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是不是描寫勞動的詩?

時間 2025-04-03 20:40:19

1樓:耶律之家

憫農一般指《憫農二首》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

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語近意深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

憫農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 )?

2樓:動畫播不停

嘟拉古詩:憫農這首古詩,講述了勞動人民的艱辛,要珍惜糧食。

3樓:在馬頭山看阿甘正傳的娥眉月

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讚美之情和同情。

4樓:久睡成癮的

閩龍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愛。

5樓:佳人醉月

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憫農【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6樓:仙客月瑤

表達了讚美之情和同情。

關於憫農的詩有哪些?

7樓:秋狸

一、唐·李紳《憫農二首·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二、唐·李紳《憫農二首·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憫農是在哪種場合做的詩

8樓:朝華未央

憫農》是在作者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的場合而作的詩。《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

全詩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蔽孝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描繪了在烈日當空友毀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好並備勤勞動的生活,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憫農詩句是誰寫的?

9樓:白糖不蘸醬

憫農。[唐]李紳。

春種一顆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卻仍有勞苦農民被餓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公尺飯,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呀?

註釋:憫:憐憫。這裡有同情的意思。

詩一作《古風二首》。這兩首詩的排序各個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穀類。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糧食顆粒。

四海:指全國。

閒田:沒有耕種的田。

猶:仍然。禾:穀類植物的統稱。

餐:又作"飧」,熟食的通稱。

中心思想:這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出生於湖州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唐朝宰相、詩人。

中書令李敬玄曾孫。李紳六歲時喪父,隨母遷居潤州無錫。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中進士,補國子助教。

後歷任淮南節度使、中書侍郎、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等職,封趙國公,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會昌六年(846年)在揚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贈太尉,諡號「文肅」。

事蹟見沈亞之《李紳傳》(《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八)和新、舊《唐書》本傳。

對憫農這首詩的評價,憫農這首詩題目的意思是什麼?

李紳 憫農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 一 二句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裡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

憫農其一中描寫春種秋收的詩句是什么

憫農二首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翻譯如下 詩一翻譯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詩二翻譯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

白居易的詩多揭露了什麼,《憫農》這一首古詩揭露了什麼?

小芳老師談教育 1 白居易的詩多揭露地方 的腐敗,對民情的不察,以及底層人民的疾苦。2 在 與元九書 中,他回顧早年的創作情形說 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 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時為事而作,首要的還是 為君 而作。他也說 但傷民病痛,不識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