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三個月之內吃肉不覺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於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它事情。也借用來形容幾個月不吃肉。
2樓:
子曰:聞韶音,三月不知肉味。
是指韶樂的美妙動聽,讓人三個月不吃肉也不會想。古代能吃到肉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孔子比喻韶樂的動聽,讓人三個月不想吃肉。說明對此樂的一種喜愛程度,現代人引深為對很多人與事的喜愛程度。
3樓:
是孔老夫聽他們那會兒的流行**,聽得入迷了,神魂顛倒,口裡嚼著肉,可什麼滋味呢,一點都不知道。連續三個月,都這麼樣。
4樓:
孔子聽韶樂,喜愛之極,說:「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一句誇張的話。
肉對孔子那個時代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孔子收學費,收的就是肉乾(束脩)。但他聽了美妙無比的韶樂之後,整個身體,很長一段時間都被韶樂所帶來的愉悅和回味所佔據縈繞,他可能會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聯翩;也可能就是發呆,什麼想不起來,但身心是舒坦的、寧靜的、甜美的,感到極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
」——孔夫子,真赤子之心也!
5樓:手機使用者
是說聽到了好聽的**讓人三個月不吃肉都不會想
6樓:
不是聽吧?是學,同志們,看看《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裡面說的是孔子學
7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比喻的手法,出自《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原形容**美,現在形容美好的事物。
8樓:
是說一樣東西很好,相比之下吃肉都不覺得有好味道了。
好像記得是這樣,如有錯誤,專家們不要取笑哦。
9樓:魚兒不應該
不是 , 因為歌聲太美妙了,回味無窮 以至三個月都沉浸在歌聲裡不知別的事了
10樓:匿名使用者
怎麼可能會是三個月沒有吃肉呢
三月不知肉味,是指三個月沒有吃肉嗎?
11樓:骨
三月不知肉味是指好久沒有去做一件事情了,並不是實質的指沒有吃肉。
12樓:蔣n冬
你理解錯了 不是三個月不吃肉 是吃了三個月的肉都沒在意肉的美味
論語·述而》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孔子在齊國聽《韶》樂,三個月吃肉都不知道肉的美味,並說:
「想不到創作的**競達到這麼高的水平。」《韶》樂,相傳是古代歌頌虞舜的一種樂舞。孔子認為,《韶》樂是「盡美矣,又盡善也」,盡善盡美。
相傳歌頌周武王的樂舞為《武》樂。孔子認為,《武》樂是「盡美矣,未盡善也」,盡美不盡善。美指形式美,善指內容善。
《韶》樂形式美、內容善,因此孔子聽它入了迷,都忘了肉的味道。聽**是精神享受,吃肉是物質享受,孔子聽**而忘了肉味,
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
13樓:筱鴨電影
春秋時期大夫萇弘在家接待孔子。孔子精通詩、書、禮、易,也頗為擅長**,但還沒達到精通的程度。
他聽說周天子的大夫萇弘,知天文,識氣象,通曆法,尤其精通音律,於是藉著代表魯君朝覲天子之機,專門來萇弘家拜訪。
二人對面席地而坐,孔子雙手抱拳欠身一拱,謙恭地說:「萇大夫博學多才,孔丘孤陋愚頓,須請教者甚多,然不便過多打擾,今天只就一事,請先生指點迷津」。
萇弘略一擺手,笑道:「孔大夫聲名遠播,只是相見恨晚,今既光臨蔽舍,正好向先生求教。若有疑難不決之處,咱們共同研討吧」。
孔子說:「丘,喜愛**,卻半通不通。韶樂和武樂都很高雅,都流行於諸侯國的宮廷之間,二者的區別在**呢」。
萇弘緩緩地說:「據弘愚見,韶樂,乃虞舜太平和諧之樂,曲調優雅巨集盛;武樂,乃武王伐紂一統天下之樂,音韻壯闊豪放。就**形式來看,二者雖風格不同,都是同樣美好的」。
