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捲毛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處提到「長久」,講「久視長生」,講「道乃久,沒身不殆」,講「不失其所者久」,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可以說,長生久視是老子最重要的追求之一。
然而這個長久,是長生不死嗎?並不是。假如長生不死才是符合天地之道,那麼人人生而不死,也就不會再有新生命的生存空間,沒有新生命的誕生,也就喪失了「生」這個最重要的道之屬性,也就與道相悖了。
所以真正的長久,是「死而不亡」。身死,但精神不亡。精神長存,也是不會侵占他人生存空間的。
怎樣才是精神不亡?老子在後文中又指出,「子孫以祭祀不輟」。有子子孫孫在祭祀著你,有萬千百姓在紀念著你,那麼也就做到了「死而不亡」。
如何才能做到子孫不斷絕,百姓銘記在心?不自生。老子列舉了乙個例子:天長,地久。天地是如何做到長久的?因為它孕育了萬物,有萬物生生不息,則有天地不絕永存。
哪怕真有一天,天地毀滅了,只要它孕育的萬物(人)存在,那麼我們仍然記得有天地,我們仍然銘記自己出自於天地,天地仍然存活在我們心中。
而如果,天地專注於自身的生長,不去孕育萬物了,只是用來增加地的厚度,天的高度,專注於成長自己。那麼地再厚,也終有到達極限的那一天;天再高,也終有不能再高的那一天,達到了極致,也就不可長久了。
如同老子所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萬事萬物,都是有極限的,一味成長自身,最終就會碰到那個極限。唯有生之,又生之,子子孫孫更新換代,推陳而出新,生生而不息,這個才是無窮的。
這也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道理。把多餘的,用來哺育那不足的,方能生生不息傳承下去。而如果把那些不足的、弱小的當作養料,用來成長那些多餘的,最終結果就是,斷絕了傳承,自身也不能得到長久。
所以聖人,常常把自身放在最後,而專注於成長其他人;常常把得失置之度外,而專注於成全其他人。
2樓:南溪
有無之辯基礎上的道家老子虛實美學思想,對中國的藝術創作及藝術審美心理有著較為深刻的影響。老子「貴無」思想,一方面闡明虛實相生統一,另一方面又著重對「虛」進行強調,從而影響了中國的藝術審美心理,將中國藝術創作引向了虛實結合,以虛為尚的道路,使中國藝術表現出追求無限、崇尚空靈的特色。不論是「虛實相生」、「虛實結合」還是「以實寫虛」,都可視為具有老子美學蘊意的「虛實論」。
一、老子思想中的「虛實」
雖說「虛實論」具有老子美學意味,但在《老子》全文中卻沒有直接論述「虛實」。(《老子》全文中,除第22章有「虛言」一詞以外,「虛」字僅出現四次。分別位於第3章、第5章、第16章、第53章,含義均為空虛。
「/實」字僅出現兩次,在第3章中指充實,第38章中指樸實。)那麼,我們是如何斷定「虛實論」具有老子美學思想呢?首先得明白一點,「虛實論」從哲學層面轉到藝術層面有乙個內在過程,這種轉化在《老子》中還未明顯形成。
「虛實」屬於美學、文藝概念,而老子乃至莊子,在他們思想起步的地方,根本沒有藝術的意欲,更不曾以某種具體藝術作為他們追求的物件。①但道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道,認為一切事物都應觀照「道」,包括藝術。所以,從屬於藝術範疇的「虛實」也應達到的「道」的境界。
宗白華直接指出「老子說:『有無相生』,『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種宇宙觀表現在藝術上,就要求藝術也必須虛實結合,才能真實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②宗白華進一步指出虛實問題有兩個方面,乙個是「思想家認為客觀現實是個虛實結合的世界,所以反映為藝術,也應該虛實結合,才有生命。」,另乙個方面是「思想家還認為藝術要主觀和客觀相結合,才能創造美的形象。這就是化景物為情思的思想。
」③他說出了「虛實論」,或說「虛實相生」、「虛實結合」、「有虛有實」、「以實出虛」等的哲學本源,也就是從老子的「有無相生」哲學觀念而來。《老子》是部言簡意賅,正言若反,又蘊意豐富的哲學著作。對世界的認識,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④這其中的「一」、「二」、「三」不是指具體地數字,而是講宇宙生成的秩序。老子一再強調,世界的本源是不可名狀的「道」。
「一」等同天地之間的氣,也就是莊子說的「太一」,「二」等同於陰陽二氣,「三」指陰陽二氣相互交融的「和」的氣象,萬物便由陰陽二氣地流動交和狀態而來。從「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⑤看,老子論有、無,屬於宇宙論的概念,且「道」既包含「無」也包含了「有」。天地之間存在的虛空的氣是變動不息的,是「有無相生」⑥的,也是虛實相生的。
