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煙蕪嫣香
無衣是詩經中的篇名。名為無衣的有兩篇。其一是《詩·秦風》中的篇名,講述的是秦國人民同仇敵愾」、「無澤」中的「袍澤」,被後人用為異姓結盟兄弟的典故;其二出於《詩·唐風》。
《詩序》說是讚美晉武公的作品。
原文:《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譯:誰說沒有衣裳?和你穿同樣的戰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敵愾!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穿同樣的襯衫。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做準備!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穿同樣的戰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鎧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線!
鑑賞:《秦風·無衣》是《詩經》中最為著名的愛國主義詩篇,是一篇慷慨激昂的請戰書。它是產生於秦地(今陝西中部和甘肅東南部)人民抗擊西戎入侵者的軍中戰歌。
在這種反侵略的戰爭中,秦國人民表現出英勇無畏的尚武精神,也創造了這首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慷慨戰歌。
全詩三章,每章的首二句,都以設為問答的句式、豪邁的語氣,表現出那種奮起從軍、慷慨自助的精神。所謂「無衣」,是說當時軍情緊急,征衣一時難以齊備。但是,這點兒困難算得了什麼,即使是一件戰袍、一件內衣、一件戰裙,也可以與戰友共享。
「同袍」、「同澤」、「同裳」,正生動地表現出大敵當前,戰友們克服困難、團結互助的精神。後人以「袍澤」「袍澤之誼」作為異姓兄弟、結義兄弟的代名詞,典出於此。每章的
三、四句,則寫他們一聽到君王要發兵的命令,便急忙修整**,磨勵兵刃,整裝待發。那「修我戈矛」、「矛戟」、「甲兵」的描述,正反映出他們那種摩拳擦掌、積極奮戰的高昂的戰鬥熱情。而每章的末句那「同仇」、「偕作」、「偕行」等語,則由共同對敵的仇恨,寫到共同奮起、同赴戰場,正表現出一種團結一心、同仇敵愾、誓死保衛疆土的義憤。
全詩感情激盪,氣勢非凡,極像一首戰士進行曲。它激昂高歌,表現出一種慷慨雄壯的愛國主義激情,和一往無前的大無畏精神,確實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愛國主義詩章。
《唐風·無衣》
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譯:難道我無七節之衣?只是不如您的衣,熨貼合身又吉利!
難道我無六節之衣?只是不如您的衣,熨貼好看又溫暖!
鑑賞:此詩與《秦風》中的《無衣》題目及首句皆相同,然而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卻完全兩樣。從字面上看並無深意,但前人往往曲為之說,如《毛詩序》雲:
「《無衣》,美晉武公也。武公始並晉國,其大夫為之請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詩也。」朱熹《詩集傳》雲:
「曲沃桓叔之孫武公伐晉,滅之,盡以其寶器賂周釐王。王以武公為晉君,列於諸侯。此詩蓋述其請命之意」,「釐王果貪其寶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廢,是以誅討不加,而爵命行焉。
」(同上)這一說法今人多表示懷疑,如程俊英《詩經譯註》就認為「恐皆附會」。
從詩意來看,本篇似為覽衣感舊或傷逝之作。詩人可能是乙個民間歌手,他本來有一位心靈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滿溫馨。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從中來。
詩句樸實無華,皆從肺腑中流出:「難道說我沒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揀了一件又一件,沒有一件抵得上你親手縫製的衣裳,那樣舒坦,那樣美觀。
」「難道說我沒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沒有一件抵得上你親手縫製的衣裳,那樣合身,那樣溫暖。
」語言自然流暢,酷肖人物聲口。感情真摯,讀之令人淒然傷懷。
望採納,謝謝~
2樓:獅子座leo無悔
譯:誰說沒有衣裳?和你穿同樣的戰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敵愾!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穿同樣的襯衫。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做準備!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穿同樣的戰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鎧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線!
鑑賞:《秦風·無衣》是《詩經》中最為著名的愛國主義詩篇,是一篇慷慨激昂的請戰書。它是產生於秦地(今陝西中部和甘肅東南部)人民抗擊西戎入侵者的軍中戰歌。
在這種反侵略的戰爭中,秦國人民表現出英勇無畏的尚武精神,也創造了這首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慷慨戰歌。
3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難道說我沒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但都不如你親手做的,既舒適又美觀。
難道說我沒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但都不如你親手做的,既舒適又溫暖。
從詩意來看,此篇似為覽衣感舊或傷逝之作。詩人可能是乙個民間歌手,他本來有一位心靈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滿溫馨。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從中來。
詩句樸實無華,皆從肺腑中流出:「難道說我沒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揀了一件又一件,沒有一件抵得上你親手縫製的衣裳,那樣舒坦,那樣美觀。
」「難道說我沒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沒有一件抵得上你親手縫製的衣裳,那樣合身,那樣溫暖。
」語言自然流暢,酷肖人物聲口。感情真摯,讀之令人淒然傷懷。
--------jingrui
《無衣》翻譯and賞析
4樓:匿名使用者
詩經·唐風《無衣》
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版?
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
權燠兮?
