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壤駟訪露
孫子兵法》又名:《孫子》、《孫子兵書》、《吳孫子兵法》、《孫武兵法》、《孫武兵書》等,是中國古代的兵書,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兵書,歷來受到兵家的重視。一般認為,《孫子兵法》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書為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見面禮;事見司馬遷《史記》: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
2023年6月7日,《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出土。[3]2023年8月,《孫子兵法》被烏克蘭商人列斯尼亞克翻譯成烏克蘭語,並推介給烏克蘭國防部**。《孫子兵法》是中國最古老、最傑出的一部兵書,歷來備受推崇,研習者輩出。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可能包括孫武後學**們寫作的內容,也可能有很多篇已佚失),但司馬遷《史記》亦有記載,(孫武)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
」一般稱《孫子兵法》都是說有十三篇。《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三大兵書之一,而且最享大名的。
以下是《孫子兵法》全部內容的主要歸納:用兵作戰,就是詭詐。因此,有能力而裝做沒有能力,實際上要攻打而裝做不攻打,欲攻打近處卻裝做攻打遠處,攻打遠處卻裝做攻打近處。
2樓:袁佔亭
「慎戰」是孫子指導戰爭實踐的基本主張,「五事七計」是他用以**戰爭勝負的基本要素,「兵者,詭道也」則指出了用兵的要領,運用智謀。「慎戰」、「五事七計」、「詭道十二術」等都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戰略概念,屬「廟算」的具體內容。《作戰篇》第
二、講的是廟算後的戰爭動員及取用於敵,勝敵益強。「作」是「製造」「興起」之意。「作戰」這裡不是指戰爭,而是指戰爭前的準備和籌畫,屬於「未戰而廟算」的範疇。
本篇繼《計篇》之後,在「慎戰論」思想的指導下,著重分析了戰爭與經濟的關係,戰爭依賴於經濟,但會對經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
3樓:無翼天使
對方貪利就用利益**他,對方混亂就趁機攻取他,對方強大就要防備他,對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撥他怒而失去理智,對方自卑而謹慎就使他驕傲自大,對方體力充沛就使其勞累,對方內部親密團結就挑撥離間,要攻打對方沒有防備的地方,在對方沒有料到的時機發動進攻。《始計篇》第
一、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訂作戰計畫。《始計篇》也簡稱《計篇》,是《孫子兵法》的第一篇,「計」本義是計算、估計,在這裡指戰前的戰略謀劃。作為《孫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視為孫子卓越軍事思想的高度濃縮和精闢概括,它從巨集觀上對決定戰爭勝負的政治、軍事等各項基本條件進行比較、分析和研究,並對戰爭的發展程序和最終結局進行**,尤其強調用兵前的周密謀劃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
孫臏在軍事哲學方面有什麼觀點?
4樓:華文出版社
孫臏繼承了《孫子兵法》的樸素唯物論和樸素辯證法的思想,並在「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一科學論斷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以「道」制勝的重要觀點。《孫子兵法》中也有一些關於「道」的論述,其主要含義是指政治,如《計篇》說:「道者,全民與上同意也(即上下同心同德),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孫臏兵法》則不然,僅上編關於「道」的論述即近三十處,都是指如何認識和運用戰爭規律的問題,如說:「先知勝不勝之謂知道」,「強兵」之「道」是「富國」,「破強敵,取猛將」之「道」是「陣」「勢」「變」「權」,「以一擊十」之「道」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等等。孫臏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不僅僅是客觀條件,而且必須有主觀上的正確指導,主觀指導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合乎客觀規律的「道」。
因此,他把指導戰爭的一切理論,都提到「道」的高度來認識。他說:「知道,勝」,「不知道,不勝」;「安萬乘國,廣萬乘王,全萬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兵有功,主有名」。
在《孫臏兵法·威王問》篇中,齊威王一連提出九個問題,田忌提出七個問題,孫臏都一一用「道」做了回答。用「道」來解決各種問題,以「道」制勝,這就是孫臏的軍事哲學。
自從聞名世界的《孫子兵法》在春秋末期問世後,歷代學兵者莫不以《孫子兵法》為師。其中,孫臏可以說是一位成就顯著的佼佼者,整個《孫臏兵法》就是最好的明證。
中國與西方古代所有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科學家,歷史學家及其所有著作
孫子的軍事哲學是怎樣的?
