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墨子的個人詳細,墨家墨子的個人詳細資料

時間 2021-10-30 08:58:28

1樓:匿名使用者

墨子,名翟,漢族,是道家之人。中國先秦墨家學派創始人。中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科學家、人權活動家。

(約公元前468年~前376年)。他曾提出“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

墨子生於西魯(今河南魯山縣),死後也葬於魯山。墨子是山東滕州人。

墨翟相傳原為宋國人,出生在魯陽(指西魯,即今河南魯山縣)。後長期住在魯國。曾學習儒術,因不滿“禮”之煩瑣,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

據說楚王曾計劃攻宋,墨子前往勸說楚王,並在與公輸般的模擬攻防中取得勝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的思想與主張見墨家。

西漢太史公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的末尾提到:“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所以後世一般認為他是宋人。

公元前5世紀初,墨子可能是出生在宋國一個以木工為謀生手段的手工業者家庭。當時的社會是一個“處工就官府”的社會,即工匠處於官府的嚴格控制之下,隸屬和服務於官府,社會地位十分低下。而當時的工匠是世襲的,因此墨子從小就承襲了木工製作技術,並由於他的聰明巧思,使他成為一名高明的木工匠師和傑出的機械製造家,為他後來的社會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他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魯班相比。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和"賤人"。漢朝的王充甚至說,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

墨子曾做宋國大夫,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經從師於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 、《書》 、 《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後來逐漸對儒家的煩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舍掉了儒學,形成自己的墨家學派。

墨子"好學而博"(《莊子·天下》),並且是個以天下為己任、立志救民於水火中的大好人。孟子對他這種"士志於道"的精神還是十分讚揚的:"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莊子也由衷得稱讚:

"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捨也,才士也夫!"(《莊子·天下》)。

墨子許是洞察到人性的弱點,其著作《天志》《明鬼》宣揚敬天事鬼,以震懾當時權力不受約制的天子國君,遂形成墨家宗教觀,也因此受到後人的曲解與批評。東漢哲學家王充寫《論衡》一書時,狠狠批判了墨子的宗教觀。但無論如何,墨學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無疑佔著極重要的位置,墨子本人也是一位極傑出的優秀人才。

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廣收**,積極宣揚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餘力地反對兼併戰爭。 答案補充 墨子在學習中,常把學到的知識與實踐相對照,寫出了《非儒》、《非樂》、《節葬》、《節用》等名篇。許多知名之士都投奔到墨子門下,墨家學派開始形成。

墨子對其門徒不但授以思想理論,更重視在實踐中學習,關鍵時刻還能挺身而出,出兵打仗。歷史上有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在墨子的著作中,還有一部分學說涉及自然科學,如力學、光學、聲學等。小孔成像原理還是墨子最早發現的。他的微分學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學界稱為東方的德謨克利特。

由於墨子主張從勞動者中選拔人才,受到普通民眾的歡迎,因而墨子被稱為平民聖人。

墨子老年隱居於魯山縣熊背鄉黑隱寺並卒葬於此,現存有土掉溝、黑隱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蹟供人們瞻仰.

2樓:匿名使用者

墨子簡介

(約前468-376年)春秋末戰國初思想家、學者,墨家學派創始人。

姓墨名翟,魯國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自稱“北方之鄙人”(《呂氏春秋·愛類》),人稱“布衣之士”(《呂氏春秋·博志》)和“賤人”(《渚宮舊事》),漢代王充甚至說:“孔墨祖愚,丘翟聖賢。”(《論衡·自紀》)曾為宋國大夫,自詡“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墨子·貴義》),是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

曾師從史角之後,傳其清廟之法。又學於儒者,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明於《詩》、《書》、《春秋》,因不滿儒家禮樂煩苛,於是棄周道而用夏政。宣揚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

其為人“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莊子·天下》)。

為宣揚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生徒,尋常親從**數百人,形成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上說:“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幾乎“遍從人而說之”(《墨子·公孟》)。

《莊子·天下篇》稱讚說:“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而不得也,雖枯槁不捨也,才士也夫!

”行跡所至。東到齊,西遊鄭、衛,南至於楚、越。曾與公輸班論戰,成功地制止了楚國對宋國的侵略戰爭。

墨子博學多才,擅長工巧和製作,曾製成“木鳶”,三日三夜飛翔不下。還長於守城技術,其後學總結其經驗為《城守》二十一篇。還在名辯說方面有所成就,成為戰國名辯思潮的祖源之一。

墨子的事蹟,分別見於《荀子》、《韓非子》、《莊子》、《呂氏春秋》、《淮南於》等書,其思想則主要儲存在墨家後學《墨子》一書中。 墨子及墨家學派的著作彙編。西漢劉向整理為七十一篇,六朝以後漸佚,今傳《道藏》本五十三篇。

