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阿沾愛教育
出自: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的意思: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經不可挽回,知道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
原文節選: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
問徵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譯文:回家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麼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靈為形體所役使,為什麼如此失意而獨自傷悲?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經不可挽回,知道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
確實走入了迷途大概還不遠,知道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船在水上輕輕飄盪,微風吹拂著衣裳。向行人打聽前面的路,遺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2樓:匿名使用者
東晉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詞》
3樓:匿名使用者
晉田園詩人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是什麼意思,出自**
4樓:假面
直接意思:感悟到已經過去的錯誤再去挽救也是沒有必要了,知道在未來的歲月裡還可以努力地把事情做好,不讓遺憾再次發生。
深層含義:說明不要再為過去懊悔和悲傷,關鍵是抓緊現在,做好事情,不讓悲劇重演。
出自陶淵明《歸去來辭》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鄉路上和到家後的情形,並設想日後的隱居生活,從而表達了作者對當時官場的厭惡和對農村生活的嚮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詩人的一種「樂天知命」的消極思想。
5樓:維鉈命
陶淵明的「歸去來辭」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是什麼意思?
6樓:三人文藝
出自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這是一篇抒情小賦,也是一篇脫離專仕途回。
屬歸田園的宣言。第一段寫辭官歸田的決心。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一種悔悟和慶幸溢於言外,先是自責之詞,後是自寬自恕之詞,真的,走入迷途還不算遠,我覺得今是而昨非,表達了鄙棄官場、嚮往田園的感情。
這兩句的意思是:我終於覺悟到,過去做錯了的事(指出仕為官)已經不能改正(諫,諫止,勸止);同時也意識了,未來的事(指辭官歸隱)還可以挽救(追,挽救,補救)。
7樓:飛沛和妙珍
出自陶潛·歸去來來兮辭源的第一段。歸去來兮!田園將bai蕪,胡不du歸?既自以心為zhi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dao?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第一二句以反問的語氣表示歸田之志的訣絕。「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一種悔悟和慶幸溢於言外。
第一段寫辭官歸田的決心。先是自責之詞,後是自寬自恕之詞。表達了鄙棄官場、嚮往田園的感情。
這兩句的意思是:我明白了,以往的不能挽救;我知道了,靠將來還可以補回。真的,走入迷途還不算遠,我覺得今是而昨非。
8樓:丁梅鄭酉
意思: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經不可挽回,知道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
出自:東晉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
9樓:廣增嶽箕鵑
感悟到已經過去的錯誤再去挽救也是沒有必要了,知道在未來的歲月裡還可以努力地把事情做好,不讓遺憾再次發生。
語出陶淵明《歸去來辭》
10樓:毒是萬禾
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經不可挽回,知道未來的事情還來得及補救(課本原句)
11樓:匿名使用者
(突然)省悟過去不合規讕,(爾後)明白將來(的理想)還可以追求。
12樓:聲聲曼丹
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經不能挽回,知道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
13樓:手機使用者
知道過去的事情做錯了,現在改正還來得及。
14樓:匿名使用者
這兩句的意思是:我終於覺悟到,過去做錯了的事(指出仕為官)已經不能改正;同時也意識了,未來的事(指辭官歸隱)還可以挽救。
諫:諫止,勸止。
追:挽救,補救。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什麼意思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是啥意思
15樓:
意譯:反省過往不接受勸告的錯誤,認識到要在以後的日子裡要改過(?)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是什麼意思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的出處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是什麼意思
愛做作業的學生 意思是 我明悟過去的錯誤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發生的事尚可補救。我確實入了迷途,但不算太遠,已覺悟如今的選擇是正確的,而曾經的行為才是迷途。出處 陶淵明集 東晉 陶淵明 原文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何為明心見性,何為入佛之知見?何為悟佛之知見?!何為即身成佛
1,何為明心見性?釋尊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第一句話即是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 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每個人都有如來的本性,這個本性即是佛性。明心見性,就是看到了自我的本性,這個本性無善無惡 非有非空 不生不滅。您會問了,既然這個本性我們本來就有,為什麼看不到呢?因為業障!...
荀子曰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題目 荀子曰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譯文 荀子說 沒有聽到的不如聽到的,聽到的不如見到的,見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實行,學問到了實行就達到了極點。實行,才能明白事理。道理 1 實踐是認識的唯一 也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不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