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中國有什麼影響,孔子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時間 2021-09-12 10:53:40

1樓:光喜籍海藍

我國的文明始祖是軒轅黃帝。

孔子的正面影響主要是社會秩序建設,反面影響主要是鄙視科學創造。

2樓:大雲鵬

孔子的儒教思想,是後世士大夫的行為準則,被稱為萬世師表

孔子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3樓: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要求.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後來,他的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

“禮”作為中國宗法分封與**集權農耕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禮”一方面促進了個人道德品質的完善,也促進了家庭倫理關係的協調,形成了中國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愛幼、團結和睦的家庭倫理關係.但同時又形成了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之類的東西.

這種通過修身、齊家而形成的道德修養和家庭倫理,逐漸積澱成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美德.

4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及其再傳**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5樓:匿名使用者

一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維護社會治安穩定

孔子對中國的影響

6樓:愛**米

1、文化上的影響

孔子編修《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部經典著作把上古文化和文明傳承下來。在中國傳統“儒、釋、道”文化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華文化的主線。孔子是中華上古文化的傳承人以及2000多年儒家文化的奠基人。

2、觀念上的影響

在歷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開始“制禮作樂”,“明德慎罰”,轉向注重“禮樂文明”。這是中華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飛躍。孔子不言所謂有意志有靈驗的“天命”和“鬼神”,而對西周的禮樂文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孔子是引導中國從“有神論”向“無神論”觀念轉變的第一人。

3、文學上的影響

4、哲學上的影響

《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佔之書。孔子使《易》這部筮佔之書成為大道之源,成為中國哲學之源。孔子作的《易傳》由《易》的“筮佔”功能轉變到《易》的“德義”層面上來,其中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等觀念已成為人類“求變向上”的思想基礎和中國哲學的寶貴財富。

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轉向哲學,引發易學革命的第一人。

5、史學上的影響

孔子編撰的《春秋》是記載上起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魯國曆史的第一部史書。這部《春秋》僅僅一萬餘字卻記載了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可謂言簡意豐。《春秋》為我國兩千多年史學的發展和創立奠定了基礎,應該說中國史學之父是孔子而不是司馬遷。

孔子開修史之先河,是為我國史學奠基的第一人。

6、教育上的影響

在歷史上,孔子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私人學校,在設壇辦學、教書育人方面聞名遐邇。

孔子辦學是政治家辦學。他所選編設定的六種教材——《詩》《書》《禮》《樂》《易》《春秋》是為培養多方面人才服務的。孔子注重“文、行、忠、信”的教育,把**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進行教學,取得了新的成就。

更為可貴的是,孔子辦學主張“有教無類”,實行全民教育。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孔子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一套完整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論。

7、體育上的影響

孔子一向重視體育鍛煉。“射”和“御”是孔子開設的六門課程中的兩門必修課。“射”是射箭,“御”是駕車。

作為先生的孔子很重視射箭,他本人的技藝也很高。為了強健身體,孔子不但重視體育,而且注重營養衛生。同體育鍛煉相統一,孔子注重養生之道,為後世逐漸形成的養生學鋪設了道路。

8、政治上的影響

儘管孔子的政治生涯比較短暫,但是政績卓著。孔子倡導道德政治。孔子始終把人際的友善、家庭的和美、鄰里的和睦、社會的和諧、人民的福祉、國家的太平擺在重要位置。

他提出了“仁者愛人”的政治主張。

孔子所說的德治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法治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孔子在教化世人、穩定社會、安邦治國方面為後人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7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改《春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及其再傳**編撰而成。

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進學堂第一個拜的就是孔子。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

2023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會議結束後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2023年前,去孔子那裡汲取智慧。”

8樓:張漫

中國人講究適度 對行為高調的人就會嗤之以鼻 性行為保守 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思想牢固 對婦女態度的不平等 佩玉者即為君子 金銀加身者就是低俗之人 等等 都是受到孔子形象的影響

9樓:匿名使用者

統一思想,教授三綱五常

10樓:馮吉的哥哥

一個民族的老師,建立了中國最早的社會倫理體系。可以說是歷史上對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人物。

11樓:匿名使用者

有教無類 教育思想

12樓:匿名使用者

屈平(約前340-約前278)字原,通常稱為屈原;羋姓屈氏。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1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倫理人常!!!!

孔子對中國社會發展有何影響

14樓:科學普及交流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要求.