舊題墨翟著,但包括了墨子**乃至後期墨家的著述資料,是研究墨家學派的主要典籍。

按內容,《墨子》一書可分五組:從《親士》到《三辯》七篇為墨子早期著作,其前三篇摻有儒家理論,當為墨子早年“習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的痕跡;後四篇多尚賢、尚同、天志、節用、非樂理論,前人頗以為即以後相關篇章理論之敘餘,其實正有對後來各篇提綱挈領的作用。

從《尚賢上》到《非儒下》共二十四篇為一組,系統反映墨子“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題,是《墨子》一書的主體部分,各篇多分上、中、下篇(《非儒》分上、下),前人認為是“三墨”各自所依據的經典,其實是《墨子》一書在先秦流傳的不同版本,漢人整理合三為一,現今某些“闕失”的篇目,或許在內容和文字上與今存者同,故僅存其目。《經》上、下,《經說》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專說名辯和物理、光學等內容,前人因其稱“經”,定為墨翟自著,實為後期墨家作品,是研究墨家邏輯思想和科學技術成就的寶貴資料。《耕柱》至《公輸》五篇是墨子言行記錄,體例與《論語》近,乃墨子**所輯錄,是研究墨子事蹟的第一手資料。

《墨子》的資料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墨子》是戰國顯學墨家學派的**集,未必盡是墨子自著。

墨子,名翟,戰國時魯國人(或說宋國人),墨家學派創始人。

據孫詒讓考證,墨子生卒年在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他出身低微,“上無君子之子,下無耕農之難”,可能是一個接近手工業勞動者的讀書人。因而養成了注重節儉、勞身苦志的作風,“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足登“跋蹺”。

他注重實踐,善於製作,相傳他的木工技術,與魯班齊名。在學術上,初受孔子影響,“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後逐漸成了孔子和儒家叛逆,建立了與儒家相對立的墨家學派。儒和墨兩派互相駁辯,在先秦首先揭開了百家爭鳴的序幕。

人們常把孔墨、儒墨並提。墨子在戰國時代乃是流譽四方、最具影響力的大思想家之一。墨家以“為萬民興利除害”為自己使命,併為之孜孜奮鬥,遊說諸侯,謀求制止戰爭,安定社會,安定民生。

墨子“平生足跡所及,則嘗北之齊,西使衛,又屢遊楚,前至郢,後客魯陽,復欲適越而未果。”(孫詒讓《墨子傳略》)“席不暖”,“衣不黔”,真有孟子所說的“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主”的精神。兩千多年來一直流傳著他止楚攻宋的傳說。

正因如此,他的智慧、堅定和見義勇為博得了歷代人民尊敬。魯迅根據《公輸篇》寫成了著名**《非攻》,再現了墨子的傳奇形象。

到了漢代,隨著儒學統治地位的確立,墨家學派漸趨式微。但體現墨家思想精華的《墨子》一書得以儲存下來,並一直流傳至今。《墨子》的主要版本有:

①漢祕府藏簡原本七十一篇(今不存);②漢魏間改寫古卷本(今不存);③隋唐卷子本(今藏於日本宮內省);④宋刊本;⑤明正統十年刊道藏本(五十三篇,今藏於北京白雲觀);⑥明唐堯臣刊本;⑦清畢沅乾隆四十八年校刊本。《墨子》一書由歷代墨者薪盡火傳,一再加工整理或集體創作而成,時間跨度從戰國初至戰國末,即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決不可能成於一人之手,也非成於一時。因而內容比較複雜。

據專家考訂,其中《尚賢》、《尚同》、《非攻》、《兼愛》等二十四篇是墨家專論城守防禦的著述,《耕柱》等篇記錄了墨子及其**言行,《經上》、《經下》等六篇是墨家後學著作,《親士》等篇內容混糅,有街於進一步考證。

在墨家整個思想體系中,軍事思想佔有重要位置。《墨子》軍事思想是處於弱者地位的自衛學說,其主要內容有二:一是非攻,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二是救守,支援防守誅討的正義之戰。

(一)非攻: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

墨子認為,當時進行的戰爭均屬掠奪性非正義戰爭,在《非攻》諸篇中,反覆申訴非攻之大義,認為戰爭是凶事。他說,古者萬國,絕大多數在攻戰中消亡殆盡,只有極少數國家倖存。這就好比醫生醫了上萬人,僅僅有幾人痊癒,這個醫生不配稱之為良醫一親友,戰爭同樣不是治病良方。