因為任何事物沒有了「虛」就缺失了生命力和存在價值,沒有「實」就無法存在於現實世界中。因此,「虛」、「實」能相生相成,主要是由於老子哲學的「有無相生」。《老子》第11章談無用之用,「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其實就為了說明,實體有用在於有空有虛。在美學中,便出現了「虛實結合」等一系列範疇,它們一方面要求真實反映世界,一方面追求物質以上的精神價值。莊子贊同老子「道法自然」和「有無相生」的宇宙觀,而且由於莊子更細緻巧妙地闡釋,無形中把虛實論推至更廣泛的文藝領域。
比如,屬於審美心胸的「心齋」、「坐忘」和「遊」,屬於藝術創造與追求的「庖丁解牛」與「解衣盤礴」都來自莊子對「道」的發揮。《莊子》中有大量關於「虛」、「實」的分析,還提出「虛己」、「虛靜」、「虛室」、「虛無」等觀念,教人達到「至美至樂」的境界。但最值得注意的是莊子通過「象罔得到玄珠」的寓言,用老子「有」「無」「虛」「實」的思想對《繫辭傳》「立象以盡意」的命題作了修正,強調只有有形和無形相結合的形象(「象罔」)才能表達宇宙的真理(「道」)。
⑦莊子的這個思想,不僅結合了老子「有無相生」和周易「立象以盡意」的思想,更加強了「虛實論」對中國藝術意境理論的影響。
二、藝術理論中的「虛實」
「虛實」一詞經過《老子》哲學的豐富闡釋,形成了具有藝術意味的「虛實論」。之後歷代都對「虛實論」的真正形成做出了努力。漢代人把作品中的虛實看做其成功與否的關鍵,指出:
「虛實之分定,而華偽之文滅。」自魏晉南北朝提倡文學超脫後,作品創作中「崇虛」的風氣大盛。隋唐時期,又將「虛實」應用於書法理論,講究字型的疏密和結構。
在詩文方面,注意詩歌創作虛實結合,從有形實象到虛無意象,達到至高的藝術效果。例如,司空圖概括意境的特徵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還提出「雄渾」、「沖淡」、「含蓄」等崇虛的理論(《二十四詩品》)。宋范文從詩歌創作中情與景的關係出發,強調「以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對床夜語》卷二),通過描寫景物表現思想情感。
宋人畫論也主張作畫應「咫尺有萬里之遠」(《宣和畫譜》),亦是虛實論的作用。明清時期,虛實理論被廣泛地運用到各種藝術樣式之中,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美學範疇。在繪畫方面,唐志契提到畫幅大小與虛實運用的關係;董其昌從用筆方面強調虛實互用,疏密相間;笪重光論畫面處理空間方法說;石濤、丁皋等人,強調藝術中的虛實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詩文方面,謝榛認為詩句中的情景,寫景為實,抒情為虛,強調應虛實結合,情景交融;劉熙載以虛實理論分析藝術的審美趣味。
⑧中國古代美學中的虛實理論與意象、意境、黑白、繁約、疏密、顯隱、肥瘦、枯腴、藏露、輕重、開合等範疇關係緊密,它們都在不同的文學與藝術領域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認為,「虛」指審美物件不可捉摸的精神層面,「實」指審美客體的實際形式。「虛」雖無形可見,卻是藝術空間組成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清代惲南田曾說「古人用筆,極塞實處,愈見虛靈。今人布置一角,已見繁縟。虛處實則通體皆靈,愈多則愈不厭。
」他的意思是,繪畫中虛實處理得好,實中有虛,處理得不好,見不到空虛美感。⑨在書畫中的虛實表現有黑處見白,白處顯黑,繁密處求簡約,用筆的輕重,氣勢的藏露,筆法的枯腴肥瘦等。 三、《畫筌》中的「虛實」
中國畫論在清代已趨於成熟,而「虛實」成為書畫立意、布局、筆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畫筌》作者笪重光就山水畫的「虛實相生」意境作了比前人更深的分析。十幅如一幅,胸中丘壑易窮;一圖勝一圖,腕底煙霞無盡。
全域性布於胸中,異態生於指下。氣勢雄遠,方號大家;神韻悠閒,斯稱逸品。寓目不忘,必為名跡;轉瞬若失,盡屬庸裁。
⑩笪重光在講構圖時,除了強調「得勢」的重要性,還從多方面來談如何構圖布局:得勢則隨意經營,一隅皆是,失勢則盡心收拾,滿幅都非。勢之推挽在於幾微,勢之凝聚由乎相度。
從虛實來看:山實,虛之以煙靄;山虛,實之以亭台。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
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從藏露來看:背不可睹,仄其峰勢,恍面陰崖;坳不可窺,鬱其林叢,如藏屋宇。山分兩麓,半寂半喧;崖突垂膺,有現有隱。
