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中的無明什麼意思,佛法中說的無明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8-30 11:05:09

1樓:荒誕不經

無明是指不知意識心之虛幻,執為實不壞我,故令阿賴耶識起行支,依於末那之執我而執名色,遂至輪轉生死。大乘佛法把無明分成兩個部分:一念無明,無始無明。

1 ,一念無明包括四種:“見、欲、色、有”四種住地煩惱。

見一處住地:是指不明白五蘊空的實相,而執著於顛倒見——以世間的顛倒知見來看世間一切法,以及揣摩猜測涅盤實相而產生的錯誤見解。

欲界愛住地:是指對欲界六天和物質世間的色聲香味觸以及這五塵引生的各種法的貪著。

色界愛住地:是指對於色界天的境界,也就是初禪到四禪的這些境界的貪著。

有愛住地:是指於無色界的四空定中,雖然沒有色陰,但是有受想行識四陰——能知能作主的心還存在。因為貪著無色界中的心的境界而產生無色界的苦果。

這四種住地的無明生起一切的煩惱叫做“起煩惱”,總稱一念無明煩惱。一念無明是阿賴耶識從無始劫以來累積留存下來的。一念無明無始有終,是眾生輪迴的原因,斷盡一念無明,就斷了輪迴的種子,舍報後可以取涅盤。

故二乘辟支佛及阿羅漢都已永斷一念無明,一切妄想煩惱永不復起,舍報以後必定取證涅盤。如果煩惱妄想又生起來,就是沒有斷盡一念無明,只是暫時伏住而已,這是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的境界,而不是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如果涅盤中還是會起一念的話,那就還是要在三界裡面受生。

2 ,無始無明。

世尊說:“其四住地前更無法起故,故名無始無明住地。”也就是說,在凡夫眾生還沒有明心見性之前,生起一切煩惱都屬於起煩惱。

這四種住地的煩惱之前沒有任何一法能夠生起,因此叫做無始無明住地。無始無明住地所能生起一切煩惱叫做“上煩惱”,這些上煩惱只有在我們明心見性之後,想要修學成為究竟佛的心生起之時,才會產生,所以上煩惱又稱為“過恆河沙數修所斷煩惱”。無始無明不是從眾生的根塵識中來,這種無始無明從無量劫以來不與眾生心相應,一直到菩薩第一次明心以後才第一次相應,所以說:

“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

二乘辟支佛阿羅漢斷盡一念無明,即斷了分段生死,舍報後可取涅盤。二乘辟支佛阿羅漢雖斷盡了一念無明,卻仍末與無始無明相應,沒有到達無始無明境界。

無始無明從無量劫以來不與眾生心相應,一直到菩薩第一次開悟明心以後才第一次相應,而仍然還沒有斷盡,要到佛地方才斷盡。明心見性以後分斷無始無明,仍然還有過恆沙數修所斷上煩惱末斷,名為塵沙惑未斷,到這個時候才能稱為到無始無明境界。

七住菩薩開悟明心時分破無始無明,同時也斷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之見一處住地煩惱,其他還有——欲愛、色愛、有愛住地三種住地煩惱,要到八地,才能斷盡。故菩薩種性的佛子,不須斷盡一念無明,便可直接破無始無明。

斷盡一念無明,舍報後就可以取涅盤,所以菩薩在斷一念無明之前應先求明心見性,免得成為菩薩聲聞,那就不容易成佛了。斷盡一念無明是悟後起修的內容。

無名為煩惱之別稱。不如實知見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狀態。亦即不達、不解、不了,而以愚痴為其自相。

泛指無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認識。為十二因緣之一。又作無明支。

俱舍宗、唯識宗立無明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稱作痴(梵moha )。

就十二緣起中無明支解之,無明為一切煩惱之根本。阿含經謂,無明乃對於佛教真理(四諦)之錯誤認知,即無智;且其與渴愛具有表裡之關係。說一切有部以‘三世兩重’之因果來解說十二緣起,謂其中之無明係指過去煩惱位之五蘊,由於該位諸煩惱中,以無明之作用最強,故總稱宿世煩惱為無明。

