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中國農業出版社
京杭大運河由南到北,水位高差別非常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主要採取了三種辦法。
截直道使曲
京杭大運河的許多河段並沒有直接修成直線,而是故意修成彎彎曲曲。彎曲的河段可以有效消除地面高度不一形成的水位差,保證河面平緩。
築堰擋水
京杭大運河連通了許多河流。有的河流水位比運河水位低,比如淮河水位就比運河水位低。人們就在運河與淮河的交匯處築堰擋水,使行船通過上下堰,有效解決水位差問題。
復閘復閘是在需要解決水位差的河段修築前後兩個閘門。船行到後閘前,關閉前閘,開後閘,在兩閘間放水,使兩閘間水位與後河一致;船行至前閘後,關閉後閘,開前閘,是兩閘間水位與前方河水一致。這樣船隻就可以順利通航。
——以上內容摘自米萊童書《田野裡的自然歷史課》
2樓:最愛你的我
京杭大運河從南到北,深深淺淺。由於複雜的地勢會產生水位差,這嚴重製約了大運河的航運。那古人是如何解決這個難題的呢?一般採取兩種辦法,一種叫“截直道使曲”,另一種叫“築堰擋水”。
大運河的不少河段都是七拐八折、彎彎曲曲的。許多人也許頗為不解地提出這樣的問題:古人開挖大運河為什麼捨近求遠,不走直線呢?
其實,這非但不是令人遺憾的敗筆,而恰恰是獨具匠心的絕妙之作。著名的“人工河曲”——揚州三灣就是為了消除地面高差、降低運道坡度、滯緩水流面而採取的工程措施。揚州三灣是古運河流經揚州附近的一段航道,起自揚州市東北郊灣頭鎮,蜿蜒西南流到長江的瓜洲渡而止。
這段河流因黃河的多次潰決氾濫造成泥沙淤積,改變了這一帶原來南高北低的地勢,構成了北高南低的**階梯,致使短短10公里的河段,高低落差竟達15米。在如此落差懸殊的河段,如果開成直道,很難保證運河水面的平緩。我國古代運河的建設者們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經過不懈的探索和努力,終於找到了“截直道使曲”的辦法,即順應地形地勢故意開出一條彎曲的大“s”形河道,使河道的長度河道延長到30公里,從而達到降低河床坡度以調整水位落差的目的。
這同在高山上修築盤山公路以降低山勢坡度是同樣的道理。看似十分簡單的舉措,卻解決了調整水位落差的一大難題,堪稱是運河水利史上的一大創舉。
築堰擋水,是運河建設者們為保證運河航行充足的水量和穩定的水流而精心構思的另一傑作。邗溝是溝通江、淮的重要河段。如何解決淮河水位低、邗溝水位高的水位差問題,是影響這一段運河通航的關鍵所在。
聰明的古人採取了在邗溝入淮的交匯處築堰的辦法,終於使這一難題得到了圓滿解決。但是船隻過堰又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古代船隻過堰叫“磨堰”。
所謂“磨”,就是利用船底一頭一尾輪番做支點,一步一步往上挪。也有利用攪拌機或牛來拉的,這時泥是潤滑劑,水是潤滑油,用繩索一點一點硬拖上堰來。這是“上水”。
“下水”則另一番景象,船行下水一衝而過,如同滑梯,驚險異常。
鑑於堰埭過多,常常給航運造成不少困難,先人在實踐中又創造了一種比堰埭更先進、更有效地解決河道水位差的辦法——“復閘”,即今天廣泛採用的“雙船閘”過船方式。也就是說,在需要建閘的地段,修築前後兩閘,船行至時,閉後閘,開前閘,在兩閘間或放水,或充水,以降低或提高水位,使閘中水位與前方河段趨於一致,然後開啟前閘,讓船隻順利通過。
3樓:過佛
京杭大運河按地理位置分為七段:北京到通州區稱通惠河,自昌平縣白浮村神山泉經甕山泊(今昆明湖)至積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門(今崇文門)外向東,在今天的朝陽區楊閘村向東南折,至通州高麗莊(今張家灣村)入潞河(今北運河故道),長82公里;通州區到天津稱北運河,長186公里;天津到臨清稱南運河,長400公里;臨清到臺兒莊稱魯運河,長約500公里;臺兒莊到淮安稱中運河,長186公里;淮安到瓜洲稱裡運河,長約180公里;鎮江到杭州稱江南運河,長約330公里。
解放後對運河進行了大規模整修,使其重新發揮航運、灌溉、防洪和排澇的多種作用,部分河段已進行拓寬加深,裁彎取直,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碼頭和船閘,航運條件有所改善。季節性的通航里程已達1100多千米。江蘇邳縣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噸的船隊可以暢通無阻。
2023年底建成的京杭運河和錢塘江溝通工程已將江、河、海銜接起來。
2023年,原本只負責通航的京杭大運河被納入了“南水北調”三線工程之一,成為中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環節和通道,通過它長江下游的水得以送到北部缺水的山東和河北等地。
