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有多困難

時間 2021-10-14 21:04:15

1樓:葉美美呵呵

科舉制是中國歷代王朝通過考試選拔**的一種制度。廣義的科舉指分科舉人或設科取士,約略同於貢舉,起始於漢代;狹義的科舉指進士科舉,始於隋朝。如果從隋煬帝創立進士科這一歷史事件,也就是從隋朝統一中國後(605年)開始實行,一直沿用至清光緒31年(2023年)廢止,共經歷了1300餘年。

古代科舉的困難點在於:

1、時間跨度長:

要經過**考試,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和會試每三年一次。跨度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初中到高中學習的時間了。

比較有名的就是范進,他經過了20年,才考上了鄉試,可想而知,時間跨度久,困難度極高。

2、考場時間長:

就拿鄉試來說,雖然鄉試只考3場,但每場考試歷時3晝夜,加起來一共9天8夜。相比較現在我們2天的考試時間來說,多了4倍不止。

3、考場環境差:

古代考生的考場是在「號舍」的地方進行的,號舍既是考生考試答題的地方,也是他們夜裡住宿的地方。也就是說,考生一旦走進考場,直到考試結束才能出來,吃喝拉撒睡都在乙個地方進行。相比較我們現在,考完一場就能回到家休息,可想而知,當時的環境是怎麼樣的了。

4、考試內容多:

科考更注重文學類,再加上古代的文學又特別多,相比較我們現代的高考「3+1」科目設定,即語文、數學、英語再加上1門綜合科,翻了好幾倍的知識點。

5、改卷審核不規範:

科考都是文學類的作品,人去審核,本身就容易帶主觀色彩,再加上還會容易出錯,相比較我們現在改卷審核來說,相差的距離甚大。

正因為如此之難,所以,古代人歷經千難萬苦考上了科考,就能飛黃騰達了。

2樓:abc狄孤晴

1.舊時指在鄉試、會試、殿試中接連考取解元、會元、狀元。 2.

比喻在三次考試或比賽中連續得勝,或在一項比賽中連續三次取得成功。【解釋】:三元:

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

關於古代科舉考試排名,古人科舉考試排名

冬熱夏寒 科舉分級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 下第。祭妹文 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裡 披宮錦 即指中進士。祭妹文 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登科 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進士參見 殿試 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生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

關於古代科舉,有關古代科舉考試

石破天紫砂壺講談社 呵呵,隋朝。唐朝的制度都是跟隋朝學的。 c隋,古代科舉分為院試,府試和殿試,三個的第一名叫解元,狀元.會員.古代沒有5個人是三元的.就是三次都第一的. c隋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 他令各州推舉人才,參加考試,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煬帝時正式設定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考什麼,古代科舉考試科目有哪些?

暮雨瀟瀟江上寒 從隋朝開始,各朝科舉考試科目都在不斷變化。從各個朝代科舉設定的科目和形式的變化可以看出統治階層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時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僅有策問,隋煬帝開考十科。唐朝考試科目很多,常設科目主要有明經 經義 進士 明法 法律 明字 文字 明算 算學 到明朝只設進士一科。清襲明制,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