唯識宗則以‘二世一重’之因果加以解釋,謂無明與行能牽引識等五果之種子,故為‘能引支’;其中,與第六意識相應之‘痴’,能起善惡之業,稱為無明。

有部與唯識宗又將無明分為相應無明與不共無明二種。相應無明,系與貪等根本煩惱相應共起;不共無明,則無與之相應而起者,以其獨自生起,故又作獨頭無明。且成唯識論卷五將不共無明更分為恆行不共無明與獨行不共無明。

恆行不共無明,系與第七末那識相應之無明,即與貪等根本煩惱相應而起,此無明無始以來恆行,障礙真義智,故稱恆行;又自一切凡夫心常無間之觀點言,乃與相應於第六意識之無明有異,故稱為不共。獨行不共無明,系與第六意識相應之無明,以其與其他根本煩惱不相應,單獨而起,故亦稱不共。此獨行不共無明覆依其與隨煩惱俱起與否,更細分主獨行無明與非主獨行無明。

唯識宗又區分無明為種子與現行,其中,常隨眾生,隱眠在第八阿賴耶識中之無明種子,稱為隨眠無明;對此,無明之現行,纏縛眾生,繫著生死(迷之世界),稱為纏無明。又纏無明有相應與不共,即為隨眠、纏、相應與不共等四種,稱為四種無明、四無明。此外,無明覆可分為根本與枝末、共與不共、相應與不相應、迷理與迷事、獨頭與俱行、覆業與發業、種子子時、行業果、惑等十五種無明。

據勝鬘經之說,與見惑及三界之修惑(貪等)相應之相應無明,稱為四住地之惑。所謂四住地即: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其中,見一處住地指見惑,後三住地則指三界之修惑。

又獨行不共之無明為無始無明住地之惑(若合以上四住地之惑,則稱五住地之惑),此無明住地為一切煩惱之根本,唯如來之菩提智得以斷之。

據大乘起信論之說,無明為不覺,此不覺分為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二種。根本無明,又作根本不覺、無始無明、元品無明,忽然念起無明或元初之一念。即不了達真如平等之理,故忽然起動差別對立之念的元初,即為諸煩惱之元始、迷妄之最初,皆非由其他煩惱所生者,故謂‘忽然’。

以其極微細,故難以區別心王與心所之狀態。故根本無明即最細微之動心,而諸種惑、業、苦等皆以此一念起動之心為根本,故稱根本無明。此即無始無明住地之惑。

枝末無明,又作枝末不覺,即依根本無明而起之枝末的染汙心,有三細六粗之惑業。

據天台宗之說,依空、假、中三觀可斷除見思、塵沙、無明三惑。此中,無明即迷於非有非空之理,而為障礙中道之惑。亦即中觀所斷之物件。

關於斷除無明者,在天台所判‘化法四教’之別教,於十迴向伏無明,在初地以上至妙覺等十二階位,斷盡十二品無明。此際,十回向中,最後之第十回向斷除最初之無明,進入初地;此最初之無明覆分三品來斷,故稱三品之無明。在圓教,則於初住以上至妙覺等四十二階位斷盡四十二品無明,此際,第五十一階位(等覺)之最後心即顯妙覺智,由此能斷除最後之無明(稱為元品無明、無始無明、最後品無明)。

然以上為過去之說,實則圓教不立三觀之次第,而主張持一心作觀,三惑同體,同時可斷。[長阿含卷一大本經、大毗婆沙論卷二十

三、卷二十

五、卷三十

八、大智度論卷四十

三、成實論卷

九、成唯識論卷

八、瑜伽師地論卷四十

八、卷五十

六、卷五十

八、卷六十

四、十地經論卷

八、俱舍論卷

九、卷十

九、摩訶止觀卷六上、勝鬘經寶窟卷中末]

2樓:aaa**王

無明是一股盲目的衝動,這種衝動是人類有情很久以來就有的一種業。我們沒辦法知道這個業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也不知道這個業到底從**來,佛經稱之為‘無始無明’──無始以來、不知所以、冥暗的衝動。這股衝動就像風一樣,當它還沒發生的時候,我們不知道它在**,一旦發生的時候,也只能從它的作用──貪嗔和邪見反推它的存在;除非人已經徹底解脫、證入涅槃了,不然就無法確切明白無明是什麼。

佛法中說的無明是什麼意思?