京杭大運河貫通之後以其特有的溝通功能將全國的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連線在一起,將不同江河流域的生產區域聯絡在一起。封建王朝當權者以它為基礎建立了將各地物資輸往都城的歷時千年的漕運體系,維持著王朝的生命。
漕運之中圍繞運河的水運,相關的漕糧調配、收繳、傳送、押運、下卸、進倉儲備等方面,在實際的過程中從實際出發不斷因地制宜更新發展,使得漕運體系發展起來,幾經變化。每一變化都是總結實踐中的經驗教訓實事求是解決問題發展而來。如唐朝宰相裴耀卿改“直達運輸法”為“分段運輸法”,即水通則漕運,水淺則儲倉,設糧倉於運河沿岸。
這樣,漕船既不停滯,漕糧也無損耗,極大提高漕運量。唐後期在“分段運輸法”的基礎上創“轉搬法”分段接運,改**為官運,改散運為標準麻袋盛裝,船隻編組等等,集裝化系統化運輸。建立漕運獎勵制度,以鹽利為漕傭,解決漕運經費問題。
這些創新切實促進漕運的發展。宋、元、明、清在漕運方面根據運河的實際狀況也不斷革新方法,以便更好地發揮運河的作用。
4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採取兩種辦法,一種叫“截直道使曲”,另一種叫“築堰擋水”。
大運河的不少河段都是七拐八折、彎彎曲曲的。許多人也許頗為不解地提出這樣的問題:古人開挖大運河為什麼捨近求遠,不走直線呢?
其實,這非但不是令人遺憾的敗筆,而恰恰是獨具匠心的絕妙之作。著名的“人工河曲”——揚州三灣就是為了消除地面高差、降低運道坡度、滯緩水流面而採取的工程措施。揚州三灣是古運河流經揚州附近的一段航道,起自揚州市東北郊灣頭鎮,蜿蜒西南流到長江的瓜洲渡而止。
這段河流因黃河的多次潰決氾濫造成泥沙淤積,改變了這一帶原來南高北低的地勢,構成了北高南低的**階梯,致使短短10公里的河段,高低落差竟達15米。在如此落差懸殊的河段,如果開成直道,很難保證運河水面的平緩。我國古代運河的建設者們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經過不懈的探索和努力,終於找到了“截直道使曲”的辦法,即順應地形地勢故意開出一條彎曲的大“s”形河道,使河道的長度河道延長到30公里,從而達到降低河床坡度以調整水位落差的目的。
這同在高山上修築盤山公路以降低山勢坡度是同樣的道理。看似十分簡單的舉措,卻解決了調整水位落差的一大難題,堪稱是運河水利史上的一大創舉。
5樓:匿名使用者
京杭運河興於元明清時期,彼時黃河自南宋以來南徙經蘭考、民權、商丘,碭山、徐州、宿遷、淮安、漣水縣,由江蘇省濱海入黃海,(即現黃河故道),以此延續近700年直到2023年北襲奪大清河入海。當時京杭運河與黃河交匯處為江蘇省淮安市。京杭運河在清口(今江蘇省淮陰市西)與黃河、淮河相交,是三條河流治理的重點。
由於黃河的逐步淤積抬高,造成淮河水排洩困難,黃河水位高時還要倒灌運河和洪澤湖,造成清口過船困難,也使裡運河經常受淮水經洪澤湖排洩泛溢的危害。為此,在高郵以下的裡運河東堤上修建多座歸海壩,在邵伯以下修多條歸江水道和相應的歸江壩,排洩淮水歸海歸江,裡運河成為淮河的行水排洪河道。道光年間,船隻過清口更加困難。
因為黃高運低,為縮小黃運之間的水頭差,而採取彎道,故有“三灣頂一壩 ”之說,今淮陰西南的一段運河,與黃河之間就變成“之”字形彎道。同時在淮安與馬頭鎮之間不斷開鑿引河,以人力、畜力牽挽,漕船才能出閘過黃。
不幸的是2023年黃河改道,由江蘇雲梯關入海變為山東利津入海,截斷了京杭運河山東段。為了打通山東段運河,就在黃河穿運處築壩設閘,“借黃濟運”。不久黃河又在鄭州決口,氾濫於淮北大平原,山東黃河斷流,無水可借,大運河漕運再次受到打擊。
目前,大運河在山東的東平湖至位山間與黃河交匯。黃河以北的魯北運河,也稱位山、臨清運河,原河段已淤塞。2023年另選新線,長104公里,但未開挖。
1960~2023年,根據引黃輸水要求,開挖了周店至尚店76公里渠道,兩頭河段尚未開挖。黃河以南的魯南運河,國那裡至梁山段稱東平湖湖西航道,長20公里,2023年雖經疏浚整治,但河道嚴重淤積,水深不足,尚不能通航。
中國歷史著名水利工程有哪些
6樓:熱心網友
1、鄭國渠
鄭國渠,是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一項偉大工程
,屬於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鄭國渠的作用不僅僅在於它發揮灌溉效益的100餘年,而且還在於首開了引涇灌溉之先河,對後世引涇灌溉發生著深遠的影響。
秦以後,歷代繼續在這裡完善其水利設施:先後歷經漢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豐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廣惠渠和通濟渠、清代的龍洞渠等歷代渠道。
