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南傳佛教不承認大乘,因為小乘不承認大乘的經典是佛說的,因為沒見到佛說。那是因為小乘的境界沒達到,佛祖在定中為諸菩薩講經,如華嚴經等,而小乘只看到佛祖坐著。小乘不承認淨土,西方極樂世界。
最重要的一點,小乘沒有發菩提心,覺得自己還沒有證果,怎麼能度人呢?而大乘認為眾生一體,度人就是度己,在度人中完善自己,從而證果。
玄奘大師在印度遍學各宗,通曉印度各地方言,被佛教大乘派尊為“大乘天”,小乘派尊為“解脫天”,是最高學位,連外道也折服。
最初上座部提出大乘非佛說,唐代的玄奘大師已徹底推翻了這個觀念,他是立了個論式——諸大乘經皆是佛說。這是宗,因明上的東西。因是“自許極成非諸佛語所不攝故。
”“如《增一阿笈摩》。”這一句是喻。這論式始終無人能推翻。
道理上很明瞭,可我們老是感情用事,不理智。
在當時,都認為大乘經典全不可靠,不一定是佛陀說的,爭來爭去,一爭就是幾百年,玄奘法師就立了一個比量論式:
〓宗:諸大乘經皆是佛說;
〓因:自許極成非諸佛語所不攝故;
〓喻:如增一阿笈摩。
這個比量論式一出,天下從此定矣,一直到現在,再也不會有人來懷疑大乘經典的權威地位了。清末以來,也只是有人在大乘經典中抽幾部出來,說是偽經,而不敢對整個大乘經典動手術。
2樓:匿名使用者
這種說法是魔,外道喜歡談論的
舉例說藏傳。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的化現,而且每一尊佛要傳授密法時,都不能以化身形象,而要示現報身形象(如蓮花生大士)。就像釋迦牟尼佛傳授《時輪金剛》時,現出時輪金剛威猛相,向特殊的**來傳授密法,這就是顯示報身。
蓮花生大士並非只是藏傳佛教承認,其實顯宗經典中也有明確授記。以前我們講《入行論》時,就引用過《涅槃經》和《諸佛未來授記經》的教證。還有《無垢稱天女經》中也說:
“十方三世一切佛,事業歸為一體相,殊勝稀有之佛子,生於鄔金西北隅。”這跟七句祈禱文所講的一樣,即指十方三世諸佛的事業幻化為聖尊的形象,此相是非常稀有的一位佛子,鄔金國王恩扎佈德去大海時遇見了他,當時他降生於鄔金西北隅的蓮蕊之中。這是顯宗經典裡講的,不是密宗續部所言,密宗續部介紹蓮師生平的非常多,但有些顯宗習氣重的人不一定承認。
此外,顯宗的《祕密不可思議經》中也說:“賢劫三世佛,奇妙幻化身,稀有蓮蕊中,現為持明者。”賢劫諸佛的奇妙幻化身,在稀有的蓮蕊中,化現為持明者形象,毫無疑問,這持明者就是蓮花生大士。
有一次,迦葉尊者當管家負責安居,文殊菩薩跑到波斯匿王的王宮去了,跟王妃們在一起。迦葉尊者發現後特別生氣,準備開除文殊菩薩。他擊打犍槌集中僧眾時,十方世界全部變成佛剎,每一剎土有無數佛陀,每一佛陀跟前有一個文殊菩薩,每一文殊菩薩面前有一個迦葉尊者在擊打犍槌。
佛陀問:“這麼多文殊菩薩,你想開除哪一個?”迦葉尊者東南西北一看,到處都是佛陀,到處都是文殊菩薩,到處都是自己,他覺得聖者的行境不可思議,心生慚愧,想放下犍槌,但又放不下來,犍槌聲仍不斷地響。
他只好到文殊菩薩面前懺悔,犍槌聲這才停下來,外面的景象也消失了。
3樓:獨倚危闌看落暉
“大乘非佛說”是一個古老的命題,以下是聖嚴法師在《印度佛教史》中的論述,我認為是比較公允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大乘佛說非佛說
從原則上說,大乘聖典確係出於佛陀的本懷,初期的若干大乘經典,有的也是出於佛說,但其未能見重於比丘僧團,乃為事實。有些大乘經典則並非出於佛說,是由在家**的宣說而得到佛的印可,例如維摩、勝鬘便是。最大的《華嚴經》也唯有其中的“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現為八十卷本的卷四十八之下半卷),是佛說,餘均為諸菩薩說,佛經中也明白地顯示,佛法除了佛說的,尚有**說、仙人說、化人說、諸天說的。
所以,我們實在不必為了大乘經典是佛說與非佛說的問題而爭論。同時,現存的大乘聖典,縱然在佛世已有了其原型,如今所傳的,無疑是已經過了增補,這不是後世佛子故意藉著佛的招牌而發揮自己的主張,乃是由於口口傳誦的師承之間,無意及有意中加進了新的材料。
每一個時代環境,必有不同的時代思潮,這種思潮之影響於佛教的學者是可能的,老師將傳承於上一代的聖典,再傳誦給**們時,也很可能另外請授一些時代中流行的學問,傳了數個,時代的產物與佛教的原典之間的界限,便會自然消滅,所以這是無意的加入了新材料。有些資料,雖然從來未見師弟傳誦,可是竟在某種因緣下發現了,以佛的法印衡量,確不違背佛陀的本懷,並且含有勝義,於是被佛教的學者視為佛陀的避教,集輯起來,便成了增補的部份或新出的聖典,所以這是有意的加入了新材料。
這樣下來,大乘聖典的篇幅,便愈久愈豐富了,例如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它是一部大叢書,八十卷的《華嚴經》,它的成立過程,也有相當的久。如果一定要說那全是佛在某時某地說出的,實有違背史的根據,而且也大可不必。因為,對於佛教來說,聖典之是否出於佛陀親口所說,並不值得爭執,但問聖典的內容是否合於佛法的原則?