“禮”的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孔子追求的“禮”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孔子還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就是校正等級秩序,達到貴賤有序.這體現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們現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講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長久影響中國社會的倫理思想體系聯絡起來,那怎麼能讓它有個根基呢?“尊重他人”(“愛他人”)這樣的道德觀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學”相聯絡的.如果我們拋棄了孔子的“仁學”理論,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於人”,提倡什麼“與人奮鬥其樂無窮”,那麼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嗎?

你能真正地愛護別人嗎?所以任何對人們的社會規範的具體要求它都必須有—套倫理學理論作支撐,而這套倫理學理論又是內傳統積累而成的.

《論語.學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愛人”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從愛自己的親人出發,是愛人的基礎,但是“為仁”不是僅止在“親親”上,而必須“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作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得把“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作為“為仁”的準則.

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廣到整個社會,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克已復禮曰仁,—日克已復禮,大下歸仁.為仁由已,而由人乎!

”我認為,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常有誤.(我自已過去的解釋也不正確.)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往往把“克己”與“復禮”解釋為平列的兩個相對的方面,我認為這不合孔子的思想.

所謂“克己復禮”是說,在“克己”基礎上的“復禮”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內在品質,“克己”是要靠人對自身內在品質(即“愛人”的品德)的自覺:“禮”是人的行為的外在的禮儀規範,它的作用是為了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禮之用,和為貴”.要人們遵守禮儀規範必須是自覺的才有意義,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說: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對“仁”和“禮”的關係,孔子有非常明確的說法:“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禮雲禮雲,玉帛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乎哉!

”因此,我們可以說,孔子認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內在自覺性.有了“求仁”的內在自覺性,“我欲仁,斯仁至矣”,並實踐於日用倫常之中,這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了.“極高明”要求我們尋求倫理體系中的終極理念,“道中庸”要求我們把它實踐於平常生活之中,而“道中庸”和“極高明”是分不開的.

哪怕是尋求最低限度的倫理觀念的“認同”,也是和某種倫理體系的終極理念有著密切的聯絡的.如果說,孔子的“仁學”充分討論了“仁”和“人”(人道)的關係,還沒有來得及去充分討論“仁”與“天”(天道)的關係,那麼孟子在後一方面發揮了孔子的思想,如他說:“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矣.

”人心本仁,與“天心”本是相通的.對此朱烹說得更明白,他說:“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乎天地之心以為心者也,故語心之德雖其總攝貫通無所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己矣.”

此則從“天心”本“仁”,而說“人心”也不能不“仁”,“人心”與“天心”實是相貫通的,因此儒家的倫理學說實是建立在一道德形上學之上,故《中庸》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儒家這一“天人合一”思想無疑有其特殊的倫理意義,而貢獻於人類社會.

但是,如果我們把曾經支援中國兩千多年有關作人的道理的“仁學”(“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作為反動思想批判掉了,那麼我們的社會如何不混亂,如何還能不發生“精神危機”呢?從這裡看,對待傳統的倫理思想,我們只能繼承它、發展它,使之適合現今社會生活之要求,決不能拋棄它,而另外建立與之對立的“鬥爭哲學”.當然,在我們繼承“傳統”的同時,不僅應使“傳統”得到發展與更新,要“日日新,又日新”(這也是中國的傳統),而且還應充分吸收一切適應我們社會發展要求的其他民族的倫理美德.

孔子思想對中國文化產生的影響,孔子對中國的影響

孤月星晨 孔子提出了 中庸 的概念,還有 過猶不及 的 後來儒家學者又在這方面大力宣揚,因而人們普遍認為孔子是個穩重平和的思想家。但如果超越這些顯而易見的的主張,全面地研究孔子的思想,就會看到它有相當嚴重的偏激傾向。孔子是個思想家和教育家。本文就從這兩個方面進行 首先分析他的政治和倫理思想。有一次,...

孔子對中國儒家文學的發展有何影響

孔子的思想對我國文學產生了什麼影響 孔子文學上的貢獻。孔子修 詩 正 樂 我國傳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 詩經 是由孔子整理成書的。樂經 失傳。據 史記 孔子世家 記載,古時有詩三千餘篇,孔子刪除其重複的,選取其 可施於禮義 的,形成了三百零五篇的 詩經 文字。孔子還對 詩經 的主旨,作用和若干篇章作了重...

後世對孔子的評價,求完整版,後世名人是怎樣評價孔子的?

墨上王道 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 天縱之聖 天之木鐸 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係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