2、龍首渠
龍首渠位於陝西省,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開發洛河水利的歷史上是首創工程,它是今洛惠渠的前身。
龍首渠大約是在漢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間根據莊熊羆的建議而修建的。這是開發洛河水利的首次工程,徵調了1萬多民工,挖通起自徵縣(今澄城縣)終到臨晉(今大荔縣)的渠道。據說渠成後,重泉(今蒲城縣東南)以東的1萬多頃鹽鹼地得到灌溉,每畝能收10石糧。
3、大運河
大運河,是中國東部平原上的偉大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在大運河成為漕運的主體水道之後,漕運藉助大運河溝通南北的便捷條件,將漕糧轉運到全國大部分地區,成為王朝調劑物資、制衡社會的有力手段。尤其是在明清兩代,漕運的社會歷史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4、靈渠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靈渠主體工程由鏵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洩水天平、水涵、陡門、堰壩、秦堤、橋樑等部分組成,儘管興建時間先後不同,但它們互相關聯,成為靈渠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灕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為秦王朝統一嶺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大批糧草經水路運往嶺南,有了充足的物資**。公元前214年,即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兵就攻克嶺南,隨即設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
5、都江堰水利工程
公元前256年,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眾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於四川 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側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該大型水利工程現存至今依舊在灌溉田疇,是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不僅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蹟,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建立,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
京杭大運河如何過黃河,京杭大運河是怎麼過「黃河」的
大運河的水可以穿過長江和黃河,是因為大運河和五大河流都有閘門,這裡就舉乙個例子,事實上,京杭大運河和黃河交界處建有一座100公尺高的大壩。然後,黃河的水位與大運河不同,所以需要水閘來控制水位,如果在黃河上執行的船舶要到大運河上,那麼上閘門將關閉,下閘門開啟。通過這種方式,使黃河的水與大運河的水達到平...
京杭大運河沿岸的城市,京杭大運河的歷史
淡忘 切悲傷 京杭運河穿境而過,沿岸建有四個內河大港。徐州簡介 位於江蘇省西北部,是蘇北最大城市和由蘇 魯 豫 皖邊區組成的淮海經濟區的中心。東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齊魯 素有 五省通衢 之稱。大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流經北京 河北 天津 山東 江蘇 浙江六個省市,溝通了海河 黃河 淮河...
京杭大運河建立的作用,京杭大運河的主要作用是什麼?
運輸便利。農業發展。商業繁榮。京杭大運河,又稱京杭運河或大運河,是中國 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運河,與長城 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經天津 河北 山東 江蘇和浙江四省一市,溝通海河 黃河...