在《大智度論》卷九說有“法四依”,第一便是依法不依人;凡是根據三法印或四法印或一實相印而通得過的,那便是佛法,佛陀的悲智中流出了佛法的原理原則,卻未暇盡說佛法的本末終始;依律住,依法住,即如依佛住,佛法則不必要求其皆出於佛說。作為一個正信的佛子,應當具有如此的觀念。
大乘聖典的結集
但是,在佛教的傳說中,確有結集大乘經典的記載,試舉如下:
一、《菩薩處胎經》卷七的出經品說,佛滅七日,五百羅漢受了大迦葉之命,至十方恆沙剎土,邀集八萬四千比丘,以阿難為上首,結集了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將三藏又分作胎化藏、中陰藏、摩訶衍方等藏、戒律藏、十住菩薩藏、雜藏、金剛藏、佛藏、計為八藏。
二、《大智度論》卷一百,則說文殊與彌勒帶同阿難,於鐵圍山結集摩訶衍(mahayaan大乘),
三、《金剛仙論》卷一,也說在鐵圍山外,二界中間,結集大乘法藏。
四、真諦及玄奘所傳,則說第一次王舍城結集時,別有窟外的大眾結集,其中有大乘經。
此等傳說,若從史實的考察,可信的成分很少。晚出的小乘聖典,特別是大乘聖典,在數字上每喜運用印度的通俗觀念,動輒以八萬四千或恆河沙數作單位,然此僅作為數字很多的象徵的統計。
以上四說之中,唯第四說略為近乎事實,那是由於富樓那長老等的未被邀請參與第一次結集,而附會產生;因為從此種下了第二次結集的因,第二次結集造成了大眾部的分離;大眾部的開展,即催促了大乘佛教的成長及成熟。
大乘興起的原因
佛滅之後,大乘的暗流雖在潛移默化,卻未能影響到它所處的時代思潮。直到西元紀元前後,大乘佛教依舊保持緘默的狀態。
促成大乘興起的原動力,乃是般若思想,般若思想則尊源於大眾部的“現在有體”之因緣生法的基礎。在大眾部中即唱有“世出世法,悉為假名”的口號“據南傳的論事一九·二的記載:制多山部(案達羅地方的大眾部自由派)主張“空性含於行蘊”之說,此即是緣起空性的教理。
般若思想為大乘的先河,般若出於南印案達羅地方,已為近世學者所公認。在現存的《小品般若經》中也說:“此般若波羅密多經,(佛)滅後起於南方,從南方進於西方,從西方進於北方。
”這已暗示了大乘佛教發展的路向,由南而西而北,生於南印而成熟於北印,西北印本為婆羅門的教區,所以流行梵文;為投合梵文環境,傳來中國的大乘聖典,也均出於梵文字的翻譯。
因此,大乘佛教,既是小乘佛教(大眾部)的延伸,也是對於小乘佛教(特別是有部)的反抗,它使得被小乘佛教定型而幾乎僵化了的佛法,重行迴轉到佛陀的本懷而復活起來。大乘佛教站在出類拔萃的立場,南以小乘(hinayana)之名貶低部派佛教的地位。同樣的,部派佛教特別是有部的學者,站在自以為是正統的根本佛教的立場,對新興的大乘佛教,起而還擊,唱出大乘非佛說,大乘是魔說的口號。
到了無著的大乘莊嚴經論、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又竭力為“大乘是佛說”而辯護。
若從實際上說,雙方均有理由,也可以說,雙方均有一點偏激,因為小乘既由原始佛教而開出,也是大乘佛教的源頭,未必全是自私自了的小乘;大乘既有原始教理的根據,縱非皆出於佛說,何至於即成為魔說!這一現象,若從其結果說,也都值得尊敬,倘不如此,新舊思想便分別不出,因其相反適相成。到了《法華經》中,大小三乘會歸一乘,便調和了大小之爭。
大乘佛法真的是釋迦牟尼傳下來的嗎?如果真是,那為什麼小乘的人會不承認呢?有什麼歷史原因嗎?