3樓:宇宙外的三道題

無明只有兩個: 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而一念無明,事實上也是因為無始無明才有的,但是無始無明我們先不去說它,那是成佛才能究竟斷除,凡夫乃至二乘阿羅漢也不會跟無始無明相應到,畢竟在修行路上,只要能把一念無明斷除,就可以取證小乘解脫道的阿羅漢果,與生死輪迴說掰掰。

這個一念無明,是本來就有,並不是說有了第一個無明以後,後續又出生無量無邊的無明,而是這些無明一直都有,陪著你每世生死輪迴,但你只要把它斷了,就不會再生死輪迴了。略述如下:

我們先說一念無明是什麼,再說為什麼這一念無明本來就在。

第一目: 何謂一念無明?

一念無明總括來說有四個: 1. 見一處住地無明;2.

欲愛住地無明;3. 色愛住地無明;4. 有愛住地無明。

但是根本還是見一處住地無明,這個無明簡單來說就是我見,而我見的內涵就是把身體、感受、見聞覺知等六識心當成是真實不壞的自我。只要這個我見沒斷,永遠會讓眾生起念,而不肯讓自我永遠死盡不再出生。

舉例來說,無色界、色界的天人或人間有實證四禪八定的凡夫,他們禪定功夫很好,一入定可以很久很久都不出定,保持一念不生,但是,只要這我見還沒斷除,就會促使他在不知道哪個時節,意識生起了一念,也就是率爾初心,然後不久就退出禪定而無法保持住一念不生了。這就是說,只要我見還在,對自我的存在就不可能真的放舍,會執著自己、也就會造成他即便在最深的四禪、或是四空定中,突然就生起一念,想要來反觀自我還存不存在,這就是我見還未斷除。

那麼,這些有四禪八定的人或天人,哪一天他們要是聽聞佛菩薩的開示而斷除我見了,確認禪定境界虛妄無常、不可常保,而能入定的覺知心也一樣虛妄不實,那麼他就當下取證阿羅漢,若他有四禪以上的功夫,當下就可以入四禪中,把自己的覺知心永滅,輪迴下一世的動力就徹底滅除了,生死已盡、不受後有。

第二目: 為何無明本來就有?

先直接開門的回答: 無明是眾生本有的真如佛心(有時在經典又稱作如來藏、阿賴耶識等),他本來就含藏的種子中的其中一類。這眾生本具的真如佛心,不只是無明種子,六道所有一切形形色色的身跟種子他都具足,正因為如此,你這輩子若是果報合該當男人,他就把男人身的種子拿出來用,若是女人,他一樣有女人身的種子,甚至陰陽人一樣有之;不僅如此,三惡道的種子、天界的種子都完整的具足,甚至,佛地功德的種子他也有,只要你有辦法成佛,他一樣把那些種子拿出來給你用。

所以,大乘密嚴經就說了:

大乘密嚴經卷中:

「阿賴耶識恆與一切染淨之法而作所依。是諸聖人現法樂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諸佛國土悉以為因。

常與諸乘而作種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諸仁者。

一切眾生有具功德威力自在。乃至有生險難之處。阿賴耶識恆住其中作所依止。

此是眾生無始時界。諸業習氣能自增長。亦能增長餘之七識。

... 世間諸眾生染淨等諸法,皆依於藏識為因而得生,...此因勝無比,證實者宣示,非與於能作自在等相似」

簡單說,一切乾淨與不乾淨的種子,他全包了,貪嗔痴無明等通通一樣不少,可是成佛種子也都具足。講到這邊,也許樓主聽了會覺得奇怪,那為什麼阿賴耶識既然含藏一切種子,他為什麼不直接幫我們成佛,還讓我們一直生死流轉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深,必須先從第七識末那識,有時又稱為意根,從這個心開始講起,這個末那識從無始以來就一直與阿賴耶識存在,只有末那識是直接由阿賴耶識所出生,不需要假藉任何緣,而這個末那識,實際上他才是眾生真正的自我,可是這個心的了別功能很差,對於六塵幾乎是不知不見的,那個心的境界,說穿了就是我們睡著無夢的那個境界---暗無覺知。