5樓:易書科技
《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軍事著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書,其在世界軍事思想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作者是春秋末期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活動家孫武。孫武,字長卿,齊國人。
生卒年月不詳,大約與孔子是同時代的人。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西元前512年,孫武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
吳王見其謀略過人,善於用兵,就命他為將。後來孫武協助闔閭「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使吳國成為當時的強國,從而表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孫子兵法》產生於春秋末期,在戰國時期已被廣泛傳播與應用,西漢時期經過整理校訂,始有定本,從此代代流傳,直到今天。《孫子兵法》問世以來,對我國乃至世界軍事思想的發展影響深遠,被奉為「兵學聖典」。其在國內流傳的同時,於公元八世紀流傳到國外,首先是傳入日本,其次是朝鮮。
早期日本人學習《孫子兵法》是用漢文原版,到了17世紀德川時代始有日譯本,而且對《孫子兵法》的研究也有所發展,先後出現幾十家兵學流派。《孫子兵法》西傳,最早是2023年在法國巴黎出版的《中**事藝術》叢書中的《孫子十三篇》。2023年,英國出版《孫子兵法,世界最古的兵書》。
2023年,德譯本《中國的武經》在柏林出版。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孫子兵法》譯本,不僅得到廣泛流傳,而且備受推崇。
《孫子兵法》共十三篇。《形篇》以上四篇是闡述戰爭準備理論,《勢篇》以下論述戰爭實施理論,形成了完整的軍事思想體系。在戰略上,孫武強調「慎戰」,開篇強調:
「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反對輕率用兵,他告誡戰爭的發動者們要冷靜分析和權衡敵我雙方政治、經濟、外交、天氣、地理、將帥、士卒、法令、賞罰等諸方面的因素及其優劣,而後做出是否用兵的決定。
他提出了「廟算」制勝的主張,認為「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這是講運籌決策和戰爭勝敗的關係,要求戰爭的決策者根據勝負條件的優劣、得勝因素的多少,制定正確的決策,以操勝券。孫武認為最好的用兵方法是「伐謀」、「伐交」,即用計策和外交手段戰勝敵人,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便是打仗,也要爭取以最少的時間和代價來贏得勝利。
「兵貴勝,不貴久。」長期戰爭,耗費大量財力、物力和人力,勢必給百姓帶來災難,給國家造成危險。所謂「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孫武比一般兵家高明之處在於,他提醒人們不要光看到戰爭的利益,更要認識到戰爭的危害。「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因此,濫用或炫耀武力,都是不明智的做法。
在戰術上,孫武總結出一整套精闢的作戰指揮原則,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致人而不致於人」、「以逸待勞」、「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等等,都是克敵制勝所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在戰爭中,孫武特別重視計謀的運用,他將《計篇》置於全書之首,用意明顯。「兵者,詭道也。
」戰爭不僅是雙方武力的較量,更是智力的比拼。如何掌握戰爭的主動權,這裡有許多計謀可用。既可以通過「示弱」、「誘敵」、「怒敵」、「離間」等辦法造成敵人的失誤,如「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逸而勞之,親而離之」,更主要的是要在戰爭中用「以眾擊寡」、「避實擊虛」、「聲東擊西」、「因勢利導」、「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等方式來形成自己的優勢,以此取得戰爭的勝利。
這些戰術原則,一直為歷代軍事家們奉為圭臬。
《孫子兵法》不僅是一部軍事謀略書,也是一部重要的哲學著作,特別是它的軍事辯證法,直到今天依然閃爍著真理的光芒。《孫子兵法》中提出了在戰爭運動中經常出現的一系列矛盾對立的範疇,如敵我、主客、眾寡、強弱、攻守、進退、勝敗、虛實、勇怯、治亂、逸勞等等,孫武認為這些矛盾不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他說:
「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而後生。」這是說在治、勇、強中包含著亂、怯、弱的因素,如果處理不當的話,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而亡地、死地本是不利條件,如指揮得當反而可得奇效。正因為戰爭情況是千變萬化的,所以英明的將帥必須根據不同的形勢制訂戰略戰術。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這是說根據情況的變化,掌握戰機取得勝利。
孫武認為在戰爭中,不可死守陳規、一成不變,「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所謂「正」是正面對陣的常規戰術,「奇」是出奇不意的靈活戰術。「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也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迴圈之無端,孰能窮之?」
朱熹哲學思想與王守仁的哲學思想的不同
朱子和王陽明先生,是宋明理學大師,對中華文化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我們互相學習。朱子認為宇宙之中一理而已,故認為自然之天理 理一分殊是理之自然如此 而陽明先生認為心即理。吾心之良知即天理 朱子認為 天理既渾然 須知天理只是仁義禮智之總名,仁義禮智便是天理之件數 而陽明先生則認為 夫禮也者,天理也,天命...
東西方哲學思想的比較,中西方哲學思想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有哪些
1 中國哲學具有很強烈的務實的傾向,很多是政治哲學.但西方哲學派別較廣.而且西方哲學理論化 體系化程度高,在笛卡爾革命之後注重邏輯的嚴密性.中國的哲學在理論推導方面差,講究體會 感悟.相同點是都有對形上學 此處形上學不是老馬說的,而是指道學,即 形上學謂之道 的研究.2 先秦哲學偏應用,其哲學更像是...
尼采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尼采哲學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生存意志與權力意志 尼采提出權力意志的概念顯然與叔本華的 生存意志 的概念有關。尼采像叔本華一樣,把意志當作一切思想和現實的東西的根基和原動力。在這個意義上,他們都是一個唯意志主義的哲學家。尼采還像叔本華一樣,把意志與生命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主張哲學的任務在於揭示生命的本來面目。在這個意義上,他們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