4樓:黎明的殤痛
是釋迦牟尼傳下的佛法中存在大乘、小乘佛法的思想,所以是釋迦牟尼傳下的佛法。
因為很多印度佛經中都記載了 釋尊 在世時講大乘法會,一些聲聞無法理解信受甚至中途退出的記錄(如《法華經》)。而從近年一些學者的研究則表明,大乘教法在阿育王時代就已有所流行並與小乘教法開始分化。
近代出土的阿育王石刻文等中,也處處顯示出大乘信仰與理念。如強調慈悲與平等,提倡不食肉主義,戒殺放生,慈悲為本,強調慈航普度的菩薩行行願,強調不分出身、貴賤、種族、國家的眾生性智平等,乃至眾生均可往生極樂國土。
不同的佛教理念會相互傾軋,故一種理念會從根本上否定另一種理念。所以,小乘佛教並不會承認大乘佛法是由釋尊闡發。
在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逝世後,佛教內部由於對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有不同的理解和闡發,先後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派別。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時期的先後,可歸納為大乘和小乘兩大基本派別。
小乘佛教總的傾向是“法有我無”,即只否定人我的實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實在性。而大乘佛教則不僅主張人無我,而且認為法無我,即同時否定法我的實在性。
也就是說,他們認為一切法都存在於認識之中,認識無非是心意識的分別作用,因此整個宇宙除了各種不同的認識外,再沒有什麼實體了,因此叫做“萬法唯識”。公元七世紀後,印度佛教開始走向衰微,密教(後期大乘)代之而起,已無重要義理可言了。
5樓:法住於世
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關係,有一點像**教天主與新教。小乘佛法與佛教諸部派中,可以說是長老派的部派,也可以說是最原始的佛教。佛滅後五百年,大乘佛教才出現,而大乘佛教出現的原因是因為小乘佛教已經式微,而且有僵化的現象,大乘佛教出現的目的在於對小乘佛教的批判並對佛陀的教導用當代的語言與文化重新詮釋。
而眾多菩薩的出現也將佛教的宗教精神更加的深化。而成為被批判的物件,小乘佛教當然極力反擊。然而弔詭的是,如果大乘佛教不出,佛教的傳承可能就不能像現在這般影響深遠,但是對舊有制度的批判與新的宗教精神的創造,卻難免引起舊教派的反抗,正如**教新教與舊教之間的矛盾。
但是我們學佛,要明白佛陀的本意在於救渡眾生,八萬四千法門皆為不同根器的眾生所說,如果佛陀在世,可能現在說八百四十萬法門也不夠。所以修道人以法為師,不可執著於任何法門或者任何教派。如果你是小乘根器,那就修小乘法門,如果你是利根之人,修禪又有何不可?
只要能讓你覲見真理,就是你的法門,就是你的老師。
末學合十。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和無量無量壽經內容一樣嗎
無量壽經,為淨土群經綱要,東來最早,譯本最多。自漢迄宋,凡十二譯。宋元而後,僅存五本。即在古代 大藏經 目錄裡面,無量壽經有十二種譯本,不過其他七種,內容已經散失,只剩下五本原譯本。現在存於世上的有九種版本,五種原譯本,三種會集本,還有一種叫節校本。現存五種原譯本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後漢支婁迦讖譯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有兩種含義 一是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願眾生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受無量大的福報。但要往生極樂,需要滿足三個條件1要發願往生,2要修諸善根福德具足。也就是說 年輕人要積極投身社會,服務大眾,在工作,學習,生活中以佛菩薩的心行準則為榜樣,反省,修正自我的不足,捨掉舊日的貪,嗔,痴等習氣,提高思想境...
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鋪墊嗎,佛說阿彌陀佛經和無量壽經意思是不是一樣
於安幹 這一句佛號的意義太深廣了,我在此地略微解釋一下。南無 不能念成 南方的 南 有無的 無 這麼唸法就錯了。這個名號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一定要唸漢唐時候的音才準確,念 拿摩 這是古音。南無 是恭敬禮拜的意思,亦是皈依的意思,所以此二字是恭敬之詞,就是我們頂禮 敬禮 皈依。阿彌陀佛 是西方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