孔子進一步問:「那麼,二者在內容上有什麼差別嗎?」萇弘回答說:「從內容上看,韶樂側重於安泰祥和,禮儀教化;武樂側重於大亂大治,述功正名,這就是二者內容上的根本區別」。
孔子恍然大悟地說:「如此看來,武樂,盡美而不盡善;韶樂則盡善盡美啊!」萇弘稱讚道:「孔大夫的結論也是盡善盡美啊!」孔子再三拜謝,辭行回國去了。
第二年孔子出使齊國,齊國是姜太公開建的,是韶樂和武樂的正統流傳之地。正逢齊王舉行盛大的宗廟祭祀,孔子親臨大典,痛快淋漓地聆聽了三天韶樂和武樂的演奏,進一步印證了萇弘的見解。
而孔子出於儒家禮儀教化的信念,對韶樂情有獨鍾,終日彈琴演唱,如痴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
一連三個月,睡夢中也反覆吟唱;吃飯時也在揣摩韶樂的音韻,以至於連他一貫喜歡的紅燒肉的味道也品嚐不出來了。
擴充套件資料:
「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
《史記·孔子世家》對此事的記載,多了 「學之」兩個字,「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大概司馬遷認為孔子光聽到韶樂就「三月不知肉味」有點不可思議,於是加上「學之」二字。
因為孔子自述其「好學」,並且「發憤忘食」,為了學習韶樂的演奏,三月不知肉味倒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不過這是不是司馬遷臆測,很難斷定。
《史記·孔子世家》還記載了孔子跟師襄子學鼓琴的事: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
「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
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闢席再拜,曰:「師蓋雲文王操也」。
譯文:孔子向師襄子學習彈琴,一連學了十天,也沒增學新曲子。師襄子說:「可以學些新曲了。」孔子說:「我已經熟習樂曲了,但還沒有熟練地掌握彈琴的技法」。
過了些時候,師襄子又說:「你已熟習彈琴的技法了,可以學些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樂曲的感意蘊,還不可以學新曲。我還沒有體會出作曲者是怎樣的乙個人」。
過了些時候,孔子肅穆沉靜,深思著什麼,接著又心曠神怡,顯出志向遠大的樣子。
說:「我體會出作曲者是個什麼樣的人了,他的膚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乙個統治四方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誰能夠如此呢」。
師襄子恭敬地離開位給孔子拜了兩拜,說:「我老師原來說過,這是《文王操》呀」。
14樓:匿名使用者
三月不知肉味是指在三個月內,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專心一意,全神貫注,別的事都不放在心上。現亦用以形容清貧,謂三個月沒有吃過肉。
周敬王的大夫萇弘正在自家廳堂裡接待客人。說是廳堂,其實很簡陋,四堵土牆頂著乙個寬大的茅草棚,地上鋪滿竹蓆,席上擺放著幾張粗樸的矮腳長方木桌。這位來客不是別人,是魯國大夫孔子。
孔子精通詩、書、禮、易,也頗為擅長**,但還沒達到精通的程度。他聽說周天子的大夫萇弘,知天文,識氣象,通曆法,尤其精通音律,於是藉著代表魯君朝覲天子之機,專門來萇弘家拜訪。
看樣子,寒暄已畢,二人對面席地而坐,各自面前的桌案上放著一杯熱茶,冒著盈盈的水氣。主客都三十五六歲,只是萇弘體貌清峻,幾縷黑鬚垂掛胸前;孔子卻微微發胖,一部茂密的落腮鬍子。談話逐漸轉入正體,孔子雙手抱拳欠身一拱,謙恭地說:
「萇大夫博學多才,孔丘孤陋愚頓,須請教者甚多,然不便過多打擾,今天只就一事,請先生指點迷津。」萇弘略一擺手,笑道:「孔大夫聲名遠播,只是相見恨晚,今既光臨蔽舍,正好向先生求教。
若有疑難不決之處,咱們共同研討吧。」孔子說:「丘,喜愛**,卻半通不通。
韶樂和武樂都很高雅,都流行於諸侯國的宮廷之間,二者的區別在**呢?」萇弘緩緩地說:「據弘愚見,韶樂,乃虞舜太平和諧之樂,曲調優雅巨集盛;武樂,乃武王伐紂一統天下之樂,音韻壯闊豪放。
就**形式來看,二者雖風格不同,都是同樣美好的。」孔子進一步問:「那麼,二者在內容上有什麼差別嗎?
