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煙妮載樂雙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道德健康。
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裡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如果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均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適當的調控能力。在生活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心理健康的標準
1、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2、能充分地瞭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當的評價;
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4、不脫離現實環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8、能適度地發洩自己的情緒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9、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夠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10、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夠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2樓:候遠由雁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於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其特徵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個等級。正常智力水平,是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勞動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
情緒穩定與愉快
情緒穩定與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它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意味著機體功能的協調。如果一個人經常愁眉苦臉,灰心絕望,喜怒無常,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行為協調統一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行為受意識支配,思想與行為是統一協調的,並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亂,**支離破碎,做事雜亂無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生活在社會中,就要善於與人友好相處,助人為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人的交往活動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人與人之間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適應能力
人生活在紛繁複雜、變化多端的大千世界裡,一生中會遇到多種環境及變化,因此,一個人應當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無論現實環境有什麼樣的變化,都將能夠適應,這也是心理健康的標誌之一。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徵,但是心理健康並非是超人的非凡狀態,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個方面都有表現,只要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3樓:韋愛景苦嬋
who提出健康新概念(二)
世界衛生組織(who)關於健康的概念又有新發展,它指出:所謂健康就是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適應上完全處於良好的狀態,而不是單純的指疾病或病弱。也就是說,它不僅涉及到人的心理,而且涉及到社會道德方面的問題,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方面構成健康的整體概念。
生理健康是指人的身體能夠抵抗一般**冒和傳染病,體重適中,體形勻稱,眼睛明亮,頭髮有光澤,肌肉**有彈性,睡眠良好等。
生理健康是人們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本保障,達不到這一點,就談不上健康,更談不上長壽。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情緒和意識方面的良好狀態,包括智力發育正常,情緒穩定樂觀,意志堅強,行為規範協調,精力充沛,應變能力較強,能適應環境,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壓力,經常保持充沛的精力,樂於承擔責任,人際關係協調,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相一致,能面向未來。
心理健康同生理健康同樣重要。據醫學家測定,良好的心態,能促進人體分泌出更多有益的激素,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人體健康長壽。
道德健康也是健康新概念中的一項內容。主要指能夠按照社會道德行為規範準則約束自己,並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有辨別真與偽、善與惡、美與醜、榮與辱的是非觀念和能力。
把道德納入健康範疇是有科學依據的。巴西著名醫學家馬丁斯研究發現,屢犯****的人易患癌症、腦出血、心臟病和精神過敏症。品行善良,心態淡泊,為人正直,心地善良,心胸坦蕩,則會心理平衡,有助於身心健康。
相反,有違於社會道德準則,胡作非為,則會導致心情緊張、恐懼等不良心態,有損健康。試看,一個食不香、睡不安、惶惶不可終日者,何以能談健康!據測定,這類人很容易發生神經中樞、內分泌系統功能失調,其免疫系統的防禦能力也會減弱,最終會在惡劣心態的重壓和各種身心疾病的折磨下,或者早衰,或者早亡
4樓:來看天堂
心理健康是相對於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衛生,其含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狀態,即沒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
就是說能以正常穩定的心理狀態和積極有效的心理活動,面對現實的、發展變化著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自身內在的心理環境,具有良好的調控能力、適應能力,保持切實有效的功能狀態。二是指維護心理的健康狀態,亦即有目的、有意識、積極自覺地按照個體不同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遵循相應的原則,有針對性地採取各種有效的方法和措施,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和訓練,以求預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質,維護和促進心理活動的這種良好的功能狀態。上述兩個方面即構成了心理健康這一概念的基本內涵。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實際上,對心理健康的標準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尺度,而且對它的評價還受很多因素,諸如種族、社會、文化、宗教信仰等的影響。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正常狀態與人的自我認識有關,即沒有一個完全正常的人,因自我認識永遠不能完備,人格永遠是在發展之中。
而且,生活中的挫折本無休止,心理無時不在尋找某種平衡,就如同體操運動員在平衡木上的動作一樣,心理上的完美,也就在於動中取得平衡,在平衡中求動。
5樓:況穎卿濮卯
心理健康,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
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6樓:管婉儀六志
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知、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標準: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際關係適應,反應適度,心理特點符合年齡
7樓:林逸煙
什麼是心理健康
