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怎樣理解中庸的?中庸應該怎麼去理解?

時間 2023-03-23 03:45:05

1樓:天戴其蒼

中庸作為儒家思想中的乙個重要範疇,是儒家學說和中華文化的核心。胡適認為,「中庸的哲學,可說是一般中國人的宗教」。

中庸範疇的基本內涵。

1.關於中庸的詞義。

中庸研究者多認為,中庸的「中」,即中正、適當、合宜、正確,系與偏頗和「兩端」相對而言。中庸的「庸』,有用、常、平常三義。「中」「庸」合稱,即中道之實用、中道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義。

這三層含義相互關聯,構成了中庸一詞的字面意義。

2.關於中庸的內涵。

由於認識角度有異,研究者有不同看法。代表性意見有三:

其一,認為中庸的內涵情況頗為複雜,但集中起來不外尚中、尚和兩方面。

其二,認為中庸概念的核心是「中」,中的原則體現於人的現實行為,就是「用中」,或者「中庸」。

其三,認為「中庸」是「中」與「庸」的辯證統一。

中庸講的是人之根本,強調做人的藝術和做事的方法。如何讓各種各樣的人去掉差異而只取共同,即讓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關鍵要在無我的前提下講究情景真理。例如,用極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對權威觀點的挑戰,既達到了陳述自己觀點的目的,同時又將對人的尊重推向極致,使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易於接受。

何謂「中庸」,你覺得中庸的意義是什麼?

2樓:君君別熬夜

中指不偏不倚,缺啟庸指平常,就是叫人走中正平常之道。我伏散如覺得中庸並不是平庸的意思,是要在生活中行事深淺有度,需要勇掘鬧敢又果斷的行動力,不要走極端的想法。

3樓:小

中庸就是要不爭鄭悶枝不搶,對人有禮貌。老老實實做人,做個善罩者良的人。中庸就喊敏是讓人有乙個平和的心態,一心向善。

4樓:職場軒子

中庸就是學會平衡。我覺得中庸思想教育我們,做事情要不凱正斷平衡慶迅,判斷利與弊,不斷學習、填充自己,為盯差悔自己的未來增加重量。

5樓:我給你寫信

在我的認為,中庸胡數就是要適度態襪,找到最平衡的點,找出最適合的維度。比如乙個人他的時而很強硬、時而又軟弱,這都不是最合適的褲閉首,要找到乙個臨界點,做乙個強硬和軟弱能平衡的人。找到那個最適合的中間維度,便是我理解的中庸。

6樓:國學閒扯之人

「中庸」是一種追求最好的態度和方法,該陵茄堅持時堅持,該放棄時放棄,絕對真誠,絕對認真,絕對不模稜兩可的一種態度。

中庸的意義,是傳授一種最通用最實在最有效的行事方法。如果你只是空想胡襲,從不做事,中庸對你是沒有尺做察意義的。

中庸應該怎麼去理解?

7樓:以教化文

中庸,中正持平,和諧永恆。

中者,正也,和也,中正和諧,恰當適度,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意。

庸者,用也,常也,運用、實行,平常、常道,永恆不易之意。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就是「以中為常」之意,也即把「中和」與「中正」作為常道加以運用。

因此,中是原則,是自然界一種均勢的平衡狀態;庸是實踐,是客觀事物的表現形式;中庸是知與行的統一。中庸,即包容與利用。就是對一切的客觀存在都予以包容並合理的使用。

在具體事件中,無論其性質如何,其中都深含著一定的必然意義,就應予以接受;而在具體的運作中,應當做出恰當的選擇,把握適度,就是說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做出適當的行為。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人的本性,也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遵循的原則。以性情言之,則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則曰中庸。

中者和也,就是和諧。中是一種胸懷,一種境界;不苛求,不厭棄,不厚此,也不薄彼。庸者常也,就是認同,就是接受;是指對待事物能保持一顆平常心,適可而止、合乎自然,不與自然之道相背離,也即「平常心就是道」。

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歸其位,萬事萬物就會欣欣向榮繁育茂盛。所以,中庸是實現天下大同的必由之路。