歷史上好戰而亡的統治者不可勝數。這無異於給那些企圖通過攻戰來開疆拓土吞併天下的人以當頭棒喝。所以墨子主張,以德義服天下,以兼愛來消弭禍亂。

在墨子眼裡,兼愛可以止攻,可以去亂。兼愛是非攻的倫理道德基礎,非攻是兼愛的必然結果。

墨子主張非攻,是特指反對當時的“大則攻小也,強則侮弱也,眾則賊寡也,詐則欺愚也,貴則傲賤也,富則驕貧也”的掠奪性戰爭。墨子以是否兼愛為準繩,把戰爭嚴格區分為“誅”(誅無道)和“攻”(攻無罪),即正義與非正義兩類。“兼愛天下之百姓”的戰爭,如禹攻三苗、商湯伐桀、武王伐紂,是上中(符合)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的,因而有天命指示,有鬼神的幫助,是正義戰爭。

反之,大攻下,強凌弱,眾暴寡,“兼惡天下之百姓”的戰爭。是非正義的。

墨子還堅決無情地揭發當時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無盡的災難。①貽誤農時,破壞生產。農業是斬斷了老百姓的衣食之源。

②搶劫財富,不勞而獲。竊入桃李,搶人犬豕雞豚、牛馬,殺人越貨者,“謂之不義”,攻小國,“入其溝境,刈其莊稼,斬其樹木”,同樣是“不與其勞就其實,以非其所有而取”的不義行為。③殘害無辜,掠民為奴。

墨子指出,大國君主命令軍隊攻小國,“民之格者,則逕殺之。不格者,則系操而歸。丈夫以為僕圉胥靡,婦人以為舂酋。

”(二)救守:支援防守誅討的正義之戰

墨子“惟非攻,是以講求備禦之法”,從“非攻”出發,《墨子》論述了作為弱小國家如何積極防禦的問題。墨子深知,光講道理,大國君主是不會放棄戰爭的,因而主張“深謀備禦”,以積極防禦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戰爭。這些研究防禦作戰的論述,集中在《備城門》以下十一篇,形成了一個以城池防守為核心的防禦理論體系,概言之,包括三個方面內容。

一是倡導積極準備,力爭做到有備無患。“備者,國之重也。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

”“故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凶飢;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徵無義;城廓不備全,不可以自守;必無備慮,不可以應卒。”只有在戰前進行後勤、城防、軍備、外交、內政等物質和精神上諸方面的充分準備,才能造成守城防禦戰鬥中的有利條件和主動地位,贏得防禦作戰勝利。

二是“守城者以亟敵為上”的積極防禦指導思想。墨子認為在守城防禦中,應守中有攻,積極殲敵。“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是下策。

“亟傷敵”的具體措施是:利用地形、依託城池,正確佈置兵力;以國都為中心,形成邊城、縣邑、國都的多層次縱深防禦,層層阻擊,消耗敵人;頑強堅守與適時出擊結合。

三是在防禦作戰具體戰法方面,提出了一整套防禦作戰戰術原則。《備城門》等篇,墨子通過禽滑釐的詢問,對十二種攻城方法一一對以有效防禦。如高臨法、水攻法、穴攻法等,是當時頗為先進的攻城術,墨子對以別具匠心的應對措施,並詳細解說守城器械的製作方法、使用技巧等。

墨子防禦理論在中國兵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後世有關防禦原則和戰術的記述,多祖述《墨子》,以至於一切牢固的防禦也被籠統稱為“墨守”。如果說范蠡是從戰略高度提出了樸素的積極防禦理論,墨子則更多從作戰角度**防禦,形成了較完備的防禦作戰理論體系,而這一體系恰好與孫子以進攻為主的作戰理論形成互補關係,對傳統兵學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孟子與墨家的辯論,《孟子》和《墨子》在論辯上的區別

看這篇文章 孟軻的歷史觀及其對於道家墨家的鬥爭 中間雖然混有一些法家,不過語言很流暢 正文如下 孟軻講了一個他認為是歷史演變的規律,他說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滕文公下 他認為歷史老是一治一亂地迴圈著進行下去。他又認為,歷史的一治一亂的原因,是 聖人 出現或不出現 有 聖人 出現則治,沒有 聖人 ...

墨子十達主張,墨子十大主張的墨子簡介

兼愛 非攻 非樂 非命 節用 節葬 尚賢 尚同 天志 明鬼 蘭豔茹 墨子提出的這十大主張 尚賢 尚同 節用 節葬 非樂 非命 尊天 事鬼 兼愛 非攻, 兼愛 非攻 尚賢 尚同 節用 節葬 非樂 非命 天志 明鬼 墨子十大主張的推行實 施是有具體針對性的 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 國家昏亂,則語 之尚賢...

墨子的教育思想,墨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金牛咲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 艱苦實踐 服從紀律 具體為 1 墨子重視環境和教育對於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墨子提出了著名的 素絲說 認為人性如素絲,以素絲和染絲為喻,形象地說明環境 教育對人性形成的重要性。2 墨子主張以 兼士 作為教育的培養目標,通過他們去實現賢人政治。墨子認為兼士應該具有知識技能 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