但是呢,這末那識與無明相應,也就是他一直都與我見相應,所以當他無法接觸六塵境界時,一定會想要確定---自我是否還存在,因此我們才能在睡著後,意識斷滅以後又重新出生而醒來。乃至死亡後也是如此,我們死亡後,前六識、包含清清楚楚的這個意識心也滅了,但是末那識只要我見還在,他一定會促使阿賴耶識出生中陰身,想盡辦法保持清楚覺知的功能,才有自我存在的感覺。一直等到投胎後,末那識帶著阿賴耶識入胎,在全新的大腦還沒成形前,就像睡著無夢一般,在胚胎中住著,等到這一世的大腦初步形成後,全新的意識出生了,又繼續開始新的人生了。

所以,阿羅漢就是因為把這個我見斷乾淨了,末那識經由意識確認前六識、身體、種種感受、喜怒哀樂愛恨欲等等都是無常、苦、空,願意徹底否定自我、捨棄自我,那麼,阿賴耶識就會依於我見的斷除之緣故,永遠不再入胎、不再出生新的身體、不再出生新的六識心,連末那識也收回,讓他不再現行運作。這就是無餘涅槃。有經為證:

《本事經》:

「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已舍重擔。...,彼於今時。一切所受。無引因故。不復希望。皆永盡滅。畢竟寂靜。」

有幾個重要關鍵字: 1. 無引因故;2. 不復希望;3. 皆永盡滅。

無引因就是因為我見這個無明徹底斷除了,那麼,隨後不久,末那識無始以來一直帶著阿賴耶識受生三界輪迴的動力,也就徹底止息了,這就是不復希望;那麼,這最後的一生死後,連末那識自己也滅盡不現,就只剩下阿賴耶識獨存,可是阿賴耶識他又沒有見聞覺知、此心無形無色無相,他更不會反觀自己存不存在,他雖然有無明種子乃至各類種子,但不會被束縛,本來就解脫,只是對他而言,他連解脫是什麼也不知道,所以也沒有解脫可說。是故,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覺知學地時,  隨順直道進,

精進勤方便,  善自護其心,

如自知生盡,  無礙道已知,

以知解脫已,  最後得無知,

不動意解脫,  一切有能盡,

諸根悉具足,  樂於根寂靜,

持於最後身,  降伏眾魔怨。」

所以,二乘解脫道斷除無明後的解脫境界,就是 佛所說的"最後得無知",因為,自我都尚且永滅了,又是誰知解脫? 誰得解脫?

佛教中的「無能」是什麼意思,佛法中說的無明是什麼意思?

神vs天使vs魔鬼 塵世間 生老病死 恩怨 報復 仇殺 情愛離別 利用 互助等等事 佛在那些方面 那些事情上是無能為力的 佛全部沒有辦法直接幫你。佛只是告訴你方法,那些都是宇宙真像,就連佛也沒有辦法改變的。所以做還是要你自己做。你按佛說的做了就能得到效果。那已經就是佛幫了你了 如果你不按佛說的去做。...

佛法中的破四見是什麼意思,佛學中的 四相,四見,十法界,什麼意思?

在棲鳳湖吃湯圓的高飛燕草 一 異 常 非常等之義總有四句,一切之妄計,必墮於其一,名為四見。智度論七曰 復有四種見,世間常,世間無常,世間亦常亦無常,世間亦非常亦非無常。我及世間有邊無邊亦如是。又華嚴經疏三,謂外道之所見,不出四見 一 計一,數論師,計因中有果,以因果不異之故名為計一。二 計異,勝論...

佛學(教)中無住是什麼意思,佛法裡“無住生心”是什麼意思?

莫文靈雲南 無住 佛教解釋 佛教語。實相之異名。謂法無自性,無自性,故無所住著,隨緣而起,故云無住。故無住者萬有之本也。佛教稱 無住 為萬有之本。淺釋無住,為實相的別名,大乘經典皆以此為主旨。一切法 有為法,無為法,不可說法 本來沒有自性,自性為空,所以沒有所住,一切法皆是因緣相合而生 道家所說的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