君子「時中」。宇宙是運動的,萬事萬物都處於運動變化之中。有道德的君子,時時刻刻都要修正自己的心理和行為,應當始終保持「中」的境界,也就是中和平常,中正持平,適度適中,做事合乎中道,有一顆平常心,不急不躁。

君子立身處世,不圖名圖利,不患得患失,胸懷若谷,不急躁冒進;做事情求同存異,公平客觀,順應自然。「時中」,不是時時事事都要求普通人達到中庸,而是對重大事務的處理時,在原則和立場上,能夠信守並運用中庸,那麼這樣的人就是君子。

8樓:匿名使用者

待人、做事,應該力求準確、不偏不倚,絕不過份的意思。

9樓:匿名使用者

凡事不要偏激,不要片面,不要走極端。。。

關於中庸的看法

10樓:匿名使用者

以下純屬個人意見。

中庸一詞本無褒貶之意。

在儒家的經典當中,中庸應該是指一種不極端的態度。

並不是那種不求甚解的中間主義,而是指一種不走極端的治學態度,略帶一點辨證的色彩。

當把中庸作為一種人生態度理解時,我覺得應該也是這樣理解的。不會過分張揚,也不會隱沒無聞,是一種進退自由的處境,是一種收張自如的態度。

11樓:匿名使用者

國學「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乃至《道德》、《莊子》,世人只一味盲從跟風批判。卻不想。

構建了中華千年骨樑的文化又怎會像世人說的那樣淺薄。附《中庸三解》部分前言。《中庸》所提出的「中、和」,正是《大學》中提出的「明德」的明朗化了的精神境界。

所謂「中、和」。就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所謂「庸」,就是「中、和」的用;也就是說,「中、和」是內在的精神境界。「中、和」的精神境界所表現出來的利人民、益萬物的無為之用,就叫做「庸」。

由於這種無為之用極其平凡、平庸,一分錢也不值,故曰「庸」也。「中」是天地間至高無尚的精神境界。正是由於中華民族有著這種精神境界,所以才叫做中國也;「庸」之用,利益萬物、光華無限,故曰「華」也,所以才叫做中華也;中醫、中文、中華人民、中華武術等,皆此「中」也。

中庸,我覺得是「把《中》的道理用於日常」,即「用中於常」,目的是「達於和」。這中庸兩字太難解。「中」在梁先生這裡被解釋為定理,是「本」,「庸」,被解釋為「日常」。

朱熹集注:中,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梁先生的解釋與此相同。即,把「中」用於「日常」,「中」是本,「庸」是「道」。問題是:

朱熹又引用道:「不偏之謂道,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這與上面完全相反了。在此,「中」成了「道」,「庸」成了「不易」之「定理」,「中庸」的上面解釋是「用中於常」,現在似乎應該是「君子之道,應該是不偏不倚於天下之定理(「庸」)

12樓:匿名使用者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舊說《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實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

《中庸》是被宋代學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但最早探索《中庸》的並非儒生,而是卒於宋真宗乾興元年的方外之士——釋智圓。智圓之後,司馬光則是宋儒中論中庸較早的乙個。後來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型本性。實質上用現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這就是難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人性的不善也不惡的本性,從臨界點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惡。

《中庸》哪些句子是關中庸思想的,中庸的主要思想內容是什麼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喜 怒 哀 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君子之道,淡而不厭,...

儒家中庸就是平庸,中庸是很好的作人哲學,但只是美夢

這裡經過了乙個否定之否定過程。最後的中庸的結果與平庸相似,但已有質的不同。就像是現代的航天火箭與過去的煙火相似,但已有質的不同一樣。舉個例子,在很年輕的時候,有些事情不會引起憤怒來,這是因為 少年不知愁滋味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隨著社會閱歷的增加,漸漸會對很多事情看不慣而憤怒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面試官問我,你是怎樣理解市場營銷的?我應該怎樣回答呢?我不會

按自己的想法說啊,既然你去面試的市場營銷,那你應懂一些吧,市場營銷無非就是怎樣把貨賣出去,想點子想法子把商品推銷出去,了解你那一塊的市場情況結合當地情況制定出合理的營銷計畫,所有的計畫都是圍繞著商品銷售轉的,自己理解吧,祝你好運! 所有的營銷,需要知道以下幾點 你有什麼?顧客要什麼?你有的如何賣給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