【注釋】:
七:七章之衣,諸侯的服飾 吉:舒適 六:
音路,六節衣 燠:音玉,暖【賞析】: 《無衣》傳統解釋寫晉武公請求周王封他為諸侯,希望得得到七章之衣的諸侯常服。
也有以為是感謝別人贈衣的作品。 ---譯文 原文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穿一件大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敵愾!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內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準備! 豈日無衣?與子同澤。
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下衣。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鎧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線! 豈日無衣?與子同裳。
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無衣的翻譯和思想感情
5樓:匿名使用者
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32643831
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注釋①七:表示衣服很多。②安:舒適。吉:好,漂亮。③燠 (yu):暖和。
譯文誰說我沒衣服穿,
至少也有七套衣。
它們不比你做的,
又舒適來又漂亮。
誰說我沒衣服穿,
至少也有六套衣。
它們不比你做的,
又舒適來又暖和。
賞析睹物思人,這是人間最普通、最傷感、最動人的一種情懷。
一方面,物本身的價值已變得不重要,無論它是一件極其普通的用具還是一件價值連城的首飾;物已變成了一種象徵,一種引發無盡情思的觸媒。這樣,物本身的價值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轉換,由使用價值變成精神價值或審美價值,因而倍加珍貴和神聖。
另一方面,睹物思人的「人」,必定具有敏感的心靈,豐富的情感,忠誠的品質和執著的追求。這些條件缺一不可。水性揚花的人,見異思遷的人,鐵石心腸的,心如死灰的人,心懷叵測的人,都不可能有睹物思人的高尚情懷。
除此之外,長時期的朝夕相處,兩情相投,彼此間情同手足的親情,都是促使睹物思人的重要條件。
如今,這種古典的情懷似乎已不時髦了。然而,它水遠不可能消失。斯人長已矣,此情仍依依
《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穿同樣的戰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敵愾!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穿同樣的內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準備!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穿同樣的戰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鎧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線!
《秦風·無衣》是《詩經》中最為著名的愛國主義詩篇,它是產生於秦地(今陝西中部和甘肅東南部)人民抗擊西戎入侵者的軍中戰歌。在這種反侵略的戰爭中,秦國人民表現出英勇無畏的尚武精神,也創造了這首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慷慨戰歌。
全詩三章,每章的首二句,都以設為問答的句式、豪邁的語氣,表現出那種奮起從軍、慷慨自助的精神。所謂「無衣」,是說當時軍情緊急,征衣一時難以齊備。但是,這點兒困難算得了什麼,即使是一件戰袍、一件內衣、一件戰裙,也可以與戰友共享。
「同袍」、「同澤」、「同裳」,正生動地表現出大敵當前,戰友們克服困難、團結互助的精神。後人以「袍澤」「袍澤之誼」作為異姓兄弟、結義兄弟的代名詞,典出於此。每章的
三、四句,則寫他們一聽到君王要發兵的命令,便急忙修整**,磨勵兵刃,整裝待發。那「修我戈矛」、「矛戟」、「甲兵」的描述,正反映出他們那種摩拳擦掌、積極奮戰的高昂的戰鬥熱情。而每章的末句那「同仇」、「偕作」、「偕行」等語,則由共同對敵的仇恨,寫到共同奮起、同赴戰場,正表現出一種團結一心、同仇敵愾、誓死保衛疆土的義憤。
全詩感情激盪,氣勢非凡,極像一首戰士進行曲。它激昂高歌,表現出一種慷慨雄壯的愛國主義激情,和一往無前的大無畏精神,確實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愛國主義詩章。
6樓:蛋蛋寶寶
《無bai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du興師,修我戈矛。zhi
與子同dao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回王於興
師,修答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譯文:誰說沒有衣裳?和你穿同樣的戰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敵愾!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穿同樣的內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準備!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穿同樣的戰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鎧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線!
思想感情:
它激昂高歌,表現出一種慷慨雄壯的愛國主義激情,還有那種奮起從軍、慷慨自助的精神
和一往無前的大無畏精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愛國主義詩章。
7樓:匿名使用者
豈曰無衣?
復七兮。①制
不如子之衣,②
bai安且吉兮?③
豈曰無du衣?
六兮。④zhi
不如子之衣dao,
安且燠兮?⑤①七:虛數,言衣之多;一說七章之衣,諸侯的服飾。
②子:第二人稱的尊稱、敬稱,此指製衣的人。
③安:舒適。吉:美,善。
④六:一說音路,六節衣。
⑤燠(yù 玉):暖熱。譯文如下難道說我沒衣服穿?
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親手做的,
既舒適又美觀。
難道說我沒衣服穿?
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親手做的,
既舒適又溫暖。
無衣古文怎麼解釋 求《詩經 無衣》一文及解釋
原文 秦風 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翻譯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穿同樣的戰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敵愾!誰說沒有衣裳?和你穿同樣的內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
詩經 無衣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吳滅 乖乖,是指哪一篇呢?詩經 秦風 無衣 詩經 唐風 無衣 詩經 秦風 無衣 的寫作背景 當時的秦國位於今甘肅東部及陝西一帶。那裡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質直。班固在 漢書 趙充國辛慶忌傳贊 中說秦地 民俗修習戰備,高上勇力,鞍馬騎射。故秦詩曰 王於興詩,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其風聲氣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謠...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什麼意思
詩經 原文為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在 詩經 的註解裡,契為合,闊為離,死生契闊就是生死離合的意思。成說 就是 說成 詩經最愛用倒裝句,即不論生死離別都跟你說定了。說定的內容,就是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也就是牽著你的手,和你一起白頭到老。即 不論生死離別,都跟你說定了,我要牽著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