健康是人類生存極為重要的內容,它對於人類的發展,社會的變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變,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那麼,一個人怎樣才算健康呢? 2023年世界衛生組織明確規定:
健康不僅是身體沒有疾病,而且應當重視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體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可見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人的心理,像春天的原野,應當是陽光明媚,然而現實生活中,卻常有些人心裡籠罩著沉重的陰影,或抑鬱孤獨,或嫉妒猜疑,或喜怒無常,或無端恐懼,或顧慮重重......人們將這種狀況稱為心理陰影,或叫心理失衡,它對人們的生活是有害的。
目前發現心理失衡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灰色心理:“灰色心理”一詞源於美國。美國社會醫學專家經過調查發現,人到中年常會出現消沉頹廢、鬱悶不樂、焦慮煩燥等不良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被稱為“灰色心理”。
中年人為什麼會患灰色心理疾病呢?究其原因是由於中年人在生理上已由旺盛期進入緩慢衰退期,並開始感受到現代生活、工作的快節奏,在“內憂外患”的衝擊下,心理開始出現偏差。
抑鬱症:有資料表明,抑鬱症是造成全球精神疾患的主要原因之一。在20歲以上的成年人中,抑鬱症患者正以每年11.3%的速度增長,全球現有1%的人遭受此病折磨。
在我國隨著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人們固有的生活秩序被打亂。抑鬱症日益增多。
情緒飢餓::情緒飢餓與否與人的生活狀況有很大關係。清貧者由於整日為油鹽操勞,思想有所寄託,不致缺少情緒體驗。
情緒飢餓常產生在生活富足、閒散舒適、無所追求的人群之中,他們長期無所事事,精神毫無寄託,缺乏親情安慰,常處於情緒起伏的不健康狀態,久之則心情抑鬱,疾病纏身。
資訊膨脹:社會發展至今已進入了一個“資訊**”的資訊社會,資訊量的增加,使人精神負擔加重,心理障礙加大。對現代資訊如果的接受,超過了心理的承受能力,就容易造成大腦中樞神經功能的紊亂,發生現代資訊膨脹綜合徵。
造**們心理失衡有許多原因,社會變遷過快、生活方式日益更新、生活觀念的更新、家庭觀念淡薄等,都會使人們走進失落的世界。現代人的心理失衡是一種不健康狀態,已經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我們必須設法擺脫心理失衡使思維正常運作,走出心靈的誤區。
加強修養,遇事泰然處之。人的生命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消亡,是人類不能抗拒的自然規律。應當養成樂觀、豁達的個性,平靜地接受生理上出現的種種變化,並隨之調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節奏,主動地避免因生理變化而對心理造成的衝擊。
合理安排生活,培養多種興趣。適度緊張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滋生失落感,令生活更加充實,從而改善人的情緒和抑鬱心理,同時還要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廣泛者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生活豐富多彩就能驅散不健康情緒,並可增強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更有意義。
盡力尋找情緒體驗的機會。
一是多想想你所從事的事業,時時不忘創新,做出新的成績,躍上新的臺階;
再者要關心他人,與親朋好友、同事同甘共苦,無論悲歡離合,都是心靈的撼動;
三是多參加公益活動,為子孫後代造福。最好是有一門愛好,無論唱歌彈琴、寫作繪畫,集郵藏幣,都會使你進入一種新的境界,在你的愛好之中尋找樂趣。保持心情寧靜。
面對大量的資訊,保持心情寧靜,學會吸收現代科學資訊,提高應變能力,將眾多資訊予以分類歸納、綜合判斷、分析研究,使其條理化。這樣就可避免資訊飽脹感和互相干擾感,適當變換環境。人在一個過於安逸的環境裡反而容易誘發心理失衡。
而新的環境,接受挑戰性的工作、生活,可以激發人的潛能與活力。亦可變換環境進而變換心境,使自己始終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避免心理失衡。正確認識自身與社會的關係。
要根據社會的要求,隨時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為,使之更符合社會規範。要擺正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正確對待得失成敗。這樣可減少心理失衡。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於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其特徵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個等級。正常智力水平,是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勞動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
情緒穩定與愉快
情緒穩定與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它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意味著機體功能的協調。如果一個人經常愁眉苦臉,灰心絕望,喜怒無常,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行為協調統一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行為受意識支配,思想與行為是統一協調的,並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亂,**支離破碎,做事雜亂無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生活在社會中,就要善於與人友好相處,助人為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人的交往活動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人與人之間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適應能力
人生活在紛繁複雜、變化多端的大千世界裡,一生中會遇到多種環境及變化,因此,一個人應當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無論現實環境有什麼樣的變化,都將能夠適應,這也是心理健康的標誌之一。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徵,但是心理健康並非是超人的非凡狀態,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個方面都有表現,只要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心理健康的意義是什麼?心理健康的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有利於學生的身體健康成長。中學生正處在心理機能迅速發育成熟的時期,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就是及時地針對性地施以教育,對症下藥。使學生知道什麼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學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成長。有利於學習 工作效率的提高。健康的心理對於...
什麼是心理健康?什麼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心理 智慧型以及感情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的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根據我們的實際情況和當前的心理特徵,心理健康可概括為以下方面 一 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 能夠全面正確的了解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能夠自我評價,要自信樂觀,確立自己的生活目標...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心理健康的標準有哪些
小小統計員 由於心理現象極其複雜,每個人的情況又千差萬別,所以,我們不能象測量血壓或體溫那樣劃出一個心理健康與否的明確界限。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的程度 能正確對待自己,有自知之明,對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評價,不自卑 不自亢 能正確對待別人,善交友,也就是能建立良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