笪重光非常重視中國畫的布局,強調構圖巧妙,神韻悠閒。他的繪畫思想用一句「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概括是最適合的。無畫處是畫的虛空處,它能在繪畫實景中生出象外之境。
所以,畫中無「實」,「虛」無法遊走;畫中無「虛」,「實」景無審美妙趣可言了。這就是笪重光所說的,畫需要空間,需要「實境」也需要「神境」。周積寅在《中國畫論輯要》中指出中國畫的構圖須講究立意定景,其中乙個重要的構圖手法便是「虛實」。
它要求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藏露、繁簡、疏密、虛實、參差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並巧妙地處理畫面的空白。
宗白華曾說中國畫「紙上的空白是中國畫真正的畫底」,「這無畫處的空白正是老、莊宇宙觀中的『虛無』」。黃賓虹曾教導王伯敏「章法為位置經營,實則虛之,虛則實,以一當十,以十論取捨。」王伯敏評石濤《羅浮飛雲峰圖》,「沒有虛實對比,畫面上的這片空,就成空無一物」,「對虛實的理解,作為畫家,往往以實為虛,以虛為實。
山水畫家,有時看他著力於畫山,實則他是在畫雲,即以畫山來表現雲。」由此可見,中國畫家在有限的畫面中創作無限的意象空間,離不開對虛實的技法運用和美學思想的理解。
與中國畫相對的西方繪畫,是否也講究虛實呢?答案是肯定的。不過,我認為西方繪畫中的「虛實」主要在於體現畫面空間的立體感、結構感、體積感以及明暗對比的光影,缺少對美學思想的直接關照。
西方藝術重視模仿自然,認為藝術越逼真越能接近真和美。因此,在繪畫表現中追求一種視覺的真實瞬間,運用光影、虛實、幾何透視畫法給人們造成一種符合實際經驗的空間幻景。「虛實」就是在這種透視畫法中十分重要的表現手法之一。
這與中國畫中的虛實有著本質區別。宗白華甚至認為,「有人欲融合中、西畫法於一張畫面的,結果無不失敗,因為沒有注意這宇宙立場的不同。」
四、結語
當代研究「虛實論」較多在於分析其藝術理論價值,而考察「虛實論」的哲學、美學思想較少。「虛實論」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中逐漸成熟的,它之所以如此具有生命力,我認為根本原因在於它以道家老子宇宙生成論為基礎。雖然《老子》沒有直接關於藝術的論述評價,但它「有無相生」的思想中實則蘊含了「虛實結合」的藝術內涵。
老子之後,在中國藝術理論歷史中關於「虛實」的討論、應用一直沒有間斷,只是側重點和理解不一樣。隨著山水畫、水墨畫地位的提高,「虛實論」作為重要的藝術創作原則和審美需求,得到中國畫家、理論家前所未有的重視。
這首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請結合具體詩句簡要分析
尤經譚雅豔 4分 前兩聯虛寫客至,後兩聯實寫待客。示例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上句說,長滿花草的庭院小路,還沒有因為迎客打掃過 下句說,一向緊閉的家門,今天才第一次為客人開啟。寂寞之中,佳客臨門,一向閒適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這兩句虛寫客至。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作者專拈出最...
舉例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在詩詞中的表達效果
水精靈王溫婷 中國古代詩歌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 虛 和 實 是中國傳統繪畫的技法之一。實 指客觀地反映繪畫物件,虛 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國古代詩歌中 虛 和 實 結合的表現手法運用比較多。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虛 是指知覺中看不見 摸不著的虛幻世界和夢境等。一般情況下,虛 包括三種型別...
觀滄海是如何運用虛實結合描繪景色的有什麼好處
鄭浪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則是虛寫,作者運用想象,寫出了自己的壯志情懷。前面的描寫,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 在豐富的聯想中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 開闊的胸襟 巨集大的抱負,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詩中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