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的諡號是文正嗎,歐陽修的晚號是什麼 諡號是什麼

時間 2024-12-22 14:50:07

1樓:阡陌上花開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和詩人。著有《歐陽文忠公集》

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

有《歐陽文忠公文集》。詩歌《踏莎行》。 歐陽修死後葬於開封新鄭(今河南新鄭),新鄭市辛店鎮歐陽詩村現有歐陽修陵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另今綿陽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

2樓:網友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省綿陽市),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後累贈太師、楚國公,諡號「文忠」,故世稱歐陽文忠公。

3樓:網友

范仲淹的諡號是文正。

歐陽修的晚號是什麼?諡號是什麼?

4樓:平常心的生活

歐陽修的晚號是六一居士,諡號是文忠。

簡介: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以進士及第,且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評價:1、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2、歐陽修領導了北宋詩文的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

3、歐陽修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

4、歐陽修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

歐陽修諡號什麼

5樓:和藹的郭志威

歐陽修:字永書,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蘇軾諡號和歐陽修諡號

6樓:甜甜的小生活

蘇軾和歐陽修的諡號都為文忠。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諡「文忠」。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

累贈太師、楚國公。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誰的諡號是「文忠」,蘇軾還是歐陽修?

7樓:緒暄

歐陽文忠公,說的便是歐陽修——歐陽修諡號文忠。

8樓:匿名使用者

蘇軾(1037~1101),又名蘇東坡,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贈太師,追諡號「文忠。

9樓:左弘

張居正文忠公,張文忠公。

歐陽修的詩,歐陽修的詩 5

追逐不回頭 生查子 元夕 歐陽修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作品賞析 這是首相思詞,寫去年與情人相會的甜蜜與今日不見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話,饒有韻味。詞的上闋寫 去年元夜 的事情,花市的燈像白天一樣亮,不但是觀燈賞月的好時節,也給戀愛...

歐陽修勤學的譯文,歐陽修勤學翻譯

歐陽修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他的 祖母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藉著進行抄寫。還沒抄完,就已經能背誦其中的文章。就這樣夜以繼日 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贊 先公四歲而孤,太夫人...

歐陽修的主要事蹟少少少,歐陽修!!!

歐陽修主要事蹟 即歐陽修模仿又創造,有所成就.宋朝的歐陽修,對韓愈的文采章法十分欽服,反覆研讀韓愈的著作,開始模仿著寫作,進而不斷創新,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結果,他學韓愈的文章,而寫出的文章並不像韓愈,成為著名的 唐宋八大家 之一 但他學韓愈的詩,寫的詩卻很象韓詩,終於不能獨成一家。清朝的學者袁枚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