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之戰起因,過程,結果夷陵600字概括

時間 2023-05-08 07:33:05

1樓:愛教育的人

夷陵之戰是由於吳國為了奪取荊州,而用計**害了劉備義弟的關羽,反賊又殺死張飛,劉備想起桃園結義之情,不聽諸葛亮的話,並且讓諸葛亮守成都,親自御駕親征,來滅掉東吳,替關,張報仇。孫權聽說後很慌張,派人求和並一律送還荊州,劉備屢次不答應。孫權只好收集身經百戰的老將迎戰,但是被劉備軍的猛將殺得大敗,兵敗將忙。

黃忠由於中了埋伏,中箭而死,劉備發誓更要滅了東吳!東吳兵敗,人心下降,殺害關,張的仇人都被殺害。劉備不死心,更要滅了東吳,在夷陵下寨。

此時東吳經過辯論,派出了陸遜為都督。起初眾將不服陸遜,後來看見陸遜用兵用得非常妙,佩服不己。陸遜看見劉備下寨犯了兵家大忌,決定用火攻,當夜便去劉備軍放火,果然放火燒了七百里,劉備兵敗將忙,險些喪命,退回白帝城,這是劉備打的最後一戰了。

2樓:匿名使用者

孫權偷襲荊州,殺死關羽。

劉備於公於私,都打算反打一波荊州,為關羽報仇。

陸遜發現蜀軍士氣旺盛,主動後撤200裡,把難走的山路讓給蜀軍,自己佔據夷陵。

劉備以為陸遜不是對手才後撤,一直主動求戰,然而陸遜一直堅守不出。

戰爭從冬天一直拖了半年到夏天,荊州在現在的湖北,有火爐之稱,士兵缺乏水源,後勤補給困難。

劉備不得已讓部隊就近找水源和山地,分散結營,部隊綿延700裡,打算秋後再發動進攻。因為只有分散結營才能解決水源問題。

陸遜發現劉備的部隊過於分散,集結主力部隊,一鼓作氣地反推了回去,把這分散的50座營寨挨個吃掉。

期間還針對這些營寨在林地的特點專門設定了火攻的對策,算是錦上添花。用主力部隊集中力量攻擊分散部隊,不用火攻也穩贏了。

三國演義中夷陵之戰的簡介100~150字

3樓:匿名使用者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

三國演義中的夷陵之戰結果如何?

4樓:筱鴨娛樂

慘敗,使蜀漢元氣大傷。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而張飛又被部下所害。孫派遣使者前來請和,劉備大怒不許,吳將陸遜等屯兵秭歸,被蜀將吳班擊破。劉備軍佔據秭歸,派遣馬良聯合武陵五溪蠻夷。

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劉備派遣黃權督江北水軍,自率陸軍進軍。秋七月,被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將軍馮習、張南、傅肜 、程畿等戰死。

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

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公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三國演義》描寫了哪段歷史?

《三國演義》描寫了哪段歷史?

《三國演義》描寫了哪一段歷史?

列為三國三大戰役之一的夷陵之戰,對歷史造成了什麼影響?

5樓:人能科技探索

夷陵之戰是蜀國從強盛走向衰亡的標誌,夷陵之戰之前關羽被殺,夷陵之戰前期張飛被殺,夷陵之戰後劉備也死亡,夷陵之戰導致東吳和蜀漢的結盟徹底破裂。

6樓:神級小玩家

夷陵之戰讓蜀漢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失去了北伐一統中原的根基,同時東吳也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可以說是兩敗俱傷,使得蜀吳兩國都失去了進取的能力,只能自保,讓曹魏得天下成為了乙個時間問題。

7樓:靈魂忍者

夷陵之戰直接使三國鼎立的局面發生了改變,在某種程度來說加快了三國統一的步伐,是魏國重新成為了三國最強一方。

8樓:培培美好心願

隨著劉備的戰敗去世,蜀地太守或望族公開反叛,這就也使得蜀漢實力下降,後導致滅亡。

三國演義中的三國最高首領是誰,三國演義中最高的人物是誰

沒有絕對的最高,只有相對的。從正統來看,劉玄德是宗室之後,而且 三國演義 極言其之仁德,但是就其行動來看也不過是稱霸一方,並未有更大的發展。而且其對劉璋的恩將仇報也多為世人詬病,因此本人也並不喜歡劉備其人,但是其白手起家終成霸主的精神還是值得敬佩。孫仲謀承襲其兄小霸王之業,割據江南,圖霸一方。或許有...

三國演義的歌曲大全,三國演義中的歌曲

八零後電影院 1 滾滾長江東逝水 楊洪基 呂繼巨集 片頭曲 2 歷史的天空 毛阿敏 片尾曲 3 這一拜 劉歡 插曲 4 民得平安天下安 崔京浩 插曲 5 七步詩 劉歡 插曲 歌曲 歷史的天空 是電視劇 三國演義 第1 6集 第7集為 貂蟬已隨清風去 8 18集 第19集為 這一拜 20 83集 第8...

談談您對三國演義中周瑜的評價,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具體故事及評價

顧曲周郎 懂 的周瑜 據 三國志 記載,周瑜年少時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後,彈奏者只要有些微的差錯,他都能覺察到,並立即會扭頭去看那個出錯者。自魏晉時代之後,周郎顧曲 常作為典故被各大文豪所引用,常常出現於在各類詩歌 戲曲等文學作品中。唐人李端有 聽箏 詩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