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313傾國傾城
【題目】:荀子曰: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譯文】荀子說:沒有聽到的不如聽到的,聽到的不如見到的,見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實行,學問到了實行就達到了極點。實行,才能明白事理。
【道理】:
(1)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也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不聞不若聞知,聞之不若見之」,正是強調了實踐對人的思維對人獲得認識的重要性。
(2)感性具體是認識的起點,但僅僅感性事務的具體,還是不夠的;認識要發展、深化還必須上公升代思維抽象和思維具體。「見之不若知之」說明,認識要在感性具體的基礎上上公升到思維抽象和思維具體。
(3)認識的目的在於指導實踐。「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恰恰說明了這一道理。
(4)真理具有相對性,要不斷在實踐中加以發展和完善。「學至於行而之矣」雖意在強調實踐的重要性,但忽略了真理的相對性,否認了認識需要不斷發展,是錯誤的。
2樓:紅桃處處春色
這句話是荀子說的,你如果想以此挖掘作文體裁,那麼則可以用以下論點:
1、科學實踐觀。理論要與實踐結合才能得到驗證昇華,真正為實踐服務,否則就不能稱之為科學理論。
2、學習方法。就是對於陌生知識要善於吸收,不要拒絕,知識儲備越多越好,現在是乙個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就是力量,所以我們要大量接受知識。
3、從反面論證,對於知識的接受要有甄別,「盡信書不如無書」,不要盲目接受知識,可以選擇寓言的文體。
我能想到這些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3樓:匿名使用者
荀子非常重視實踐的作用,他認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知之明也,因知進行,在一定程度上強調了知對於行的指導作用。
荀子還說:「知明」則「行無過矣」。
道的實踐是學習和認知的必然歸宿,不聞不見之道,不是真正的仁道,它的實行終將以失敗而告終。我們應努力去踐履正道,因為道就在我們身邊,不去努力實踐,仍然達不到目的,再小的事情,不去做永遠也不會成功(《荀子·修身》)。
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明之,行也。」這
4樓:京幻翠
a試題分析:①不符合題意,材料中未涉及間接經驗。②不符合題意,獲得知識的途徑是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
③符合題意,材料中「知之不若行之」可體現。④符合題意,材料中「明之,行也」可體現。因此保留③④,選擇a。
點評:此類試題要求學生掌握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根據書本知識結合材料進行分析的能力。
請問「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是什麼意思
嗯崔達佈 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 的意思是軍中只聽從將軍的命令,不聽從天子的詔令。這句話出自司馬遷的 細柳營 原文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 天子且至 軍門都尉曰 將軍令曰 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
「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是什麼意思?
說的是蕭何和韓信。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來不及把 訊息 報告 給漢王 自己就去追韓信。以聞 以之聞於上,來不及把這件事報告給漢王。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怎麼翻譯 5 蕭何聽說韓信逃離了漢軍,等不及把情報匯報給劉邦,就自己去追韓信了。蕭何聽說韓信已經離開了,不等別人說完,就去追韓信了。翻譯 信數與蕭...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理解成什麼意思
小蚊子很忙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的意思是 許多人 對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出處 春秋戰國時期 孔子的 及其再傳 論語 述而 原文是子曰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白話譯文 孔子說 許多人不去培養品德,不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