」萇弘回答說:「從內容上看,韶樂側重於安泰祥和,禮儀教化;武樂側重於大亂大治,述功正名,這就是二者內容上的根本區別。」孔子恍然大悟地說:
「如此看來,武樂,盡美而不盡善;韶樂則盡善盡美啊!」萇弘稱讚道:「孔大夫的結論也是盡善盡美啊!
」孔子再三拜謝,辭行回國去了。
第二年孔子出使齊國,齊國是姜太公開建的,是韶樂和武樂的正統流傳之地。正逢齊王舉行盛大的宗廟祭祀,孔子親臨大典,痛快淋漓地聆聽了三天韶樂和武樂的演奏,進一步印證了萇弘的見解。而孔子出於儒家禮儀教化的信念,對韶樂情有獨鍾,終日彈琴演唱,如痴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
一連三個月,睡夢中也反覆吟唱;吃飯時也在揣摩韶樂的音韻,以至於連他一貫喜歡的紅燒肉的味道也品嚐不出來了。
【拼音】sān yuè bù zhī ròu wèi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年輕的孔丘在季府趕車,曾偷偷去季府樂師師襄子那裡去學琴,也能練幾曲。後來師襄子得罪了季武子被趕出季府,在外沿街乞討與賣藝。孔子在街頭遇到落魄的琴師,訴說他當年在齊國聽到《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覺。
【出處】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論語·述而》
【解釋】三個月之內吃肉不覺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於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它事情。也借用來形容幾個月不吃肉。
【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用於生活或比喻句等
【其它使用】
◎ 孔丘聽了一種**而"三月不知肉味",這是較早說明藝術感染力足以使人陶醉的例子。"
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什麼意思
15樓:匿名使用者
前面的理解好像有誤喲。古人有「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之說。所謂「肉」,意思是「徒口歌唱」的意思。
論語: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孔子在齊國聽到演奏的《韶》樂,在孔子的意識裡,覺得絲竹演奏始終不如徒口演唱來得好聽,沒想到聽了《韶》樂的演奏竟然改變了他以前的認識,所以發出感嘆說,「想不到(絲竹演奏的)**的美妙達到了這種境界啊。」,讓他接連好幾個月,聽絲竹之聲都沒有感覺了。不是說他接連幾個月吃肉都不知道味道了。
那也太牽強附會了吧。**跟吃肉有什麼關係呢?你看我們現在舞台上的演唱,報幕人會說,歌唱者某某某,伴奏某某樂團,所以樂器(古代主要就是絲竹)也只是伴奏而已。
伴奏伴奏,只是乙個伴隨,而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歌唱家的「徒口歌唱」,即古人說的「肉」。這樣我們再回過頭去理解孔子的話,就更明白了。
16樓:我是美男子2代
孔子在齊國欣賞韶樂,沉迷於其中,如痴如醉,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以致於發出了 三月不知肉味 的讚嘆。
你知道「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嗎 說一說
故事是發生在當時周朝的首都 洛邑。周敬王的大夫萇弘正在自家廳堂裡接待客人。說是廳堂,其實很簡陋,四堵土牆頂著乙個寬大的茅草棚,地上鋪滿竹蓆,席上擺放著幾張粗樸的矮腳長方木桌。這位來客不是別人,是魯國大夫孔子。孔子精通詩 書 禮 易,也頗為擅長 但還沒達到精通的程度。他聽說周天子的大夫萇弘,知天文,識...
題目是開心的三月的作文大全,快樂的三月三作文
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帶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 聽著這首旋律熟悉的童謠。我知道春天又來了,看著天上自由飛翔的風箏,我童心泛起陣陣漣漪。早上起來,站在櫻桃樹下梳頭髮,抬頭一看,被眼前這一切驚呆了,什麼時候櫻桃樹上已經開滿粉紅色的花,我喜歡在開滿花樹下做事,察 顏 觀色的 這一。朵朵小花的姿態...
佛家的三月三是什麼節,三月三是佛教什麼節日
我想書上說 這一天佛教沒有任何節日。佛教說一切法因緣而起,心淨則國土淨,心穢則國土穢。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惡即獄。一念迷即眾生,一念悟即解脫。也就是說我們人類所處的國土的穢與淨,個人五蘊身心的美與醜 強與弱 賢與愚 以及壽命的長與短 命運的窮與通 得與失等等,這一切都不是先天決定的,都不是由某乙個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