於孔子思想的詮釋來說,道 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並且,正如我們應當直接可以看到的,對於 道 這個字的哲學分析,支援著我們對於孔子宇宙論的獨特詮釋。道 這個字由兩部分構成,乙個是 辵 意思是 走過去 通過 另乙個是 首 意思是 頭 首要的 這兩個部分都提供了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